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考试资源的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考试论文,初中历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教科书、学校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除此之外,用好考试资源,对于顺利进行历史教学、实现课堂高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认真研究命题形式与思路,充分发挥考试资源对教学的纠偏作用、引领价值和拓展功能,更显得尤为必要。
一、明确历史结论
课堂上,试卷里,我们经常听到、看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说法。为了纠正这个说法,我们出过两道试题:
试题一(2008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材料一 1689年,英国开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从此,英王的权利受到了议会的制约。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的一种统治形式。
材料二 到1956年底,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当今世界,存在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根据材料提示,请你说出这两种社会制度分别在英国、中国开始(初步)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中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试题中的材料一,是综合了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的表述以后进行的重新叙述。初中教材明确指出:“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按照这种表述,《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而不是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18世纪初,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才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这一理解,与教材“自由阅读卡”的表述以及高中教材的表述是一致的。
试题二(2012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18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可见,英国是典型的(B)
A.君主专制国家
B.君主立宪制国家
C.共和制国家
D.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试题一以重新整理的叙述和“开始(初步)建立”的提法,试题二用明确的时间概念和特征描述,纠正了“《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说法,提示教师教学要注意结论传授的准确性。
二、深化人物评价
初中历史教材中,散见着大量的历史人物。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三个标准: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进行科学评价;二是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看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要坚持过程分析的标准,分阶段评价历史人物,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初中生而言,教师不一定要灌输这些标准,但一定要引导他们正确运用用史实说话的方法,在史实的回顾、比较与材料的阅读、理解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认识。例如,为了深化对拿破仑的评价,我们出过三道试题:
试题三(2013年武汉市元月调考试题)
评价和比较,是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们的历史活动都(C)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打击了封建势力
C.推进了民主政治
D.实现了国家统一
试题四(2013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试题)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一次以“中外历史人物比较”为主题的历史探究活动。其中,以“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为内容寻找的中外历史人物应该是(D)
A.列宁、毛泽东
B.拿破仑、康有为
C.林肯、陈独秀
D.华盛顿、孙中山
试题五(2013年武汉市五月模拟试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一次革命是“资产阶级为争取权力而进行反对国王、反对特权阶层,最后反对整个欧洲旧程序的斗争”。这次“革命”的代表人物是(C)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拿破仑
D.列宁
拿破仑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击败了外来侵略者,埋葬了旧的专制政权;拿破仑战争使中欧、西欧及南欧的封建秩序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同时又“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了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因此,拿破仑是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战争对于欧洲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拿破仑镇压了继续前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的专制政权;拿破仑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具有侵略的一面。因此,拿破仑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学习,课标要求“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教材从拿破仑上台的背景、拿破仑时期的统治以及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课标要求比较概括,教材表述非常简单、供料不足、结论模糊,这必然导致教师的理解很浅显或者压根不知道怎么完成课标要求。为了引导教师达到规定要求,试题提供了相互比较和文献阅读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难题。
以上三道试题,尽管没有涉及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但通过相互比较或文献阅读,寻找共同特点或发现不同之处,既考查了人物活动,也考查了活动性质,还考查了历史作用。特别是试题五,把拿破仑的统治放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并用“反对整个欧洲旧秩序”的评价代替教材中“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的说法,是对教材结论的完善。可以说,通过相互比较和文献阅读,联系活动、认识性质和思考作用的做法提示了讲授政治人物的正确方法与基本思路。
三、拓展事件理解
如何讲好历史事件,课标提出了原则要求,教材提供了基本思路,试题则展示了新的角度,教学可以据此适当拓展。如“文艺复兴的影响”“《独立宣言》的评价”和“《九国公约》的内容”。
试题六(2013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试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很明显,对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显然比之前中世纪的观点更能导致海外扩张。”这句话说的是(A)
A.文艺复兴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
试题七(2013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试题)
有人在评价一个历史文献时说:“它第一次庄严宣告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以此作为反抗殖民压迫的理由,并成为一个国家的立法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文献应该是(C)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试题八(2013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试题)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各与会国缔结了《九国公约》,其第一条第四款规定:“(除中国外的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条款主要针对(D)
A.沙俄对中国的虎视眈眈
B.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图谋
C.英国对中国的领土野心
D.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试题六突出人文主义思潮的内涵,即“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前是“中世纪的观点”,即认为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后是“海外扩张”,即新航路的开辟)评说文艺复兴,比教材“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结论更强调了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从而大大提升了文艺复兴的地位。
试题七以思想内容——宣告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时代价值——反抗殖民压迫的理由,后世影响——成为一个国家的立法基础三个角度评说《独立宣言》,大大丰富了教材对《独立宣言》的评价。如果说“宣告自由平等”“反抗殖民压迫”是内容的话,那么“成为一个国家的立法基础”则是影响。这种将内容放在影响系统中整体考查的方式,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教师深入落实课标关于“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的规定大有帮助。
试题八以材料的形式展示了《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比教材“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的直白表述更有历史感,更符合课标“了解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的规定。
