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传慧[1]2004年在《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社会需要心理研究——对武汉市进城农民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城农民的城市化,进城农民的城市融入问题。以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为代表的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存在各种需要,他们的需要状况及需要满意感如何都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的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分别对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安全、人际互动、归属和发展需要心理及满意感进行了描述分析,并对影响其需要满意感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其一,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存在较强的安全需要,他们在居住、卫生服务、子女教育服务和生活维持等生活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烦恼或压力,对环境安全保障也存在一定的需求。他们的安全需要满意感不高,城市社会心理环境对其安全需要满意感有影响。其二,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对初级社会关系存在较强的互动需求,对业缘关系存在一定的互动需求,而对与城市市民的互动需求较低。他们大部分对在汉的人际交往感到一般满意,对人情味的感受和对城市社区人际互动感受影响其互动需要满意感。其叁,较大比例的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存在城市归属的需要。他们大部分对自身归属感到一般满意。对城市生活环境的体验、对自身身份的定位及与市民互动感受都影响其归属需要满意感。其四,大部分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存在继续在城市从事经营活动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他们大部分对自身事业发展感到一般满意,对自身文化知识、技能需求的满足感到不满意。其事业发展满意感受到收入和对城乡间地位流动体验的影响。 本文的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雷开春[2]2008年在《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移民和国内蓝领移民的社会认同问题已得到了各个学术领域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结果十分丰富,但国内白领移民的社会认同却一直未能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本研究结合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以及国际移民研究领域中的族群认同理论,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第4章表明,由于移民的社会认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维度和定义,本研究将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定义为个体对其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的确认。显然,生活空间的转换会唤醒移民们的社会认同意识和冲突,他们需不断地对各种“社会身份”进行重新确认,包括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群体认同、地位认同和职业认同。研究还指出,(1)不能将移民的社会身份认同简化为文化身份认同;(2)移民社会认同的转换进程可能存在差异性;(3)移民社会认同建立在理性思考与“乡土情结”的共同作用之上;(4)移民既可存在边缘困扰,也可能享受双重优势。第5章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新移民的总体社会认同程度不高。从认同程度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域认同、职业认同、文化认同、地位认同和群体认同。具体表现为:城市新移民在文化认同上呈现出滞后性的倾向;地域认同的程度相对较高;在群体认同上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在地位认同上倾向于认同中层和中下层,并呈现出向上认同的倾向;职业认同处于中间水平。第6章从制度性排斥入手,分析了户籍制度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户籍类型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显着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拥有居住证的城市新移民与拥有本地户口的人一样,更多感受到的是制度性接纳而不是排斥,他们在文化认同上没有差异,但却明显高于其他没有本地户籍证的人;户籍制度对城市新移民的地域认同有显着影响,拥有的制度性排斥越小,其认同程度越高;“外地人”身份意识是制度性排斥带来的最明显后果;本地户口和居住证将降低城市新移民认同为“下层”的可能性,本地户口则会提高其认同为“中层及以上”的可能性;最后,户籍类型对城市新移民的职业认同没有显着影响作用。第7章从群体地位和个人地位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有显着影响作用,但教育的影响不大。具体表现为:职业地位高的城市新移民,其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群体认同、地位认同和职业认同均高于职业地位低的人;经济收入越高的城市新移民,地域认同、地位认同和职业认同更高,也更可能认同本地人身份;而教育仅对地位认同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第8章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根据记忆的情感性特征,将移民的社会记忆分成常识性记忆、歧视性记忆和支持性记忆,并以居住时间、社会距离以及社会支持为替代性测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的社会记忆对城市新移民有着不同的显着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居住时间对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地位认同均有正向影响作用;社会距离则对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和职业认同有负向影响作用,但对地位认同起的是正向影响作用;而本地支持仅对文化认同、地域认同有正向影响作用;最后,居住时间长、社会距离大、获得本地支持多的城市新移民,其认同中性本地人身份的可能性更高。第9章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关系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职业认同越高的城市新移民,越倾向于更高的地位认同和本地人群体认同;但职业认同对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无显着影响作用;(2)地位认同越高的城市新移民,其地域认同程度越高,但地位认同对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无显着影响作用(3)地域认同程度越高的城市新移民,其文化认同程度越高,且更倾向于认同本地人群体;(4)城市新移民越倾向于认同本地人群体,其文化认同程度越高;(5)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打算分别与其采纳本地节日和子女发展期望存在正相关。最后,在论文结语部分,作者对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提炼,对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研究反思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移民社会认同的研究方向。
