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开展论文,心理学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根据国外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发展状况,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开展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工作范围和人员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学校心理学服务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近一二十年来,该分支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美国为例,以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学服务并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成就为目标的学校心理学,近年来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中最富生机、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据报道,目前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达2200多人,在校学生达7000人。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第16个分支——学校心理学分会共有会员2261人(1985),成为仅次于临床和社区心理学的第二大分支。美国另一个全国性的学校心理学专业组织——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已有会员9500人(1986)。美国职业心理学审查委员会已承认学校心理学像临床、咨询、工业和组织心理学一样,是一个适合于持执照开业的学科。目前,美国各大学区都聘有从事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学校心理学家,其总数已超过二万人。①在美国,学校心理学领域现已建立了专业认可、审查标准、开业标准、独立文献、全国性例会、全国性基金会、博士和非博士开业证书以及强有力的州际附属机构联系网络。随着它在组织上、服务方式和内容上的逐步正规化和制度化,其存在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公众的认同。除了美国之外,在世界上其它地区,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近年来都得到了广泛开展。即使是长期对心理测量持排斥态度的前苏联也是如此。如早在1981年,著名心理学家达维多夫就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学校心理学服务系统,并指出在苏联建立这一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4万余名学校心理学家在从事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
与世界范围内学校心理学服务蓬勃的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公众甚至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对之却相当陌生。为此,本文拟就笔者所接触到的文献,对开展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讨论。
一、开展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必要性
在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必要性主要是由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例,近年来,一些心理卫生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据陈家麟、骆伯巍1985年对江苏、浙江两省的1095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中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53;②据载昭1985年对南京市4698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在性格方面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5.70%;198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夏威夷大学合作,对上海市4~6.5岁的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调查显示,其中27%的人有心理偏异;据王玉凤1989年对北京市2432名小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3.16%;据杭州市“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对策研究”科研组1989年对2961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检出率亦呈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而大学生达25.39%,③这就是说,以我国现有的93.2万所中小学中在籍的1.8亿中小学生推算,我国将有3千万中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实在是不能等闲视之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除了直接导致多种心身疾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外,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这是因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可以抑制学习,而且对争取优良学习成绩的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有许多种类的行为可能是足以构成学习缺陷的严重情绪问题的症状,比如说舔大拇指或咬手指甲就是这种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对学习并没有抑制作用,但是,这些行为有可能是对学习有抑制作用的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燥的症候,打架斗殴、出言不逊……更有可能是如此”④。此外,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学生在情绪、意志、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的缺陷还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因为“这类患儿随着年龄的增大,有的变得情绪忧郁、性格孤僻、性情粗暴、行为野蛮,他们当中的少数人还可能由不守纪律、不听劝告发展到违法乱纪、无法无天、破坏公共道德,成为青少年犯罪分子”。⑤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像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那样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荣,关系到四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大事,是值得包括心理学工作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关注的大问题。
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外,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职业选择方面等,都有许多迫切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帮助解决的问题,但这种帮助绝不应该停留在只是由大专院校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精神科医生提供几次心理咨询的水平上,而是需要他们深入中小学实际,为他们提供正规化、经常化的服务。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古伦(H.C.Lindgren)说得好:“每个学生在其受教育的生涯中迟早都需要特别的和个别的帮助,有的需要频繁一些,有的需要则少一些,但每个人随时都会需要。有时需要这种帮助来解决某个特别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因病几周不能上课。有时学生需要同人谈谈有关造成很多烦恼的致使他的学习能力一时不能发挥的个人问题。有时需要的仅是某种个别关心……集体教育行之有效这一事实,不应该使我们看不到另外一个事实,即个别关心一下子就可以使个别学生在普通班级条件下所学的东西增加一些。这种特别的帮助和关心,教师可以在课堂里讲课时给一些,也可以在学生自由活动时间里给一些。但是被人们叫做学生事务管理员和指导员的学校心理学方面的专门人员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很多的这种特别帮助和关心”。⑥
除了学生心理服务外,在教师心理学服务和管理心理学服务方面,也迫切需要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如据前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H.B.杜布罗维娜介绍,在前苏联学校心理学服务机构中,教师常来咨询的主要内容有:孩子们理解教材有困难怎么办?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怎么办?班级上发生冲突怎么处理?教育措施不见效怎么办?等等。⑦
总之,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心理服务工作是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心理学服务于四化建设,直接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的需要;从长远广博的视野来看,也是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团结、国家繁荣富强的需要。概言之,开展我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工作,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二、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的范围
学校心理学服务的范围相当广泛。早在1954年8月在纽约西点军校召开的塞耶会议上,与会者就认为学校心理学家的目标应是促进尽可能多的儿童的最良好的适应。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心理学家应成为学校课程和教学法的顾问,同时要协助教师、校长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帮助儿童处理学习和适应困难。会议建议学校心理学家应在下列5个方面发挥作用:(1)评定和解释儿童的智力、社会和情绪发展;(2)帮助鉴别特殊儿童,协助其他专家开展个别化教程;(3)发展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适应的方法;(4)鼓励和发起科研,解释可用来解决学校问题的科研成果;(5)诊断教育和个人问题,提出补救方案。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校心理学服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心理学服务,主要包括为学生提供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为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提供可资应用的心理咨询,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具体的学习指导等;二是教师心理学服务,主要指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三是管理心理学服务,主要指为学校当局提供怎样在学校中应用心理学原理的建议;四是组织心理学服务,包括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工作,如组织发展、测验量表研究、大规模标准测验的管理,等等。
