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馆员认知模式分析_图书馆论文

学科馆员认知模式分析_图书馆论文

学科馆员认知模式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员论文,认知论文,学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设立了学科馆员小组,拉开了学科馆员在国内的实践之路。至今,国内的学科馆员建设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但相关研究和实践却呈现出或褒或贬的明显分化[1]。这其中固然有管理体制、人员素质、技术条件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却在于对学科馆员的不同认知方面。

如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于社会主义建设一样,“什么是学科馆员,怎么建设学科馆员”也是学科馆员建设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对此,国内图书馆界主要存在三种的不同的认知模式,并直接影响到学科馆员建设的思路和实际效果。

1 岗位型认知模式解析

所谓岗位型认知,就是将学科馆员视为一种固定的岗位,并由此形成了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评机制和管理制度等研究内容。岗位型认知是由清华大学最初确立并随着其在各高校的复制而成为国内学科馆员认知的主流模式[2]。

学科馆员的岗位型认知能够具象化地展现学科馆员服务的主要内容,对学科馆员的理念普及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理论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深化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传统图书馆岗位,如采编、典藏、借阅和咨询服务等,是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设置的。这是一种以文献和图书馆为中心的岗位设置模式,并形成了面向用户的一线岗位和提供支持的二线岗位的印象。学科馆员岗位则以学科为轴心贯穿馆藏建设、咨询服务、用户培训等整个业务流程,打破了这种一线、二线的区别。也就是说,图书馆的一切业务都是服务。这进一步深化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2)为人力资源管理注入了新活力。学科馆员作为一种层次较高的岗位,使普通馆员可以通过聘任该岗位实现工作的转型,为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竞聘上岗、院系联络等具体内容保持了学科馆员的开放性,也有利于馆员更为全面的发展。

在学科馆员岗位描述中,“学科化”、“深层次”、“高水平”是较为常用的词汇,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的人员也被视为图书馆的中坚和精英分子。这种将学科馆员岗位特殊化的认知在实践中则又引发了诸多冲突,成为学科馆员建设的障碍。

1.1 岗位设置与用户认知的背离

将学科馆员岗位拔高是一种缺乏用户评定的图书馆自我证明、自我期许,与用户认知和行为特征是相背离的[3]。如果依靠这样一种优越感去开展工作,其危害更是致命的:

(1)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于通过何种途径或工具来得到满足则不太在意。因此,对于用户而言,学科馆员与其他馆员之间是无差别的,能够便捷地满足其需求的馆员就是“高级”的,否则就是“低级”的。

(2)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遵循最小省力法则,总是从离他们最近、最方便的途径开始获取信息。在利用图书馆时,用户总会从最近的馆员开始寻求帮助,而不是直奔所谓的高级馆员。

(3)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具有拓展性,总是会在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但如果用户低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很难激发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的“高级服务”必须以良好的“低级服务”为基础。

(4)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具有路径依赖性,这是用户长期经验的累积。当一种新的产品和服务开展之初,并不会因为质量较高就立即获得用户认同。用户需求的引导和行为的养成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如果不能培养出用户的依赖性,则这种高级的产品和服务只能被“闲置”。

因此,对于学科馆员的价值,应当从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入手,而非类似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和研究馆员类的职称思维定式。学科馆员的价值也只有用户体现服务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而非仅仅靠设置岗位、人员结构、完备制度等天然形成。

1.2 岗位任职资格引发的人才问题

既要有丰富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既要外语水平高,又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这已经成为学科馆员任职资格的一般表述方式。

这种模板化的描述,说明图书馆对于学科馆员岗位的认知是凌驾于普通岗位之上的,而其内部又是缺乏层次的。而现实中,真正能够符合上述任职资格的图书馆人员可谓凤毛麟角。而且由于图书馆行业缺乏就业吸引力,不仅外部优秀人才引进有困难,内部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很严重。如果仅仅停留在“理想的层面”,或者期望通过一个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就解决所有问题无疑是不现实的。