为了引导教学,试题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提供新的思考角度、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展示新的历史认识,有效地拓展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从学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设计有些难度,但都是课标明确要求、教材重点叙述的。回顾课改以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在进行历史问题的讲解时,课堂中最缺乏的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如果教师能够以此为例深入研究,并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实践,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大有提升。
四、整理历史线索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把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必须传授的四大基础知识之一。整理历史线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地理解历史问题,客观地探寻历史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抓住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把中国历史发展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量,十分有利于学生宏观地把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从而正确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以下三道试题,清晰建构了中外历史发展的主线——三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与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含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的世界与中国,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的世界与中国。
试题九(2013年武汉市元月调考试题)
“步入近代”是16世纪前后至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整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开始和扩展,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下面是小强同学整理的有关“步入近代”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根据提示,填充A、B两处空缺的史实。
A.________
B.________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
(2)根据教材内容,小强总结出了推动世界历史步入近代的各种原因,即新思想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以上原因中,请将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改正过来并填写在横线上。
________
(工业革命的推动)
(3)在步入近代的过程中,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此,小强专门写了一个“近代英国的政治与经济”的研究报告。你认为小强报告中“政治成就”“经济成就”栏目各适合填写什么内容?
政治成就:________
经济成就:________
(政治成就: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成就: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含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欧美国家步入近代的历史,即在思想变革、市场拓展、制度创新以及生产力的推动下,欧美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换一句话说,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确立。此时,中国处在近代社会的前夜。
试题十(2013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试题)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十分剧烈。工业文明加速发展,世界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也变得越来越动荡不安;中国以一种极不情愿的方式融入世界,并在近代化之路上艰难行进。
下页图是这一时期历史知识框架的整理。三组横向箭头反映了中外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
(1)在下面框架中的英文字母处填上相关的历史事件。
A.________
B.________
(A.第二次工业革命;B.戊戌变法)
(2)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化的主线之一,其主题是什么?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学习西方社会的优点,同时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说洋务运动是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那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在学习西方的________,最后到新文化运动用西方新思想改造人们的头脑。(政治制度)
(4)以上知识框架中,箭头反映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或相互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工业革命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工业革命后,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的世界与中国,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大跨越、大发展,资产阶级统治不断巩固、扩大,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烈、尖锐。与此同时,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艰难地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试题十一(2013年武汉市五月模拟试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同时,世界格局、世界经济也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表格填空:
A.________
B.________
(A.信息时代;B.苏联解体)
错失两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中国终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奋起。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步伐,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虽然历经挫折,但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请你说出一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追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步伐,在航天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1970年,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有人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是中国遇到的一个难得的外部机遇。
(3)为顺应这一趋势,2001年中国采取了什么具体举措?你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给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便利我国引进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的世界与中国,即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国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为了适应政治多极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不与大国结盟的外交方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并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多极力量中的重要一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力地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回看这三道试题,它们在分别整理了各自历史时期中外历史发展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彰显了一个完整的工业革命推动下的中外历史发展脉络。这个结构与脉络,浓缩了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四—八单元、下册全部以及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三单元、下册第三—六单元的重点内容。从初中历史教学要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要求来考虑,再没有比这更清晰、更简捷、更有效的线索。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既不能科学整理单元历史线索,也不能准确提挈中外历史脉络,使课堂教学或考前复习显得零散、破碎,留给学生的多是孤立、片段的印象。这既不符合高效教学的要求,更与历史教学的本义相去甚远。
五、勾勒主干专题
专题教学打破了章节局限,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历史专题教学,是围绕一个国家、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的某一侧面,进行比较集中、系统、完整地讲授的教学方法。由于专题教学涉及的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内容相对丰富,所以它更容易把相关的知识有机地、系统地整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材中,构成主干的重大专题很多,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影响,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历史上的改革,中国近代的屈辱、探索与现代的崛起等。下面三个试题,构建了大国崛起的专题。
试题十二(2013年武汉市元月调考试题)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出现了新一波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和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已越出少数几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加强。这一时期,世界历史更加五彩缤纷。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时代潮流,其主要推动力量是什么?
