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论文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论文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

刘 佳

[摘 要] 工会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组织方式。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会进行整体性再造,使其在性质功能、组织体系、制度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工会和苏联工会的鲜明特点,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实践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工会历史使命、工会角色功能、工会改革转型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工会新一轮组织再造,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理论形态更加完备,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 工会再造;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

工会是从个体走向联合的组织载体,它的生命历程与资本运动以及劳资双方的激烈博弈紧密关联。工会是一个现代性范畴,在狭义上工会就是指工人阶级的社团组织,旨在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在广义上工会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组织化机制和制度性安排,是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会具有三重规定性:作为组织形式的工会,在领导体制上突出组织纪律性、科学分工性、协同合作性、民主集中性,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确保工人阶级集体行动方向协调一致;作为政治力量的工会,西方国家工会以“压力集团”的身份参与议会政治,与议会政党形成或隐蔽或公开的联盟关系,而在共产党执政国家,工会是工人阶级政权体系的组成部分,以中介组织身份勾连起政治国家与职工群众;作为社会权利的实现机制,工会是调节劳资冲突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在国家劳动关系治理体制中具有工具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工会工作纳入到治国理政的战略体系之中,在实践上推动工会组织的整体性再造,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所谓“原创性”贡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调整与修正,二是指充实与补入。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原创性贡献,在立论依据、核心观点、基本命题、实践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工会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中的分量更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重要科学论断和思想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新境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及其理论逻辑,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和工会组织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及其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会性质功能、组织体系、制度形态、价值理念等一系列相关论述的体系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主要针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下工会的诞生、使命与革命策略等议题展开论述,然而随着资本家对工会抵抗策略的调整,有相当一部分工会组织被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所“同化”,工会组织的无产阶级属性逐渐消解,马克思、恩格斯将其称为“工联主义”,并在晚年对工会“资产阶级化”的趋势进行深刻批判。列宁在深入批判工联主义的同时,对工会与无产阶级国家、先锋队政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回答,极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

一杭独自坐在母亲的坟前,小心地展开那份发脆的剪报,一篇题为《爸爸,我知道您会回来》的散文,勾起往事。文章是一杭读小学六年级时写的,后来在区报上发表,作家梦也由此播下。

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具有解构和建构双重指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互交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奥秘”大白于天下,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工人运动的历史必然和道义所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会运动的发展规律、工会与国家关系、工会自我建设与组织调试。特别是在后马克思时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策略的调整、政治民主化的改革实践、社会福利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日臻完善,工人阶级是否依然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阶级,工会组织及其存在价值究竟还有多大,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是否应当被送进“历史的档案馆”,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得以建构的一个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历史过程,它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解决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弊端和顽疾,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对旧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旧的社会习俗和社会传统“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9]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工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随之经常变化和改革。这是中国工会改革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会的历史使命

西方工会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作为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组织化形式与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力相抗争,以维护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西方工会与国家政治权力之间是二元对立的制衡关系。伴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在逐渐弱化,边界也日益模糊,现代西方工会更为普遍地被吸纳到资产阶级政治运作逻辑之中,成为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劳资矛盾”的稳定和缓冲机制。

西欧国家的工会运动发展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为前提的,工会运动早于工人政党运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者同盟改造后,才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因此,西欧工会运动经历了先有工会、后有工人政党,尔后工人政党与工会共存的特殊发展逻辑。中国工会运动明显有别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会要永远保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这一优良传统。”[1]中国工会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中国工会运动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工会运动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遥控指挥”的工人阶级组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会运动发展的领导力量。“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工会运动最重要的政治优势和鲜明特点,是中国工会运动发展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3]

未来三十年,我们不仅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要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可能轻而易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当代中国工会运动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最大实际,确保中国工会运动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河道岸线 (特别是码头岸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交通部门出台了河道岸线使用费的管理办法。但交通部门的岸线管理与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范围有冲突,两者在审批方面协调较差。

坚持中国工会运动的正确政治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我国工人阶级是一支具有大局意识、过硬技能、优良传统的劳动大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用辛勤劳动创造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会最值得信赖的社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要使中国梦真正同每个职工的个人理想和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6]

决策树是另外一种比较典型的判别学习方法。它是一种“问卷表”方式的做法,利用一系列的查询问答来判断和分类某一模式,它将全部问题集用一棵有向树表示,对非度量数据而言效果较好。在英语的句法分析中,决策树的方法在英语的P宾州树库上取得了83%以上的正确率。决策树学习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高维问题的处理上效果就不够理想。

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中国工会的角色功能

工会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组织化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面对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面对资本力量对工人生活、生理、心理造成的严重损害,工人阶级必须组织起来,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对抗资本强势,以使自身从资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中国工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会被中国共产党整合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在国家政权结构中被执政党赋予社会支柱身份。一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决定的,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阶级,是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工会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团组织,联结政党与工人阶级,工会工作对于巩固党和国家的政治基础和阶级基础意义重大。二是工会在工人阶级和国家政权中具有信息传达和反馈功能,工会一方面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给职工群众,另一方面把基层职工群众的愿望、诉求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强化工人阶级与国家政权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三是工会通过思想引领、组织动员、权益维护等功能,把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工人阶级创新创造创业搭建舞台,将中国工人阶级运动融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事业中。可见,中国工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抗衡性的,而是支撑性、联动性的,“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7]

中国工会运动本身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而这个历史过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融入中国工人阶级从政治革命阶级到国家领导阶级的发展历程中,融入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代化运动中。当代中国工会运动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好“公转”的同时,更好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会要“把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稳中求进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作为中心任务,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不断焕发工会组织的生机活力”[5]

