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率与内毒素对重症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_林俐1,刘文2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率与内毒素对重症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_林俐1,刘文2

林俐1 刘文2

(1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湛江肿瘤医院检验科;2广东医科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所;广东湛江524023)

【摘要】重症肺炎是指肺部炎症程度较为严重,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休克和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通常是肺炎病情发展而来,在治疗中与普通肺炎相比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及早诊出该病以调整治疗方案。临床上,重症肺炎是通过患者在治疗中症状进行确诊,极易忽略早期症状轻微的患者,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不便。实验室检查是重症肺炎患者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率和内毒素均为重要检测指标,为了提高重症肺炎的诊断效果,本研究根据其发病机制,总结出各个指标在其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率;内毒素;重症肺炎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351-02

重症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肺部炎症,主要是由于肺炎发展到一定程度未能及时控制所致,由于病情严重,需要及时诊出进行治疗,以免引起多器官衰竭,进而危及患者生命[1]。在重症肺炎诊治过程中,患者除了会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还会进行血液检查,以分析其血气指标[2]。由于肺炎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激活其脏器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介质相互影响变化,进而危及到其他器官组织功能,其中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以及内毒素在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为此,本文对近年来重症肺炎实验室检测的相关诊断开展研究,总结出各个指标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以作临床参考。

1.重症肺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肺炎是由于呼吸系统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种疾病,患者起病时无典型症状,易发生漏诊和误诊,但病情发展快,极易由于治疗不及时从局部炎症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形成重症肺炎[4]。在临床诊断中,美国胸科学会(ATS)提出的诊断标准为:(1)呼吸频率大于30次/min;(2)血压低于90/60mmHg;(3)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氧合指数低于300且需要机械通气治疗;(4)少尿,尿量低于20mL/h或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胸片检查显示肺叶受累或者48h病变增加50%以上。符合以上标准3项,可确诊为重症肺炎[5]。但不同程度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为了提高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在诊断中加强对其病情的了解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本文从患者血液检查中的部分重要指标入手,分析讨论其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实验室检查指标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2.1 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其经常会在细菌毒素或炎症因子的刺激下表达,且其在自身免疫、轻微感染、病毒感染、过敏以及慢性炎症等情况下,不会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机体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在炎症反应强弱诊断汇总具有显著的敏感性[6]。通常情况下,血清降钙素原的正常值低于0.5ug/L,当机体的发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其感染细胞裂解会释放大量的毒素,单核细胞等相关细胞会受到刺激,促进TNFa等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使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根据相关研究调查[7],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肺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彭细娟、沈剑、王伯良等人的研究中[8],对102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死亡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表明血清降钙素原对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诊断和预后效果评估具有很大的价值。除此之外,血清降钙素原在机体血液指标中稳定性较强,不会受药物、年龄、妊娠等因素影响,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后进行血清分离等处理即可,但溶血标本中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无临床意义。

2.2 C反应蛋白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C反应蛋白是作用于机体免疫过程中的一种蛋白质,其能够在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感染等情况下,水平升高,迅速激活补体,提高吞噬细胞的作用,以缓解机体损伤,清除入侵病原体[9]。C反应蛋白主要是由肝细胞合成,正常范围为0.068~8.2mg/L,最早发现于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其能够与肺炎双球菌细胞壁发生沉淀反应,所以被称为C反应蛋白[10]。当机体发生感染、炎症、创伤等之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在数小时内急剧升高,在炎症疾病中就有较高的敏感性。在饶平的研究中[11],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急性统计分析,发现重症肺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和轻症肺炎,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出炎症发展情况与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作为重症肺炎病情诊断的重要指标。然而,对于不同年龄或使其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有所不同,例如分娩时产妇的C反应蛋白一般在47mg/L以下,新生儿正常范围为0.6mg/L以内[12];而且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中敏感性较高,而对于病毒感染患者中,其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不大。