(工业革命)
(2)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日本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________,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19世纪中期,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日本,通过________,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南北战争、明治维新)
(3)回顾17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英、法、美三国与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国,资产阶级改革)
本题重点设计的小专题是“大国崛起的途径(方式)”。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了崛起途径(方式)的大国有六个,即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国(苏联)和中国;各国崛起的途径与方式不同,英国、法国、美国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起来,日本、俄国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改革强大起来,苏联、中国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特别是中国)迅速崛起。明确各国崛起的途径与方式,十分有利于深化对各国崛起过程中重大史实的记忆与理解。对初中学生而言,在史实总结的基础上记忆与理解史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试题十三(2013年武汉市中考考试说明样题)
一个国家良性崛起的原动力,来自于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通过这些制度的运作,使国民经济渐入佳境,而经济的繁荣又使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得以提升,从而最终实现国家崛起,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自身的大国地位。
材料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材料二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采用了新的经济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 1689年,威廉接受了由议会拟定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依据《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从而使英国从“王权至上”转变为“议会至上”。议会主权的确立实现了英国政体的转变。
材料四 邓小平为了和平实现国家的统一而构建的这一制度,堪称制度创新的一个特例。它与以往各种政治制度不同,这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实现了和平共处。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历史性的意义,所以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经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成功探索是什么?
(实行新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制度方面有何创新?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政治制度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英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上有何创新?
(创立君主立宪制)
(4)材料四中邓小平“伟大的创新”指的是什么?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5)依据你对制度创新在国家崛起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制度创新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新制度执行过程中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如中国和苏联。(√)
本题重点设计的小专题是“大国崛起的成果(创新)”。从世界范围讲,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创新远不止这些,还包括科技创新、思想创新、道路创新等。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正确认识大国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本题从创新的角度立意设问,用意在于告诉学生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当我们高呼时代需要创新时,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创新的路径与意义。我们需要学习历史人物的创新精神。
试题十四(2013年武汉市五月模拟试题)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经历剧烈的动荡。传统强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格局随之改变;两次世界大战和严重经济危机的惨痛经历,使人们反思资本主义时代的种种弊端,寻找革除弊端的方法,动荡的世界孕育着新的生机。
(1)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称霸世界的局面在一战后不复存在,世界出现了英、法主导西部(欧洲、西亚和非洲地区),美、日主导东部(亚太地区)的新格局。这一格局被称为什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这一时期,俄国和美国探索了新道路,并为本国和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写出上述表格中的历史事件:
A.________
B.________
(A.十月革命;B.罗斯福新政)
(3)这一时期,德国和日本进一步走向歧途,犯下了严重的反人类罪行,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南京大屠杀)
(4)20世纪上半期的这些变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大国力量的消长导致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本题重点设计的小专题是“大国崛起的影响”。大国崛起的影响,既可以从本国历史发展中找到印证,也可以从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找到说明。可以说,大国力量的消长,是引起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争夺欧洲,美国、日本争夺亚太,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双方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瓦解,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对于国际格局发生的这些变化,学生比较熟悉。但具体到哪些国家通过怎样的方式导致国际格局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而这恰恰是历史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因为,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怎么来的,会怎么发展。
这样,一个大国崛起的途径(方式)、成果(创新)与影响的专题就清晰可见了。近年来,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认识到了专题教学的重要性,也尝试自建了一些有意义的专题。但有些显得思路不够严谨,角度不够新颖,立意不够深远。从目前来看,构建专题的有效思路主要是围绕主干知识、观照现实热点和联系区域发展构建专题;创新立意的基本做法包括专题整合法、线索勾连法和单元整理法。不管何法何式,体现历史学的本质与历史教学的追求才是根本。
丰富的考试资源是教学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深化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考试资源时,一要杜绝机械套用,不能简单以试题观点取代教材结论;二要杜绝随意发挥,不能一味凭自我喜恶对试题进行评说。考试资源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不可不知的方向标,要用好用实。
标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独立宣言论文; 工业革命论文; 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经济论文; 权利法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