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典,飞扬文思”作文教学记录_诗歌论文

“走进古典,飞扬文思”作文教学记录_诗歌论文

《走进古典,飞扬文思》作文教学课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思论文,实录论文,作文教学论文,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授课时间:2008年12月

授课地点:湖北仙桃一中礼堂

授课班级:九年级(8)班

师: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水”就是活色生香的素材,有了丰厚的素材,我们笔下就有了汩汩流淌的清泉。其实啊,这“清泉”到处有,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挖掘运用。古典诗歌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宝藏,这节课我们就从它入手,探讨如何从中挖掘素材并为我所用。

首先,古典诗歌中有名的典故、名篇、名句,往往是我们展示人物独有精神气质个性的素材。如何从典故、名篇、名句中寻找素材呢?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看它是怎样用典故、名篇、名句做素材的。(投影展示)(指名朗读)

历史的天平上/五斗米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值得用千年时光/细读它的刻度/袖间一袭清风把功名抖落/用朴素的目光/读醉黄昏/再信手拈几个意境/放进平平仄仄的酒杯里/偶尔歇歇/就用文字丈量/从彭泽县衙/到桃花源的距离/而这个秘密数字/至今让后人/无法从菊香里/破译

喝一斗酒,你会飞/飞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飞越天姥山的传说/栖落在三千尺的庐山之巅

以月亮为杯,影子为友/你将大唐的太阳推向天空/唐诗披着三千丈白发/醉了比桃花潭更深的友情

天门山只是一个小小的酒嗝/千里江陵只不过是一句短短的酒令/驶进三月烟花的意境/诗歌的上游,是从天上奔流而下的黄河

喝醉了,你像孩子一样/想家/吟一曲如霜的月光/拽长永恒的乡愁

大唐最好的酒/香飘宋元明清/一直至今/只需一滴,足以滋养我们的/整个民族

师:两位同学读的都不错,有几个字音更正一下:拈niān,仄zè,丈量liáng,天姥山mǔ,拽zhuài,栖落qī,注上拼音。可以猜出分别写的是谁吗?说出依据。

生:第一个是陶渊明,因为文字说“五斗米的分量”,陶渊明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到桃花源的距离”,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还有就是“菊香”,陶渊明最爱菊花,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师:说得真好。你是从五斗米这个典故和陶渊明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知道的,是吗?

生:我补充,还有“读醉黄昏”,让我想起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师:是的,黄昏时分鸟儿归巢。实质,“袖间一袭清风把功名抖落”也是在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的典故。那,第二段文字呢?是谁?

生:是诗仙李白。文段说“喝一斗酒,你会飞”,大家都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嗜酒……

师:是啊,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他爱酒,而且饮酒可以写出很好的诗来。

生:对,还有就是“唐诗披着三千丈白发,醉了比桃花潭更深的友情”想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还可以由“飞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想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由“天门山只是一个小小的酒嗝”想到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以月亮为杯,影子为友”可想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还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千里江陵一日还”,“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背诵十分投入有感情)

师:看来,这段文字一下勾起了许多的诗情。

生:还有,“吟一曲如霜的月光”就令人自然想到那首有名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而“永恒的乡愁”又让人自然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不是?(学生颔首)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我们能很快知道写的是谁,主要依据是什么呀?

生:这些文段写到了关于这些人的典故或是他们自己写的有名的诗文。

师:对,因为这些文段写到了与这些人有关的典故,或是他们自己写的诗文,而且是妇孺皆知的。不仅如此,还因为这些典故和诗文表现了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学生沉思)

师(启发):我们看,写陶渊明抓住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还有“袖间一袭清风把功名抖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知道了,淡泊名利。

师:我们可以用《五柳先生传》中他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嗯,是“不慕荣利”。

师:是啊,很好。还可以用其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来归纳。是不是?(学生颔首)

师:而且我们从“菊香”一词除了想到“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闲适,也可以想到周敦颐在《爱莲说》里的一句: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陶渊明还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隐逸者形象。同样的道理,第二段文字主要抓住了李白怎样的特点?

