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极”、“增长点”与“回浪效应”理论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效应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发展极”(DeveIopment poIes)的概念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ex)等人于1955年提出的。佩鲁是法国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发展经济学家中的结构主义者,他在分析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时,提出了发展极理论。
佩鲁提出发展极的概念时,正值人们感到以国民收入增长为总量指标来衡量计划结果不够妥善,为此,佩鲁主张以非总量的方法安排计划,把国民经济按地理幅员分解为部门、行业和工业项目。他指出,从空间上考察,经济增长不是在每个地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的,相反,在不同的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是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企业的集聚,会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和决策中心等。通过这些中心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围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佩鲁就把这些大城市中心称为发展极。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发育成一个发展极,它的形成是一系列条件契合的结果。佩鲁认为,发展极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少数有冒险精神、勇于革新的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当一项创新成功之后,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还会对其他企业群产生模仿影响,从而形成群集的追随者(clusters of followers),这些发起者和继任者在以后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便可形成对边沿地区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发展极。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发育成为发展极的城市中心不仅需要集聚大量的创新企业和企业家,而且还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通过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产品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三是要有适宜的经济环境。发展极的发育需要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作为保证,即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才能使资本、人才和技术的集聚成为可能进而在要素集聚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规模经济,最终形成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发展极。佩鲁以电力系统为例,认为良好的电力系统不仅需要重视发电机,还要重视电抗器和传输线。以当时的毛里塔尼亚为例,努阿伊布应被选为一个发展极,因为那里既有现代化的渔业,又有一个便利铁矿运输的良港和一个国际机场,从而形成了具有专门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吸引资本和人力的中心。
按照对边沿地区发挥作用的形式不同,发展极可以分为二种类型,一类称为吸引中心(attraction centers)。吸引中心的作用是把边沿地区的居民吸引到发展极来,减少边沿地区的人口压力,使农户的耕地面积扩大并改进生产技术,从而可以提高边沿地区的人均福利水平;另一类称之为弥散中心(diffusion centers)。弥散中心的作用是通过增加投资,提高边沿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而改变那里的经济状况。
发展极实际上是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它具有三方面突出的作用:一是技术创新和扩散效应。发展极中的产业部门利用天时、地利及自身的有利条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或从其他地区引进技术和人才,以强化自身的发展。同时,又把这些新技术推广到边沿地区,带动边沿地区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资本的集中与运输功能。发展极可以运用自身生产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有利条件,从本地区和边沿地区吸收集中大量的资本,扩大投资规模。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向边沿地区输出大量的资本,支持边沿地区的发展。三是产生规模效益。发展极上的行业、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技术劳动力资源,可以具有互补性,同时具有基础设施、产业服务、资源供应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优势,从而降低社会生产成本,产生外部经济效益。
2
佩鲁提出发展极理论之后,引起了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浓厚兴趣和关注,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使该理论得到了补充和发展。英美经济学者把“发展极”称之为“增长点”(Growth Point)。
增长点理论认为,厂商与行业之间相互依赖、互相促进,存在着一种亲和力(Proximity),在这种亲和力的作用下,厂商和行业在地理上得以聚集和发展,从而产生外部经济效益。而增长点一旦出现,有利于形成厂商之间和行业之间在工业化中的网络关系,又会进一步扩大外部经济效果。这种外部经济效果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厂商和行业在极点上的集聚,企业之间相互靠近并带来人员接触上的方便,可以互相利用培养起来的人力,加强这一极点上的活动。与乡村农业环境比较,这种城市和工业联合体造就了具有多样性的先进消费格局的消费者,住所、设备、交通和公用事业等集体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使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
增长点是发展极概念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发展,很多学者往往把两者联系起来,称为“发展极——增长点”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强调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通过某些地区的优先增长来带动更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理论渊源上看,“发展极——增长点”理论是把不平衡增长理论、熊皮特的创新学说和新古典学派关于人力与资本流动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并使之转化成了空间上的概念。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差别,主要表现为研究和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一是增长点理论偏重于分析外部经济效果的作用,发展极理论则偏重于分析具有创新能力企业的作用;二是增长点理论偏重于研究增长点地区的自身增长,而发展极理论则偏重于研究发展极对边沿地区的带动。
3
国外经验表明,发展极(增长点)在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之前,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在强调发展极(增长点)发展的同时,要充分注意与其周围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极点发展的负面影响。然而,几乎所有发展极(增长点)理论都忽视了发展极(增长点)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对此,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提出了“回浪效应”(Backwash effect)理论。缪尔达尔是世界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他的“循环积累原理”和经济发展学说,被认为是对制度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缪尔达尔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一国之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什么会出现地区间的不平衡呢?这是由于富庶地区得到了过多的实惠,而后进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种往复循环的因果关系造成的。在这种循环中存在着两种效应,一种是回浪效应,另一种是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