近年来,图书馆确实引进了许多具有硕士以上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而且很多安排在信息咨询、学科馆员等岗位上,期望能够在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同时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需要。但如果因此认为学科馆员的人才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无疑太乐观了,因为其仍然存在与图书馆组织的融合问题。

1.3 学科馆员岗位与原有组织的兼容性

将学科馆员视为图书馆高层次人才的看法,无形中将学科馆员与普通馆员之间进行了层次区分。由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所致,从事传统业务工作的人员一般是学历层次较低的老同志,这些部分业务单调、工作辛劳。学科馆员如果缺乏在这些岗位上的锻炼,很难真正熟悉图书馆的资源、业务和文化,也很难融入图书馆大家庭中。

而在面向用户服务的过程中,这些图书馆眼中的高层次人员又很难被认同为真正的研究人员,也即学科馆员在服务时将丧失其在图书馆的优越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并且日益专门化、边缘化和综合化的时代中,离开学科领域的人很难保持对于学科发展的完全掌握[4],图书馆眼中的“宠儿”沦为用户心目中的“弃儿”也就不足为奇。

同时,学科馆员岗位在归属上既可以成立独立部门,又可以依托于某个部门或分散于若干部门。如果说必须成立独立部门的话,很难对其他业务进行有效调配;反之,则只需要在原来的传统岗位上增加相应的职责内容即可,学科馆员岗位也便无需专门设立了[5]。这便成为学科馆员岗位设置的一种两难选择。

最后,学科馆员岗位设置与学科馆员自身发展也是有冲突的。因为在专业对口服务的局限下,学科馆员实际上是缺乏流动性的。长期固定的工作既容易导致学科馆员的懈怠,又容易形成一种“学科本位主义”,即过分看重自己服务的学科而轻视其他学科。

2 资质型认知模式解析

2.1 资质型认知模式

学科馆员的资质型认知模式将认知重点放在“谁是学科馆员”上,认为“符合一定资格的图书馆员就是学科馆员”。这种认知较多地出现在理论研究领域。如对于学科馆员的定义:“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服务的图书馆员”[6]。

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要求学科馆员“通过必要的资格认证才能上岗”,甚至认为学科馆员会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等论述语境中,也属于资质型认知模式[7]。

2.2 资质型认知模式评析

岗位型和资质型认知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科馆员是否同岗位具有统一性。岗位型认知认为两者必须统一,学科馆员岗位是固定的,工作人员则是流动的。而资质型认知模式认为两者是可以分离的,学科馆员的资质是固定的,但从事的具体工作却是变动的。

从根源上看,资质型认知是从对于岗位型认知中“学科馆员岗位任职资格”的一种过度延伸。正如陈建华指出的,“真正能达到学科馆员岗位要求的人实际上已具备高级职称水平。反之,已具备高级职称的图书馆人员也必须能胜任学科馆员的岗位工作。”这就使得学科馆员成为貌似一种职称,但又与图书馆当前的职称体系相冲突[8]。因此,这种过度的延伸有点像“向前的真理”,显得有些荒谬。

但资质型认知却还原了学科馆员“人”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如果没有一定资质的馆员担当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岗位便很难开展出有实质意义的服务工作。同时,学科馆员作为一种图书馆馆员的理想模版,其资质应当成为所有馆员的追求目标。

3 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型认知解析

3.1 服务模式型认知

模式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词汇,本文也直接使用了“认知模式”的概念。什么是模式呢?在工程领域,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理论研究中,模式则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9]。可见,模式是对事物全貌完整的反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和工作的框架。

图书馆服务模式便可以简单理解为图书馆各种服务相互结合所呈现的一种整体形式。如书本位、人本位体现的就是图书馆不同的服务模式,其彼此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而外借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则都是图书馆服务的具体服务类型,在空间上是并存的。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型认知就是对学科馆员的认识突破具体岗位、个别馆员的限制,视为整个图书馆服务的一个转型,即图书馆以学科用户为中心,“调动全馆以及所有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融入用户物理或虚拟社区,以知识服务为手段,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要、适应其学术交流需要的信息保障环境”[10]。

