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责任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责任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责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国情的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最基本的国情,并且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能逾越、不能回避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弄懂这个根本实际,从而明确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历史赋予我们党的责任,更加自觉地履行我们的神圣使命,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业绩。

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命运的主动选择

2.马克思在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以其对历史辩证法的透彻理解,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101页)这里, 马克思提出了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性必须把握的两个根本观点,一个是必须尊重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一个是要循着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致力于研究和把握“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那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曲折和为历史进步所付出的代价。这是唯物辩证的科学命题。

3.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的是要经历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这样的“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这样的阶段,在许多国家是通过经历资本主义来实现的。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民利益出发,决定实行同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使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干得比实行资本主义成果多、时间快、效益好、代价省。这显然是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和试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实际出发作出的能动的、主动的选择。

实现“两个最大限度”是最佳选择目标

4.在《邓小平文选》中,我们常常读到小平同志这样的教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事业,是伟大的试验,是重大的探索。而他无论是在总体上论述这种探索和试验的时候,还是在具体论述某一些领域中的探索和试验的时候,都有着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致力于达到比较资本主义的“两个最大限度”的追求。这就是:一方面,要依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使我们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比较资本主义已经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一套,要实现成果多、时间快、效益好、代价省,并力求达到可能的最大限度;另一方面,要依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使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弊端、缺陷和毛病以及对社会的损害,比较资本主义已经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一套,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减少到尽可能的最低限度。趋利避害、兴利除弊,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追求。这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是一个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的辩证的、历史的命题。这也是我们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的和根据。

5.根据邓小平的一贯思路,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兴衰的经验教训,我们党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在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指导下所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都是体现了为实现这“两个最大限度”的追求而服务的。实现这“两个最大限度”,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中,把这“两个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实现了,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达到中等发达程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225页)

正确对待三种社会现象

6.提出“两个最大限度”,就是明确而清醒地提出和把握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现中的“度”的问题,也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无限性同具体历史条件下发挥有限性的统一。

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共产党人的世界观要求我们这样做,老一辈革命家奋斗的成果要求我们这样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成果要求我们这样做,十多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不是搞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就辜负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期望。

这是我们可能做到的。尽管这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目标,而是一个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目标,是一个需要不断面对机遇和挑战而向着极限奋进的具有风险性的历史进程,但又的确是具备了现实可能性的目标。这些现实可能性主要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这个由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已一再被实践所证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很大的进展时,这些国家中的有识之士还在那里研究其缺陷而谋求更改之;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展示了这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世界性的社会主义低潮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近现代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决定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初步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工农群众对社会主义有着广泛而深厚的认同感;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重大失误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深刻总结和认识,从而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不断地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等等。正是在这样的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说:“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同上,320—321页)

这也是我们只能做到的。如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干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能主观地搞完全的社会主义。

“必须”、“可能”、“只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活动的“三维空间”。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所有事情都存在于这样的空间里。忘记了前进的方向,不积极为远大目标作各种准备,那就不是共产党人;不切切实实地干现在需要而又能干好的事情,也不是够格的共产党人。

7.这样的活动空间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地客观存在着三种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即先进的处于主导、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性质成分,具有相当广泛性的并非社会主义性质、但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成分和反对、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落后反动性成分。这三者都是不依人们的好恶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也只能从需要和可能的两个角度来审视如何使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社会进步因素(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尽可能地得到发挥,而使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从而阻碍社会进步因素尽可能地得到遏制。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珍惜、强化、发挥我们的优势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先进的、主导性的成分,最主要的就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先进主导性成分是有其物质基础的,更是有其上层建筑和思想精神的。这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根据,是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的东西。这是历史形成的和现实存在的优势。这是来之不易的优势,是现实正在发挥作用的优势,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的优势。

9.这个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长期努力发展和强化的结果。如同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144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经验和基本事实。我们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主义低潮的态势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能够顶住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所以能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有胆略搞“一国两制”,能够大胆地放手利用外资等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居于主导、主体地位的优势。

10.必须珍惜和爱护这些先导性的因素, 旗帜鲜明地支持和维护其主导和主体地位。否定之,是右。但又必须充分认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不可能成为覆盖一切的因素。以为“主导”、“主体”,就可以取代其他而搞“大一统”,就会走向“左”。

11.当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着歧见和异议, 就是邓小平指出过的,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这样真正的优势,“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同上)还有一些同志对此不那么以为然了。这样,就谈不上对其珍惜、强化和发挥了。

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那么清楚”、“不那么以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对于一些善良的人们,从思想认识上来说,主要的是缺乏从宏观历史发展的大局出发看问题的必要高度和宽广视野。我们必须也只能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出新路的历史责任感来看问题,以邓小平同志的“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的教诲来要求自己,才能深刻地懂得: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而资本主义尚具有某些经济军事优势的国际环境下,在今天这样的国际社会主义遇到重大挫折因而步入低潮的时候,在今天这样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在今天这样的实行改革开放既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又要抵制其恶劣影响的条件下,我们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代价来实现现代化,实现比资本主义现代化要干得好、显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发挥这样优势是不可设想的,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12.现在,对于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的认识已经比较统一了。但是,对于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个方面的认识,则不能说都是很明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强调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要把党和国家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优势和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所起的重大作用搞清楚,否则,我们便不能搞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积极引导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因素

13.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里, 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不平衡,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不发达和法治的不健全,决定了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并非社会主义性质而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例如经济上的非公有制经济、政治上的非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政治力量,乃至思想上的非唯物主义的爱国思想,等等。这些因素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把这些因素视为异类,视为反社会主义的因素,是一种“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必逼着他们姓“社”,搞“社会主义改造”,也不必挖空心思地为其戴“红帽子”。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思想,人们可以清醒地认识:这些因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积极因素。

14.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 社会主义的最终巩固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是需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努力的问题。

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向完全发达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关于完全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特别是其实现的具体途径和形式,只能由我们的后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加以研究解决。现在,称这些非社会主义性质的、但有利于社会主义方针的因素“万岁”,或研究现时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是脱离实际的,是有害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来规范这些因素。只要遵循“三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就决不要阻挡。共产党的组织和共产党员应当站在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的立场上。在这方面如何具体地实践,也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比如,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并开展活动的问题,就不能搬用在公有制企业的作法,特别是国有制企业的办法,等等。

为遏制消极腐败因素而不懈努力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种因素,即落后反动的成分。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所决定的。其中主要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各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因素和现象,包括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强调的两个基本思想:一是这种问题的存在将是长期的,也就是难以一下子完全根绝的;二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原则是努力使之“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143页)

16.在清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丑恶现象, 特别是在反腐败问题上,人们出于愤懑,要求“灭此朝食”。这种急切心情,不难理解。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使这些丑恶现象不再存在,也不能使之不再产生。有同志提出可以“根除腐败”的“万应灵丹”,那是脱离实际的。用以宣传群众,则是一种误导。我们还是应在使之“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上做好文章。

17.要使反腐败卓有成效, 关键是要走出一条同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的路子。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妨碍经济建设的重大腐败问题下大力气加以整治,所取得的成效振奋民心,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增强了搞好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18.党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实践进程中,听凭历史自发性的摆布,随波逐流,必然会被资产阶级自由化俘虏,走向右;超越历史条件的可能,推行主观构想的、“纯而又纯”的模式,必然欲速不达,走向“左”。走向这两极都不能正确履行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需要的是自觉和清醒地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镇定自若地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创造辉煌。

标签:;  ;  ;  ;  ;  ;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责任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