生:我从“飞”和“酒”,读出了李白的豪放不羁,想象力丰富,浪漫飘逸。

师:是,他本来就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李白斗酒诗百篇”,确乎如此,他的诗歌离不开喝酒,而“酒”,又最能展现他豪放洒脱的酒仙诗仙形象。(投影展示)(齐读)

陶渊明:“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洁情怀,追求精神自由的隐逸者形象

李白:浪漫飘逸、豪放乐观洒脱的诗仙、酒仙形象

师:同学们应该感觉到了,我们所选择的典故和诗文决不是简单的堆砌和铺陈,所以我们在从古典诗文中找素材的时候,首先应该是找出有名的典故和诗文,同时将所选择的典故和诗文组合在一起,一定最能展现这个人独有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投影展示)(齐读)

所选诗文和典故的原则:

1.应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2.最能展现人物独有精神气质

师:我们也这样选择名诗,名典,来写一个我们喜欢并熟悉的古人形象。老师提供了五个人物:苏轼 李清照 杜甫 辛弃疾 诸葛亮

同学们也可以不局限这五个,如果你更喜欢更熟悉其他古人,你可以写其他人,表现出他们最独有的精神气质特点,也用这样富有诗意和张力的语言。

(学生思考写作,然后交流)

生:秋千架上/那个含羞的少女/容颜依旧/只是那盈盈的笑意/却在颠沛流离中/不小心丢弃了/换上了是眉心那船都载不动的愁/归雁落/风轻拂/卷起珠帘/帘中的孤单身影竟比那零落的黄花还要消瘦/守着窗口/那个寂寞的背影/千年不朽

师:大家猜出是谁了吗?

生齐答:李清照。

师:因为她写到了李清照很多有名的词,比如说“秋千架”是《点绛唇》里面的,还写到了“人比黄花瘦”,“载不动,许多愁”。她写了李清照一生的变化。很好,她是用有名的诗文来表现的。

生:追溯时光/记忆萦绕于历史的长河/年少的你/用天真和纯洁/丈量溪亭日晚的美好时光/倚门回首/独嗅青梅的纯洁/昭示着一个无邪的你/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愁绪/充盈着你的灵魂/你用那一汪秋水般的目光/诠释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深情/小小的船儿/承载不了你生命的愁绪/吟一曲忧伤的菊/醉了卷帘的西风/瘦了向晚的夕阳/命运多舛/国破家亡将你推入了深渊/是的/你曾哭泣过/绝望过/但命运并没有使你沉沦于无限的愁思中/你在乱世中寻寻觅觅/凄美的眼神/多了坚定与顽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情/吟出了你千年不灭的灵魂

师:这位同学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写出了如此精美的文字!(学生自发长时间鼓掌)不仅如此,她写李清照,从“嗅青梅”的清纯少女时代,写到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少妇时代,然后写到了“载不动许多愁”“寻寻觅觅”的国破家亡的中老年时代。尤为可贵的是,她还写到了李清照柔情女子与众不同的豪侠一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李清照自己的诗歌表现她与众不同的气质。看来,我们这位同学对李清照真是知之甚深啊。

生:韶光流逝/宦海沉浮/在远行的路途上/夕阳的余晖拉长你失意的背影/天涯何处无芳草/吟唱出你旷达的胸襟/小小的酒杯岂能承载你对手足无限的思念/月宫的霓裳飘扬/怎比得上温暖的人世间/尽管尘土满面/尽管两鬓如霜/你始终相信/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你能挽弓马前/驰骋自如/迈着感时伤今的步伐/你登临雄壮的赤壁/看你飞扬的衣襟/张扬着你豪迈的个性/你总是固执的吟词/与婉约对峙/用你独特的情怀抒写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旷达。(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谁?

生齐答:苏轼!

