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的方法论文_赵金霞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市 300211

摘要:目的: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在医疗行业中使用的创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在心内科中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1月到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心脏介入手术的36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并对常见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方法。结果:对于局部血肿及出血、迷走神经反射及低血压、尿潴留、血栓和失眠等几种并发症,观察组的发生率分别为 2.78%、1.67%、1.67%、3.33% 和4.44%,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 6.67%、5.00%、6.11%、7.22% 和 10.56%,观察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出针对性护理方式,对并发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获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小。结论:心脏介入手术后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对术后易导致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方法

引言:

伴随社会和医学飞速发展,介入疗法逐渐变成部分学科治疗的主要趋势。心脏介入则指的是一种对心血管病症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功能的技术,凭借穿刺体表血管,基于数字减影实时影像基础上,将心脏导管送入,再经特殊导管操作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的一种方法,是处在内科和外科手术中间的一种方法。当患者需要接受心脏介入治疗时往往伴有多种或一种重症危象,并且病势急、发病迅速。对于实施心脏介人治疗的患者而言,其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护理人员是患者最直接、最早、最亲密接触的人群,是医生的得力助手,需要负责做好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工作,全程参与患者心脏介入术过程。在该阶段,护理人员并非仅听医生吩咐就可以,而是要做好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用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为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相关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及时的护理,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到2017年10月期间在该院行心脏介入手术的36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193例,女167例,年龄 29~81 岁,平均年龄(52.3±2.6)岁。其中包括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105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80 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49例,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 36 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30 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80例,年龄 29~79 岁,平均(51.9±2.9)岁;对照组180例,年龄 30~81岁,平均(52.5±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并在该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术前与术后的护理评价、减少患者的焦虑症状、监测生命体征、辅助患者做各类检查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引入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心导室的管理。心导室为心脏介入监测与治疗的重要场所,不单具有手术室的一般特性,同时还存在介入治疗室的特殊性,所以要对其采取针对性特殊管理方法,本院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对于心导管室的日常管理、运行、人员安排、权责落实、操作流程与维护等均予以详细规定。医护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有关流程操作,做好心导室管理运营,进一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对医护人员的管理,需要严格制定护理差错与事故报告机制,医护人员应当采取护理质量评估制度,考评内容包含有工作量、责任心、护理质量与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等,以给患者提供高效、及时、有效与安全的服务;第三,患者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阶段需要全方位采取高效、优质的护理方式,给患者提供热情主动的服务,使患者感受到亲切温暖,进而使其身心得到放松,以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由于心脏介入术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中老年患病多存在严重的消极情绪,而青壮年多因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而患病,因此需要积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与情绪的疏导,做好病情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缓解患者的不适与压力,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心律失常、出血渗出、迷走神经反射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心脏疾病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后,对照组的心脏疾病控制的总有效率为 71.11%(128/180),观察组的心脏疾病控制的总有效率为 92.22%(166/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腔狭窄,是多种心内科疾病的基础疾病,如心肌缺血、缺氧等心脏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均包括在其中,有稳定和急性之分,心脏介入术可以对患者的心脏病进行治疗,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操作是通过对体表进行血管穿刺,在连续数字减影投照下置心脏导管进行心脏病诊断治疗,由于其刺穿血管,是一种创伤性治疗。主要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之间。其治疗冠心病手术创伤性小,手术操作简单,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由于手术费用较高,患者长期受到经济压力和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会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要求绝对卧床,因为其在清醒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出现较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也有可能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合理恰当的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迷走神经反射及低血压的护理,当患者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情况时,要提防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以上症状主要是由应用造影剂患者情绪过度紧张导致,可能与休息和禁食时间过长有关。如果护理人员在拔管时用力过大,或者加压包扎过紧等因素均可导致低血压的发生。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和低血容量都会使患者出现低血压的情况。血栓护理较为重要,主要是较长时间的手术和麻醉造影,可以导致患者意识和四肢活跃程度都会受到影响,引起足背动脉搏动异常等现象,容易出现血栓,使患者意识恢复缓慢,四肢无力,甚至出现麻木感,从而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主要是造影剂对其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持续的心电监护,对患者的心脏、脉搏进行检测,并且记录。在该研究中,比较了两组患者局部血肿及出血、迷走神经反射及低血压、尿潴留、血栓、失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和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的患者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8%/1.67%/1.67%/3.33% 和 4.44%,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的发病率(6.67%/5.00%/6.11%/7.22% 和10.56%)。这也与秦金萍的研究报道,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患者术后出血或血肿、迷走反射、尿潴留、失眠、肢体疼痛等发病 率 3.00%、1.80%、1.20%、6.60%、3.60% 基本一致。据此总结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措施:对患者采取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 24 h 出入液量等常规护理措施,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和干预饮食,有助于术后治疗和康复。

4.结束语

心脏介入手术后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对术后易导致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唐少梅,李洁源,陈渺.综合护理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 现代医药卫生,2015(21):3331-3333.

[2]李彩英.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并发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8,22(33):3074-3075.

[3]周莲,蔡晓莲.心血管病介入术后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3):56-57.

[4]王玉芬,孟洁,武丽萍.心脏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2001,7(2):95.

[5]李淑蓉,郑燕.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79-80.

论文作者:赵金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  ;  ;  ;  ;  ;  ;  ;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的方法论文_赵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