回浪效应是由于人才外流,资本向外移动以及贸易发展而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冲击。因为经济扩展地区一般会从其他地区吸收一些年青有为的人才,而人才流动则有利于经济扩展地区而不利于落后地区。在经济扩展地区,由于需求的增加,将刺激投资,投资的扩大反过来又增加收入和需求,从而导致了投资的又一轮增加,在此情况下,银行业如不加以管制,这种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将成为贸易的开展也有利于把落后地区储蓄转移到经济扩展地区以谋求高收益的工具。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扩展地区而不利于落后地区,通过贸易竞争甚至有可能挤跨落后地区的企业。
与回浪效应相反,扩散效用说明经济扩展地区向周围地区进行经济技术扩散中所起的作用。例如,经济扩散地区的技术扩散提高了周围地区的技术水平;扩展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又增加了对周围地区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因而会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缪尔达尔指出,在不同的地区,回浪效应和扩散效应很可能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交通运输便捷,教育水平较高,扩散效用较强,在落后地区则回浪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这样,贫困本身就成了贫困的原因。
如何解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呢?缪尔达尔认为,通过市场的作用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依靠政府干预才能缩小地区间差异,否则,就只能等待累积因果过程的自然结束,这只会放慢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政府可以执行平均主义政策来加强扩散效应,减弱回浪效应。这里应该指出,缪尔达尔要求政府执行平均主义政策,加强扩散效应,减弱回浪效应,立意虽好,但是希望各个地区同步发展几乎是发展中国家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不允许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先集中力量建设好一些发展极和增长点,在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再向四周辐射,促使扩散效应逐渐胜过回浪效应,从而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教授指出,如果滞后地区成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国家,它们的境况会好一些。滞后地区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之后,它可以较容易控制生产要素的流动,减弱领先地区和滞后地区的竞争,每一个地区会把力量集中在生产拥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上,两类地区还可以分别确定汇率,更容易采取保护措施。赫希曼认识到了回浪效应的存在,并且认为,为了抵消回浪效应,对于一个重视落后地区发展的国家来说,应该提供某些主权等效物(Equivolents of Sovereignty),比如建立一个区域性的税赋体系和保护某些地区活动的权力。必须设计出某些政策来减弱他称之为发展中地区间差异的“两极分化”效应(polarisation effect)。
增长点理论强调的是成长中心本身的形成与发展,回浪效应理论分析的是成长中心和落后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实际上,两种理论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4
“发展极——增长点”理论的实质就是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地区,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强化,同周围地区形成一个势差,并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70年代之后,“发展极——增长点”理论一度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工具,甚至在欧洲发达国家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法国利用这一理论解决了巴黎地区的过度膨胀问题,实行了一种以刺激八大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平衡大城市的政策;英国利用这一理论解决了落后地区恶化和萧条地区经济滞缓问题。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技术、政治、生产、人口、信息、交通和文化的聚集点,对其周围区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城市在其运行过程中也不断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力。运用“发展极——增长点”理论,从城市对周围区域的吸引力、辐射力强弱,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角度认识城市发展,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的发展,增强城市规划的地域意识和大环境意识,避免就城市论城市的弊端,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逐步溶为一体,这不仅体现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被周围地区所接受,城市产业向邻近地区转移,也表现为周围地区的资源要素向城市极化,乡村地区的城镇化和城市化等。这种以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影响已经超过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形成的行政力的影响,使我国城市在地域发展中出现了超行政渗透现象。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要树立城乡整体观念,从全局出发研究城市在区域生产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培育城市经济中心,形成众多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极”和“增长点”,以此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类型的经济区。
我国现阶段区域内、区域间的不平衡相当突出,以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最为显著。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内部区域差异过于悬殊,不仅背离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且会潜伏着一系列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我国来讲,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东部,但在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许多中心城市,特别是铁路沿线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些发展极。这些发展极,无论是从40多年的建设基础,还是从区内各部门、各行业的经济联系来看,其聚集能力和扩散作用都是东部地区无法替代的。因此,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这些发展极的带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域生产力布局中,应十分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点面结合,一方面要客观地承认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推行不平衡增长战略,使东、中、西大三经济地带分步骤、分阶段,以不同速度、不同时间实现预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发展极(增长点)的作用,完善并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众多以城市中心为主体的发展极,并对全国或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极化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大量外流,流入各个发展极,这对于本已十分脆弱的中西部经济来讲,无疑于雪上加霜。针对这种点面失衡状况,在充分发挥好发展极扩散作用的同时,采取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和金融调控措施,减弱回浪效应的负面影响,以保护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着一大特点,这就是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些中央直属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这些企业的初衷是出于完善经济区域布局,加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条块分割的缺陷,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处于相互分割状态,使这些大中企业周围难以形成集聚产业群,也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地区经济发展与之并不配套。另一方面,这些中央直属大中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渗透程度很低,由于条块分割,使这些企业与地方经济脱节严重,从而使这些企业的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所以,要在产业布局中做到点面结合,重要的是使已具备增长点条件的城市真正起到增长点的作用,使大中企业与地方经济真正结合,统一纳入到市场调节的轨道,打破大中型企业与地方经济的相互割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