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设计下的市政管网优化探讨论文_刘奔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下的市政管网优化探讨论文_刘奔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市政管网设计要按照市政总体规划,注重融合现代化建设理念,如海绵城市,从整体布局出发,合理布局给排水系统,保证系统的可扩建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出发,首先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探讨在此理念下城市雨水管网设计要点,然后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管网优化设计建议。

关键词:市政;海绵城市;给排水管网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海绵城市的理念顺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雨水资源化是现代化城市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应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提高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率,补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景观水体,提高海绵城市的环境效益。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的是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的内容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蓄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部分径流量不向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滞留、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海绵城市的作用是提高城市雨水的调蓄功能,让城市就像海绵,在汛期有降雨的时候,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旱季缺水时就可以将存蓄的水释放出来。海绵城市对于应对自然灾害以及气候的变化具有比较好的弹性。作为一种新理念,它能够在城市景观化的过程中引入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尊重自然的水循环,也尊重生态的循环过程。由于它本身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功能,所以是未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管网设计

2.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1.1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明确重点开发城市区域,保护好敏感区域城市范围,合理控制城市地表形态。城市各个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都存在差异,在进行开发设计时要分轻重缓急,对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对于城市的生态敏感区,要禁止建设或限制建设,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整体衔接,对城市土地面积要有合理认知,了解相应区域的土地特性、径流特征。

2.1.2对水系实施专项规划。明确水系保护范围,做好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关注各类排水防涝措施的落实。根据城市水系进行保护设计,加强水域和岸线的联系,合理规范排放与存储的关系。海绵城市中绿地是非常重要的场地,不仅能够给城市提供足够的预留空间,还能确保水系统处于弹性状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时要与防内涝进行同步设计,确保城市排水系统与防涝综合规划能够有效适应。

2.1.3完善修复性详细规划。明确城市用地分类,有效处理相关约束条件,落实各类衔接设备设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前要了解城市的用地分类,提前规避建设矛盾,应对开发设计中的重难点,并注意设计与约束条件的限制,对系统建设周期、顺序进行分类、分析,有效处理约束条件,把握建设条件。同时,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及存在的差异,做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各类设备设施的衔接,确保符合相应的建设要求。

2.2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2.2.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放。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时首要考虑就近排放,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自然坡度,以最短距离将雨水排入附近水体。除非地面存在影响的情况下,一般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雨水干管布置在地形较低处,以便将地面雨水能够引入管渠,若地形平坦,雨水干管可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提升排水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根据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雨水管道布置,根据城市建筑分布、道路布置情况进行雨水管渠的设置,确保街道汇水面上的雨水大部分都能够以最短距离排入雨水管道。另外,雨水管渠多设置在人行道、绿化带下,减少积水、维修等非正常情况下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再者还要合理设置雨水口,考虑雨水管渠与其他管线、建筑的协调,不影响其他建筑、市政设施的功能发挥。

2.2.3合理计算雨水管渠水力。为保证雨水管渠工作正常,要对水力进行计算,在计算前要对涉及的各类基本数据进行科学测算。雨水管渠水力计算一般按照均匀流进行考虑,公式与污水管道相同,但是选择满流状态进行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划分排水流域,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图定线管道。根据管道平面布置和现场实际需求设置检查井,确保各个区域不易发生堵塞。

2.3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2.3.1多种系统共同设计形成。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一般包括排水管网、河湖水系、城市绿地3个要素,其中绿地和排水管网主要应对普通降雨,对于超标雨水径流可以通过道路、地面、明渠径流及其他管道措施形成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坚持大管径、低流速、小坡降的思路进行设计,将超量雨水排至周边水体,解决城市内涝产生的问题。

2.3.2合理设置相应的配套设施。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需要将超量雨水排放至周边水体,各类超标雨水排放点需要科学分布,满足就近排放的要求。对于城市中的低洼区域,虽然是城市排涝的薄弱环节,但是却可以利用作为雨水临时排放点,同时设置配套设施进行雨水的调蓄。

2.3.3重视分析计算避免失误。超标雨水径流要按城市防涝标准进行流量计算,对于城市路面、地面径流进行相应的水力分析、计算,合理选择相应的设计参数,对于地面、路面的积水量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水径流、水深,保证城市行人、车辆的安全,对于超标雨水在路面、地面径流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要设置相应管涵辅助穿越障碍。超标雨水穿越障碍的管涵要按城市防涝标准进行流量计算、水力计算,以达到排放能力要求,并要与城市雨水管系统连通,以避免堵塞。

3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市政管网优化设计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管网设计应以滞蓄雨水,净化雨水并加以利用为主,同时在大暴雨时,根据防洪要求排涝,保障城市安全。

3.1建立以保障水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综合解决区域水问题

水问题是个跨尺度、跨区域的系统问题、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解决城乡水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文化服务。

3.2通过源头滞蓄消纳、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分散就地解决流域水问题

源头滞蓄消纳,就地解决水问题;过程减速消能,即让水流慢下来,让雨洪在场地中蓄滞下来而不是排泄出去;末端弹性适应,恢复传统基塘系统和建设方式,弹性适应洪涝灾害,塑造人适应水,与水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

3.3因地制宜,因雨施策绿色与灰色结合解决城市水问题

大城市地域面积大,各地块建设条件各不相同,降雨量各不相同,洪潮灾害时有发生,河涌污染严重,单纯依靠生态手段难以实现理想的治理效果,大城市建设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雨施策,绿色与灰色结合解决城市水问题。

4结语

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等生态化理念的落实,提升城市对暴雨等异常情况的承载能力,让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转化与高效利用,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邵斌.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1)

[2]吴泉.市政管网规划中综合管廊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8(12)

[3]王前进.市政给排水中的管网分区与资源优化管理[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

论文作者:刘奔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下的市政管网优化探讨论文_刘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