岗位型认知也将学科馆员视为一种服务,但其只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具体类型。而服务模型认知模式则将学科馆员的职责融入各个岗位之中,从而使图书馆的工作整体上向着学科化、知识化的方向转型。因此,服务模式型认知中的学科馆员服务其实就是“学科化服务”。

3.2 服务模式型认知中的学科馆员

在服务模式型认知模式中,已经不存在独立的学科馆员了。图书馆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是学科化服务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资源建设需要以学科为中心确立资源发展政策,并及时把握用户的需求;技术支撑需要按照学科进行资源整合,并提供学科化服务平台;信息服务需要阵地服务、网络服务、主动服务相结合,提供学科化、知识化的服务。其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将影响到整个服务的质量。

但在学科化服务的初级阶段,为有效开发和引导用户需求,图书馆仍需要一批人员直接深入用户环境之中,承担CRIO(Collection,Reference,Instruction,Outreach)的具体职责,这批人员便被赋予了“学科馆员”的专门称呼。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这些“学科馆员”则会从前台转向后台,根据用户的要求负责对信息的识别、组织和筛选,承担起EROU(Environment,Research,Organize,Ubiquitous)的职责。

因此,在服务模式型认知模式中,学科馆员是学科化服务的规划者、组织者和具体推动者,而岗位型认知中学科馆员的具体职责已经分散到图书馆的各个岗位之中了。

3.3 服务模式型认知评析

2005年,清华大学的学科馆员组更名为学科服务组,以此来淡化学科馆员的身份,强化学科服务的职责[11]。这也反映了清华大学学科馆员的建设模式由岗位型认知向服务模式型认知的转变。中科院的“学科馆员”也设立在“学科咨询部”之下;而学科信息门户、期刊集成浏览、虚拟参考咨询、e划通、随意通和信息共享空间等工作则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12]。

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科馆员的认知正在逐渐向服务模式型转变。从理论上看,服务模式型认知也实现了对岗位型和资质型认知的系统扬弃。

(1)仍然保留了学科馆员的岗位,但将其职责落实到各业务岗位之中。这既有利于发挥学科馆员作为学科化服务推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科馆员从琐碎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更为有效地开展工作。通过责任的分散,又使全体馆员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科化服务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现实土壤。这样,学科馆员便与原有组织实现了良好融合,学科馆员建设也更为现实可行。

(2)注重学科馆员的任职资质,又强调其资质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服务模式型认知的语境中的学科馆员其实是一种“高级学科馆员”,而其他每个专业馆员也都是“特定学科馆员”。“高级学科馆员”是学科化服务的策划者、实施者、推动者和第一责任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认知资质。而“特定学科馆员”则需要在某个具体的图书馆业务方面具备相应的资质。这样就使得学科馆员的资质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于学科馆员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3)属于一种后置型定义,更为注重服务的实际效果。岗位型和资质型认知都是将学科馆员预先设定,属于前置型定义。如果学科馆员不能有效引导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但仍然可以“实亡名存”。而服务模式型认知属于后置型定义,更为注重学科化服务的效果,强调了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性和协作性,使得用户期望与图书馆服务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

4 小结

在国内学科馆员十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岗位型、资质型、服务模式型三种主要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认知模式对于学科馆员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长远来看,把学科馆员预先固定在某个岗位或人之上的认知是不利于学科馆员建设的。服务模式型认知正逐渐成为学科馆员认知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科馆员将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转型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而传统认知中的学科馆员职责则分散在各具体业务岗位之中。服务模式型认知实现了学科馆员服务与图书馆的良好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引导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必将对学科馆员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2009-03-01

标签:;  ;  

学科馆员认知模式分析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