按筛上、筛下部分的比例称取2.0g贵铅样品,精确至0.0001g。将样品置于500mL烧杯中,用少量水润湿,加入100mL硝酸-酒石酸混酸,加热至样品分解完全,无沉淀,如有白色沉淀,需补加适量硝酸-酒石酸混酸,煮沸,赶尽氮的氧化物,取下,冷却。将样品溶液转移至2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静置。分取50.00mL样品溶液于250mL烧杯中,加水稀释至150mL,根据1.1小节设置自动电位滴定仪参数,插入复合银电极,开动电磁搅拌器,用氯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电位突跃最大值即为终点。

中国工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是领导一切的,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我们必须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使之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8]中国工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宗教工作中,工会要与统战部门和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工会要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在提升就业质量方面,完善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企业生产与职工技能培养相结合,构建终身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工会组织力量,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在社会基层治理方面,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总之,中国工会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方,与政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国家治理格局中是协同合作、互为补充的关系,而非相互竞争、彼此拆台的“零和博弈”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会组织的鲜明特征。

四、关于群团事业改革与中国工会转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特质和未来走向,以此为原则进一步考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现实性问题,从而建构起科学性、体系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是隶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建国、建设兴国、改革强国的历史实践的理论凝练和系统集成。中国共产党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与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相结合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工会运动发展也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就是指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现实条件,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为时代背景,以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中国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在中国实践的理论逻辑进行体系化、系统化建构,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当代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和工会改革创新的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能已有38个项目并网发电,累计装机容量990MW,占全国总投产项目规模的18%左右,居全国第二位。在建项目5个,装机容量150MW,储备项目10个,装机容量300MW。国能秸秆电厂主要布置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分布在山东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等地[24-25]。

当代中国工会改革要在群团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下进行谋划。“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靠。”[10]工会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群团工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会改革的落脚点就是盘活资源,使各方资源服务职工群众。然而,中国工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群团组织可整合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而职工群众的需求却是广泛而多元的,这就必然存在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若不妥善加以解决,则工会改革的实际成果就很难惠及职工群众,职工群众对工会改革的绩效评价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不仅工会在改革,共青团、妇联等其他群团组织也是本轮党的群团工作改革中的重要参与对象,由此客观上造成了与工会之间形成“资源竞争”的格局,如在同一单位中,有限的资源如何在不同群团组织之间合理分配,将成为一个不小的难题。面对如此局面,工会改革不仅要围绕党政中心作好“自转”,还要关照群团改革的大逻辑实现与其他群团组织改革的有效衔接,变“资源竞争”为“资源共享”。这就要摒弃工会工作中的“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党政领导之下的基层群团工作“共同体”,发挥工青妇等不同群团组织的专长和优势,把有效的资源高效盘活,把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

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当代中国工会改革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提出上述目标,这一目标是针对工会等群团组织不同程度存在“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现象而言的。政治性是中国工会的灵魂,是第一位的,保持和增强工会的政治性,归根到底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主要体现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为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出贡献上”[11]。先进性是中国工会改革的着力点,要把中国工会的党性、阶级性、人民性结合起来,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群众性是中国工会的力量源泉,增强群众性就是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既是认识方法,从职工群众中来再到职工群众中去,增强职工群众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理论的认同;群众路线也是工作方法,要坚持研究向下、重心下移,多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的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要常态化、制度化,成为每个干部的习惯和自觉,大部分工作时间要到工人、青年、妇女中去”[12]

五、结语

从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一刻算起,中国工人运动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中国工会也即将迎来百岁华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进入中国场景、融入工会运动、吸纳工会经验、发展工会理论,实现了工会学说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古老的东方社会开辟出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发展的中国向度,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同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中国工会组织的历届负责人,都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发展贡献了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会组织深化改革,为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中国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这种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是人类解放主体力量的观点,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高度,指明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归纳和提炼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实现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和阶级品格。第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运动基本原理和实践要求的观点,从以政治革命为主题的“抗争性”范式转向为以国家建设为旨趣的“建构性”范式,强调中国工人运动要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工人运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一个“子篇章”,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会组织基本范畴与功能结构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工会组织视作现代国家的“对立物”,工会是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矛盾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就内嵌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竞相争夺的对象,工会一旦与资产阶级国家产生“调和”,就会走向“工联主义”的歧路。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决定了工会不是国家的对立物,而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当代西方工会是国家法团主义的象征,而中国工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形态中发挥重要功能,是党和政府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第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组织自身建设的观点,强调中国工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工会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及党的自我革命与从严治党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发展的政治主体和决定性力量,国际工人运动特别是“左翼”工人运动发展实践,当代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新技术工具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工人组织化的深刻影响、人口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社会化发展、群团组织的大规模改革等非政治性因素,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发展进程中同样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当代中国所独有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景象,恰恰是“原创性贡献”的源泉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彰显民族性特征的内在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专属的研究领域,它内在包含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与结构调整,是一个扎根历史传统、嵌入世界历史、直面社会现实的总体性课题。

参考文献

[1][3][6]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权益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N].人民日报,2013-10-24.

[2][5][7][8][11][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8.180.177.188—189.190—191.200.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1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9)12-0038-06

本文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劳模政治:劳动锦标赛与现代国家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FDMYC04)、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9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劳动伦理青年化研究”(课题编号:2019B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沈 洁

标签:;  ;  ;  ;  ;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