当然,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其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服务内容首先要受本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力量的限制:服务力量强的国家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系统的预防干预性服务,服务力量弱的国家仅能局限于接待个别学生。服务内容还受到各国的经济文化背景,特别是教育状况的限制:在教育尚未普及的不发达国家中,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把自己未竟的雄心迫不及待地投射到孩子身上,因而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问题较多,需要学校心理学家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情绪问题方面的指导帮助;在教育已经普及的发达国家中,由于强调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理想的教育,就需要对儿童的学习能力进行测评,以便让学习困难的儿童进特殊学校,或向天才儿童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学,从而需要学校心理学家提供更多的有关学业方面的咨询。
上述关于国外学校心理学服务范围的介绍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尚处于草创阶段,尚未引起公众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考虑到我国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数总数不过千余人,尚没有专门从事学校心理学服务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考虑到我国在籍学生总数巨大,需要进行心理学帮助的学生数相应亦较大,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学服务上,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向教师心理学服务、管理心理学服务和组织心理学服务过渡。具体说来,在现阶段,学生心理学服务主要应包括:(1)学习心理学服务。这既包括对学习困难儿童的预防和矫正;也包括对学习成绩一般、优良以及对天才儿童的心理学辅导,如正确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等认知因素,培养儿童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等;还包括对诸如“怎样才能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怎样才能克服考试怯场的毛病”等具体学习问题的心理学咨询。(2)职业选择心理学服务。指通过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职业能力、职业气质等的测量,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指导。(3)人际关系心理学服务。包括对学生的各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如恐惧、自卑、害羞、孤僻、封闭、自傲、嫉妒、猜疑、敌意、干涉、逆反等的矫治,以及对如何维护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学指导。(4)心理健康心理学服务。指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行为障碍、儿童神经症、特种障碍、不良习惯、品行障碍和性格障碍等进行诊断、矫治和预防等。
三、开展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关报告建议,每6000~7500名儿童应不少于一名学校心理学家。按此标准推算,我国现有的1.8亿中小学生就需要2~2.4万学校心理学家,这对于心理学教学和科研人员总数不过千余人且专职的学校心理学家人数几乎为零的我国来说,不啻为一个天文数字。但面对这1.8亿中小学生对心理学服务的强烈和迫切的需求,心理学界又焉能熟视无睹!“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不言而喻,从现在起,就必须在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的培训上下苦功夫,作大努力。
那么,在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的培训上应该遵循哪些要求呢?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三项最低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的合格证明;(2)至少有5年教学经验;(3)通过高等水平的大学心理学学习。综观各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难发现有一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要求他们具有教育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大多数国家,学校心理学家来源于教师,其中很多人因为是优秀教师才被选拔深造。有些国家还要求学校心理学家继续担任部分教学工作,如丹麦规定,所有助理学校心理学家每周必须在学校担任5节课的教学——主要教本人获得合格证书的那门课。当然,在具体的培训方法上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有以下三种做法:其一,先取得教师资格,然后再从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全部培训期为7~12年不等;其二,正规的心理学专业培训与教师资格的培训同时完成,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则通过在职培训和短期课程进行,其三,先进行坚实的心理学学术方面的培训,然后再进行短期的教育、教学见习。如前述塞耶会议就确定了两种水平的培训标准:博士水平和亚博士水平。会议认为,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学校心理学家”,所有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培训都应该达到研究生水平。其最低专业培训要求是两年研究生课程加半年的见习,最高水平的博士教程是四年研究生课程(包括论文)加一年见习。见习的内容包括课堂实际,情况考察、学生生活问题辅导、学生个案研究、指导性咨询等,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中小学的实际经验并欣赏教师的工作。
从我国学生人数多而心理学工作者少这一特殊国情出发,为了有利于构成比较合理的学校心理学服务体系,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心理学系设置学校心理学专业,以培养从事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这种培养工作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校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一层次的毕业生毕业后将到高等院校从事专职心理服务和研究工作。第二个层次为本科生教育,培养具有学士学位的学校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一层次的毕业生将到中等学校从事心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对中小学中有志于从事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的教师进行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培训,这种培训工作可以是脱产的,也可以是半脱产的,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尽管各地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不尽相同,所开课程难于统一,但为了保证学员将来能有效地提供学校心理学服务,最低限度应包括以下课程: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变态心理学、特殊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让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的培训过程尽可能与实际的学校心理学服务过程相一致,即让教学过程尽可能成为学校心理学服务的模拟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压缩教师“照本宣科”的时间,同时加大诸如小组讨论、操作示范、模拟练习等教学活动的比重;要充分认识见习、实习对学员深入理解学校心理学服务理论、切实掌握服务技能的重要作用,在时间安排上给见习、实习工作以一定的比重。国外一些培训实践也表明,让学员较多地用体验的方式去学习学校心理学,比起单纯地用从书本到书本的方式学习,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际工作能力的获得,其效果都要好得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能重视并加强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与世界的差距就会大大缩短,而随着这种差距的逐步缩短,我国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者也会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一代新人的培养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我国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附记: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李晓文和段斌同志的帮助,谨表谢意。
注释:
①Thomas,A.,School Psychologists.In R.J.Corsini(Ed),Encyciopedia of Psychology.Vol.3.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84.
②拙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研究》1985年第6期。
③马建青《心理卫生学》第138~13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W.B.科勒斯涅克《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第212页,陈云清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