师:洒脱而豪放,这正是那个精神最强健的中国文人!这位同学把这段时间古诗文的积累全用上了。积累非常丰厚,语言非常优美,运用非常妥帖,老师非常钦佩。真的是她写在前,我不敢再动笔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写人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像这样从一个方面描写人物;也可以把这个人物性格的多方面描摹,连缀成文,从而抒写我们对人生对生命独特的感悟,那将更有意思。这是第一个角度。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角度,古典诗歌中的留白,也常常成为我们想象和再创新的素材。(投影展示)

师:什么叫“留白”?就是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即没有写出或没有完全写出的部分。比如我们读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就会想到:苍苔上是谁印下的屐齿?主人为何迟迟不开门?诗人找主人干什么?……这些就是“留白”之处。我小结了一下,古典诗歌的留白大致有这么几种:(投影展示)(学生齐读)

师:中国诗歌,因留白而具有无穷的魅力,也因此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解读角度。我们把这些留白处表达出来就是补白。我们来看一首诗。(投影展示)(指名朗读)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我们可以找到哪些留白处呢?比如,老师从江枫渔火对愁眠里面的“愁”字,就想到何人愁?为何愁?是怎样的愁?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愁,还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失意?……老师只是举一个例子,这个想象的空间十分大。我们先看看这里面出现的意象:月亮,乌鸦,冷霜,江枫,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加上那个“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呀。你可以找到哪些留白处呢?头脑中可以展现怎样一幅画面?我们来试试,先思考,再动笔,从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补白,写写你想到的内容。

(学生思考,写作,交流)

生:难道一个愁字,让月落乌啼时,霜冻遮天?难道隐约的钟声是为他而鸣?是谁,是谁对着渔火暗自流泪?难道只有这寂寞的月色,让他心伤?这声凄凉的乌啼让他感到寂寞?……太多太多,太难太难,钟声一阵阵在耳畔回响,为谁而鸣?为谁而思那更深的愁绪?

师:这个同学的角度非常巧妙。他是在写愁,但是并没有具体地写因何而愁。他是用景物的描摹来表现愁绪,补白部分虽是景物,实质也是心理。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往往是情景交融的。

生:半夜,我躺在船舱里,夜很静,而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多少年了?这一壶浊酒相随漂泊在外的年月有多久了?羁旅客子的生活我真的厌倦了。真想回到那个可以依偎长眠的港湾。我该向谁诉说这满腹的乡愁?罢了,罢了。人生确有无限的坎坷,我必须得迈入它。我的家人,别了;我的故乡,珍重。

师:这位同学直接补白心理了。文字很有感染力。她让我想起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愁是何其深重啊。

生:凄清的月,寂静地散发着余光,凄凄惨惨戚戚。凝冻的霜花铺满诗人的愁绪。远远望去,渔火点点,秋风吹过,鳞波微漾。一句流泪,四句惊心凉。钟声阵阵,悠远绵长,荡漾在心中的苦水泛起丝丝的臆想。心中的愁绪在这须臾而散发着灵动的夜晚幻化成永恒——《枫桥夜泊》。

师:既用景物烘托心理也有直接描摹愁绪。他的语言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是灵动的,非常之美。

生:深秋的风撩动着他的衣角,他立在船头,在无月的晚上凝望着远方茫茫的黑暗。霜花凝在他的发梢,点点渔火映进他的眼眸。远方的家人如何?年迈的老母是否安好?故乡是否仍和离开时一样?异地的求学之路如此坎坷,却不能放弃。为了家人,为了心中的执念。远远的钟声划破夜空,悠长了他的叹息:为什么,十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是今夜的对月独酌?

师:这位同学描摹了一个漂泊在外而且失意的读书人的形象,在秋夜的客船上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是因为思乡而愁,也是因为理想没有实现而愁。很有内蕴,不过有一点更正:应该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是吗?老师不由想到了温庭筠的《望江南》,里面不是有一个苦苦等待爱人的女子形象吗?说不定等的就是这个人呢。我看很多同学都写好了,我们课下收起来好好交流。同学们的优秀如最美的花儿,让老师沉醉于其间的芬芳。

师:我们来看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枫桥夜泊》补白的文章《不朽的失眠》,我发一则材料给大家,请五位同学读一下。(展示作品,指名朗读)

师:感觉如何?

生:好。

师:怎一个好字了得!能说说好在哪里吗?

……

师小结并展示:故事想象精彩而又合情合理

景物描写出色而又契合意境

心理揣摩生动而又紧扣诗意

师:这实质也是补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留白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极多的解读角度,但是不是说可以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它需要“合情合理、契合意境、紧扣诗意”。

张晓风的文章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写了“失眠”,没有写到“不朽”,这是我给大家的留白,请结合标题与前文,为文章续一个结尾,点明“不朽”。

(学生思考,交流)

生:风依然不停地吹着,江岸边,微漾的鳞波泛起层层的涟漪。一个失意的人正在感怀人生。以月为伴,以夜为酒。然而,就在这个时刻世界已经见证了一次失眠,一次只属于张继的不朽的失眠。

师:我发现,你特别喜欢“鳞波”,是不是?你说“世界见证了这次失眠”,如何理解?可否解释一下?怎么是世界见证了?