王刚[3]2005年在《论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文中认为城市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大批农民进城就业,对于他们自身和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及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保障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了城市农民工的概念及城市农民工现象的产生背景。“城市农民工”是指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以赚取工资,但其户籍身份依旧是农民的劳动者。由于城乡不平等关系的长期存在,造成了农业比较利益长期低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城乡隔绝的闸门逐渐松动,大批农民离开家乡,走进城市,谋求更大的发展。 第二章介绍了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特点。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城市农民工工作条件极为恶劣。他们在生活上也处于边缘状态,存在着两栖性、封闭性的特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许多城市农民工结成群体,在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少不安定因素。在思想上,城市农民工存在着“过客”心理和“移民”心态,对城市和迁出地都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再加上精神生活空虚及强烈的被排斥和受歧视心理,加剧了他们短期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但城市农民工已经认识到了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民主法制观念开始萌芽,正处于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其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叁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由于对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本身存在许多弊端,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与时俱进,也导致了目前的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理论研究,切实搞好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章针对以上问题,从提高认识、完善机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对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原则、内容、方法、体制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力图对加强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崔铭香[4]2010年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了六位青年农民工的打工及学习“故事”,进而深度分析和解读了他们的“故事”。首先,本研究对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进行了素描,以摸索者、攀登者、求索者叁种类型呈现。摸索者是青年农民工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基础样态,攀登者是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纵向深入状态,求索者是其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的横向拓展状态。同时剖析了影响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成年早期面临的人生发展任务、个性因素作用等方面。其次,分析并归纳了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特点、学习行为特征及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具有以下特点:客观生存境遇方面,职业境遇工作内容琐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生活境遇方面,衣、食、住、行简约、朴素,业余生活单调、同质;社会境遇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保障缺乏。主观境遇方面在感知、情绪、情感等方面感到受歧视、遭受过诬陷,甚至遭遇过欺骗。青年农民工的学习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动机方面,青年农民工大多出于自愿而参加学习,其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职业进展型——为了适应工作;社会刺激型——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认知、兴趣型——为了求知;外界期望型——为了他人。其学习动机具有复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学习内容包括学历方面的学习和非学历方面的学习,并且,以非学历方面的内容为主;非学历方面的学习中,又包括“学会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等。学习内容具有职业指向性的特点。学习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正式学习方法和非正式学习方法。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看书、做题;多说、多练;提纲挈领、融会贯通;注重理解等。非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向师傅学习;向同事、朋友、他人学习;从做中学;从书报、网络等大众媒体中学习;从反思、体悟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等。学习方式具有复合特征,即每个青年农民工可能采取几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因人而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既包括正规学习,又包括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其中,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是青年农民工的主要学习方式。青年农民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学习时间有限、学习环境不利、学习支持缺乏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具有以下关系。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具有限制和激发作用;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具有改善和提升作用——对客观生存境遇有改善作用,对主观生存境遇有提升作用。另外,青年农民工继上述学习行为之后,都决心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可以说是其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最后,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其次,阐明了从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中获得的启示:要善于超越环境;要善于抓住学习资源;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于继续学习;坚强的意志关乎学习成效。进而提出了促进成人学习的相关建议,包括社会层面,创设学习条件;教育机构层面,保护学习热情;学习者层面,成为学习化个人。结尾部分从研究效度、推广度、伦理性等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
参考文献:
[1]. 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社会需要心理研究——对武汉市进城农民的调查[D]. 孟传慧.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 雷开春. 上海大学. 2008
[3]. 论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D]. 王刚. 天津师范大学. 2005
[4]. 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D]. 崔铭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