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教学论文,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化学实验在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1.化学实验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这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达到对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毅力,这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北京市对初中数理化三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因为喜欢化学实验而喜欢学习化学的占65%,对化学实验的问卷调查中,喜欢化学实验的达84%。
学生求知的心理素质只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才能使这种潜在动机指向特定的方向,而在逐步获得新知和发展兴趣的互为因果的过程中得到激发。这样的动机激发过程,由于作为学科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创设生动学习情境的有效手段,所以常能通过实验教学来完成。例如,可以设计出如下悬念讨论式的有关中和反应原理的演示实验:
白色无水硫酸铜在浓硫酸中不变蓝─→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时,反应由慢而快,能使溶液沸腾─→反应结束时溶液显较深的蓝色。
该演示实验展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有水生成)及其热效应(兼有硫酸水化的热效应),也突出了溶剂水在电解质间发生离子互换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情景生动,能使初中学生由现象入门,看到H[+]与OH[-]结合为H[,2]O的化学运动,从而吸引他们去探索电解质间复分解反应的一般规律。
2.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能力是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同活动密切联系着的,离开了活动,能力既不能形成也无从表现。在化学实验教学的活动中,实验、观察和思维三者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观察离不开思维,而以实验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来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以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就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说,实验观察是进行思维的条件,实验观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核心,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一般来说,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经验型的抽象思维,过渡到理论型的推理思维,最后发展为辩证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取附图所示的图示法:
附图 实验教学过程示意图
根据附图图示,可以在教学中充分依据教材体系,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增补实验,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有关卤素的知识内容方面,教材通过卤素间的相互置换,卤素跟水的反应,卤化氢的合成及其稳定性三方面的事实来说明卤素的化学活动性。这是除让学生进行卤素间的相互置换实验外,还可以增添氯气与氢气化合、溴蒸气与氢气化合的比较实验,借助氯、溴单质与氢化合的反应条件和激烈程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去粗取精”的思维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2.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重视理论对化学实验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随意臆造事实或修改数据,培养学生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忠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些都用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方法的训练,而这一点不仅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能的需要,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和可认识性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探求化学现象的奥秘。
例如,在高中有机化学关于乙炔加成反应内容的实验中,学生可能会提问:电石气通入溴水时为什么会冒白烟?此时退色后的溴水为什么会有明显酸性?对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以设计如下的对照演示实验:
将用浓碱液与白磷制得的PH[,3]通入溴水;将含PH[,3]等杂质的电石气通入溴水;还将经洗气除杂后的纯乙炔通入溴水,三者进行对照,发现前两者都持续地冒白烟(P[,4]O[,6])直至溴水退色;溴水退色后都有明显酸性(H[,3]PO[,3]),而对纯乙炔则不然。
这样,学生就恍然大悟:乙炔与溴水的反应,主要应是产物不显酸性的加成反应(这是因为在溶液中一般不易发生取代反应。即便由于取代反应而生成少量HBr,亦易随即通过加成反应而消失), 而反应时“冒白烟”和溴水退色后的“明显酸性”,则纯属电石气中PH[,3]等杂质的干扰。因此,若不用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中学习乙炔与溴的反应,则将常被假象迷惑而无法掌握真知。由此,会有学生要求再进一步得到教师的指导,指导他们在课外自己动手实验,进一步研究乙炔与溴的反应。包括上述造成假象的有关物质的检出,也包括乙炔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可能性。对于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当然是应该给予倡导和满足的。
另外,要重视训练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把观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这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有体现。
此外,化学实验对于向学生进行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检查和巩固化学知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学界老前辈、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会化学的。”戴安邦教授指出:“搞化学实验,不管怎样增加,都不会过分”。这是他们在一生的科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精辟结论。
二、如何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发挥实验的作用,揭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由其结构决定,从而有利于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以中学有机化学中乙烯的性质为例。做乙烯通入溴水并使溴水退色的实验,并设问乙烯能否与液溴反应?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学生欲知而未知)?进而再提出问题:分子中的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发生加成反应(学生欲说而不能)?这样,紧紧抓住乙烷和乙烯组成和结构的异同,通过实验,揭示乙烯性质的本质。乙烯的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即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所在。这样可以按照激疑—实验—观察—思考(分析)—结论的层次展开教学活动。
整个教学程序,以实验为基础,挖掘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揭示乙烯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全部知识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全部知识的获得,不是由教师讲明白的,而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自己想明白的。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体现出师生的共同努力。
2.在概念的教学中发挥实验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明确的感性认识。在明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从学生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象深入本质,从而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不像化学实验那样直观形象,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人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形象开始,从运用获得的知识开始,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去把握有关的理论概括形成概念。因此,充分运用化学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具,可以为学生打开认识深化的门径。
例如,初三学生学习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时,常常感到困难,而正是可以利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在讲氢气的还原性时,通过演示氢气氧化铜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叙述实验现象,合理解释实验现象,并正确运用文字加以表述。学生看到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和无色的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的铜,试管口有水珠,可以正确地用化学方程式表达这一反应:
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在这个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氧?哪种物质得到氧?
②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还原反应的概念,判断哪种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
③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使氧化铜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哪种物质使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是氧化剂?哪种物质是还原剂?
结合事实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很自然地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3.在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发挥实验的作用,有利于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基本理论是较基本概念更为复杂的高层次的知识,一般是在化学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论,经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结论。
实验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生动具体的内容。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关于这些知识的“兴奋灶”,很自然地引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道理,问个为什么。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知其然又企求知其所以然,他们也就不大感觉到有关理论知识的玄奥和抽象难懂了。
发挥实验在提高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做到实验与教法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仅仅做几个实验是不够的。实验的鲜明、生动的现象,使学生兴奋甚至赞叹,继之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的心理要求,于是猜想、思索……就是说,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处在观察→兴奋→疑问→思维的积极状态,“注意”和“思维”达到了高度活跃和集中。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机会只有对有意义的思想才有意义”这句明言,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挥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推理、判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概念和理论。也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抓住了这个机会,不等于有效地利用了这个机会。因此,教师需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宜的实验内容,精心设计一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要难易适当并富有启发性。在此基础上,师生双方富有感情交流的协调活动,一定能把学生的积极性推向更高潮,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
总之,实验是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引其趣、激其疑、导其思、解其惑,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