生:因为一次失眠,张继留下了一首不朽的《枫桥夜泊》,世界上所有的人就认识了他,记住了他。所以说“世界见证了这次失眠”。

师:哦,因为失眠所以写下诗,诗是不朽的,因此,失眠也是不朽的。是吗?(学生颔首)

生:他的生命在1200年前升华了,升华到了永恒。要感谢那张榜单,让一个寂寞的夜在渔火中不朽。那张榜纸送给了人们一个不朽——张继。我们仿佛又望见了月落乌啼。钟声阵阵带来——不朽的失眠。

师:有一句话我要重复一下:“要感谢那张榜单,让一个寂寞的夜在渔火中不朽”,真是经典之语啊。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相似的感觉,虽然张继是失意的,但他又是不朽的。我们来看看张晓风自己的结尾。(投影展示老师朗读)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新的人生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刚才我们已经写到了,用一个词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就是这样。我们看,这种既有想象又有创新的补白,给人极大的阅读期待和心理满足。因此,我们说,留白不仅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更给了我们创新的角度。用它作为素材,当然会文思潮涌。(投影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这样借用古典素材

1.借用名篇、名句、名典展示人物独有形象,抒写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

2.借用诗歌留白,想象充实内容,表达新的意蕴。

师:实质上,从古典诗歌中借用素材,应该远不止这两种角度。古典,它永远是我们可以汲取营养的根,愿同学们在这粗壮的根上,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的美丽的树。送同学们两句话:借古典之根,成风致之树。(投影展示)

[评点]

这次作文课,其创意其特点就是把学生的写作和阅读水乳交融地结合到了一起。曾经的阅读为现时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写作活动的进行进一步深化升华了阅读理解。学生在写作中读懂了作者,读出了自我,读出了想象,读出了浪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觉到了阅读带来的写作乐趣,也充分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独特阅读体验。

因为把古典诗文作为写作素材,所以整节课也就充满了浓郁的古典氛围和文化氛围。学生在享受古典诗文美妙熏陶的同时,写作训练也在诗意地进行。老师提供的范例很好地激起了学生模仿的欲望:熟悉的人物和诗文典故,让人容易亲近;陌生优美的表达形式,给人全新的视角和刺激。于是学生的写作有了虽显稚嫩但不乏精彩的表达,对诗文的筛选,对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对这种富有诗意和张力语言的组织……这就是模仿的力量。这就如同小孩子在学说话。如果有巧妙的范例,我们的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并可以融会贯通。

素材是写作的源头,而素材匮乏也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困难。本课为学生寻找素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不仅可以借助积累刻画人物,而且可以利用留白衍生新的故事。老师不仅告诉了学生寻找素材的方向,也告诉了学生利用素材的角度和方法。

这似乎还告诉我们,作为素材之一的“课文”,永远是教师编织知识花篮的源泉。

本课精彩还在于第二个板块巧妙设计。熟悉的诗歌,没有阅读理解的障碍,但其间的留白对学生而言却是新鲜的,这又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果然,学生作品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但老师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拿出一个经典的留白作品《不朽的失眠》让学生感受。放在学生作品之后展示,是为了不让学生思维受限制。而这个展示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其他精彩的想象,更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补白不仅是简单的想象,更需要精彩的创造。比如张晓风对《枫桥夜泊》全新的理解。

而“留白”二字,又让我们想到了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文学知识教育。知识是多么地美好,文学知识更能让人在浸润之中显得高雅。那些“淡化知识”“淡化文体”的迷雾和阴霾,危害的恰恰是我们的学生。

理解与欣赏是写作的前提,想象和创造是作文的双翼,此教学板块在写作训练中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想象和创造的魅力。可见设计的匠心所在。

标签:;  ;  ;  ;  ;  ;  ;  

“走进古典,飞扬文思”作文教学记录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