2.3 中性粒细胞比率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中性粒细胞是其瑞氏染色血涂片中呈现浅红色或浅紫色的一种特有颗粒,其呈弥散分布,颗粒中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吞噬素、β葡糖苷酸酶以及溶菌酶等物质,具有吞噬、杀菌、趋化等作用[13]。在机体中,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数为中性粒细胞,其在血管中停留时间较短,为6~8h,然后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且该过程是不可逆的;而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有一般是进行血流循环的,其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十分重要[14]。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范围为50~70,当机体感染细菌发生炎症时,其由于趋化性物质聚集到炎症部位,且在血流不畅的情况下也能够生存下去,在病变部位形成细胞毒,对周围细菌及其组织细胞膜造成损伤,且其中有大量的溶酶体酶,进入细胞后能够分解细菌和组织碎片[15]。除此之外,中性粒细胞还能够在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出现免疫病理损害,因此,中性粒细胞对局部炎症程度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在陈苗妙、宁易平、楼天正等人的研究中[16],其针对治疗中的重症肺炎患者,统计其中性粒细胞相关数据以确定抗生素治疗疗程,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疗程,即中性粒细胞比率在在重症肺炎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内毒素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内毒素是分布在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脂多糖,由类脂A、R核心抗原以及O特异性多糖链组成,其中类脂A与细菌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在细菌死亡裂解时释放出来[17]。当机体感染细菌,内毒素被裂解出来,然后对机体各种炎症细胞进行激活,促进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发炎症反应,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等症状,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18]。健康人体内,其内毒素含量轻微,基本会小于10pg/mL,定性为阴性;当机体感染细菌后,其内毒素水平增高,不仅有利于炎症的诊断,还能够区分感染细菌种类[19]。在田新新研究中[20],其将241例重症肺炎患儿分为细菌性重症肺炎组和非细菌性重症肺炎组,而细菌性重症肺炎患儿根据其感染细菌种类,分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组,统计所有患儿的内毒素水平,发现细菌性重症肺炎组的内毒素水平高于非细菌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组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其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内毒素水平在早期重症肺炎诊断和检查感染细菌类型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除此之外,重症肺炎患者病变组织中总病原菌死亡会释放出大量的内毒素,其进入血液后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加之其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极易引起患者血管功能紊乱,造成内毒素休克,因此,内毒素的检测在疾病的治疗和并发症防控中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重症肺炎作为一种感染病原体引起的重度炎症反应,会影响机体的免疫代谢,导致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发生变化,其根据病情发展程度,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能够有效显示出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发展和临床治疗效果;内毒素则是革兰阴性菌存在毒性物质的一种总称,其由革兰阴性菌死亡后释放,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利于分辨出机体感染细菌的种类,以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为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永昌, 贾志凌, 樊卫红,等.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前清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4):436-437.

[2]Alwadhi V, Dewan P, Malhotra RK,et al. Tachypnea and Other Danger Signs vs Pulse Oximetry for Prediction of Hypoxia in Severe Pneumonia/Very Severe Disease. Indian Pediatr. 2017 ;54(9):729-734.

[3]黄响玲, 钟祥柱, 陶飞,等.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及血清C反应蛋白对重症肺炎预后判断的意义[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19):2821-2822.

[4]王平, 谢枫, 吴秋英,等. 降钙素原、血清C反应蛋白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J]. 当代临床医刊, 2017, 30(3):3065-3065.

[5]Mizgerd JP. Pathogenesis of severe pneumonia: advances and knowledge gaps. Curr Opin Pulm Med. 2017 ;23(3):193-197.

[6]罗柔. 降钙素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在早期成人细菌性脓毒症中的应用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32):156-157.

[7]黄朋, 方恋, 陈波,等.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安徽医药, 2018, 22(3):478-482.

[8]彭细娟, 沈剑, 王伯良,等.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变化与预后相关性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18):1-3.

[9]臧宁, 潘海祥, 李荣新,等.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患儿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 32(9):849-851.

[10]汪晓芹, 杜超英, 阳绪容,等. 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疗法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及血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 14(06):196-199.

[11]饶平. 重症肺炎患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前清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8, 206(7):9-11.

[12]张凯, 张召, 成云云.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前清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小儿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 20(7):1128-1130.

[13]张雷, 马云杰, 乔梁,等. 3项炎性指标检测在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20):3065-3067.

[14]陈静, 张略. 血浆Presepsin检测在老年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研究[J]. 临床误诊误治, 2016, 29(10):101-103.

[15]莫新, 吴志刚, 吴伟博,等. 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 2017, 17(6):723-726.

[16]陈苗妙, 宁易平, 楼天正,等. 中性粒细胞CD64对重症肺炎抗生素疗程的指导价值[J]. 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10):1471-1474.

[17]徐玉辉, 魏建平. 血降钙素原、内毒素及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CD64在重症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现代医院, 2017, 17(1):134-135.

[18]刘振国, 王婷, 王顺达,等. 重症肺炎并发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血乳酸及内毒素水平的相关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2(2):95-97.

[19]张月, 石振东. 血浆降钙素原、内毒素及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在老年重症肺炎诊治中的应用[J]. 中国疗养医学, 2016, 25(3):294-296.

[20]田新新. 内毒素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临床价值[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11):1227-1229.

论文作者:林俐1,刘文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率与内毒素对重症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_林俐1,刘文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