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 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串联补偿装置是将电容器组串联在交流输电线路中,用于补偿交流输电的线路的电器,按照补偿阻抗的固定不变和可以调节,串补装置可分为固定串补(FSC)和可控串补(TCSC)。线路加入串补装置可以缩短电气传输的有效距离,补偿线路感性无功,增加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可见串补装置可靠稳定的运行对电力系统传输的重要性。本文从串补装置保护原理出发,研究其保护装置的整定原则。
关键词:串补装置;有功功率;感性无功;整定;原理
1.引言
串联补偿装置是串联在线路中的电容器组,分为五种运行状态,正常状态;热备用状态;特殊热备用状态;冷备用状态;检修状态。串补装置保护依据测量系统提供的模拟量和开关量信息检测运行状况,正确动作相关保护,及时准确地隔离装置或切除故障,保证装置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并配合线路保护来保护系统其他设备[1]。
2.保护配置原则
威胁串联补偿电容器组安全运行的首要因素是串补线路故障电流在电容器组两端产生的过电压。为了防止过电压造成串联电容器组的损坏,在串联电容器组两端并联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将电容器组两端电压限制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MOV限压后,故障电流将引起MOV能量积累,过大的MOV能量累积会造成MOV设备损坏,为了保护MOV设备,需要在MOV所吸收能量达到承受能力之前强制触发火花间隙(GAP),保护MOV设备和电容器组;在触发GAP的同时,闭合旁路开关,使GAP熄弧并使其绝缘快速恢复。MOV、GAP和旁路开关是保护电容器组的一次设备,其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因此串补装置的二次保护设备的配置和定值的整定应与一次设备之间的保护配合关系相适应。为提高串补装置保护的可靠性,串补装置的保护采用双重化的设计思想,由完全独立的两套保护系统组成,以确保串补设备的安全可靠。串补保护的配置原理以保护串补平台设备为基础,并充分考虑了各保护之间保护范围的重叠与覆盖,对于每一类型保护而言,保护配置考虑主保护与直接或间接后备保护相结合。
3.保护配置原理
3.1 MOV保护
在串补装置中,MOV的作用是当输电线路出现故障或异常时,限制串联电容器两端的过电压。由于MOV吸收能量的限制,需要在MOV装置达到其所能承受的能量之前,或是当能量累积速率过大时,触发GAP并闭合旁路开关,阻止MOV吸收更多的能量,保护MOV装置免受损坏。
3.1.1 MOV过流保护
MOV电流保护是根据流过线路TA的电流峰值来决定是否触发火花间隙和闭合旁路断路器。保护整定原则是:应躲开区外故障时最大线路电流该值设定为区外故障时在MOV中通过最大流的1.1~1.2倍电流;对于区内故障,MOV高电流旁路保护动作时间应尽量短,以减少能量积累。
区外最大故障电流计算公式:
IEpeak=K1*ILCpeak(1+20%)
式中IEpeak——最大区外故障电流峰值;
ILCpeak——线路额定电流峰值;
K1——过电压保护水平,取2、3。
3.2 MOV高能量保护
由于短路电流受运行方式、故障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在区内故障时可能不足以使MOV过电流保护动作,这种情况下,如果MOV的能量累积接近其承受能力可以由MOV高能量保护动作,在能量累积达到MOV承受能力之前触发GAP并闭合旁路开关。MOV高能量保护的整定原则为MOV躲开区外故障时MOV装置实际吸收的最大能量,即在区外故障时,MOV高能量保护不动作。
MOV 能量积累
MOV积累的能量计算公式:
Et=∫ΔPtdt=∫(Pin(t)-Pout(t))dt(0<t<T)
当 MOV 积累的能量超过29.22MJ时,串补保护暂时将旁路断路器三相旁路;当MOV能量降到16.7MJ时,保护自动将旁路断路器分开,串联电容器自动重投。
3.3 MOV高温保护
MOV在限压后要承受故障电流,吸收能量,这会引起MOV装置的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同样会造成MOV装置的损坏,而MOV装置的温度除与吸收能量有关外,环境温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区内永久性故障,如果带串补线路重合,或是发展性故障,当流过MOV电流不足以启动MOV过电流保护,且吸收能量不足以启动高能量保护时,MOV装置的温度可能会升至高,造成MOV装置损坏。
MOV高温保护是为了防止MOV温度值升至超过其承受能力而设置的,整定原则是在MOV温度达到承受能力之前触发GAP,阻止其进一步吸收能量而引起温度继续升高。以锡廊线为例,由MOV温度特性可知满足上述条件的 MOV高温旁路定值为:127℃。MOV高温旁路允许重投定值为:76℃.
3.4 MOV不平衡保护
运行中的MOV装置正常情况下仅有很小的泄漏电流,该电流不易被精确测量。如果部分MOV阀片特性变化或是损坏,依靠检测该电流进行判断较为困难。有效的方法是将MOV装置分为两组,当MOV中有电流流过时,通过检测流过两组MOV电流的分布判断MOV的工作状况。当两组MOV电流存在较大差异时,判断为MOV装置有损坏,保护动作触发间隙并闭合旁路断路器,并阻止串补装置重新投入。
MOV不平衡保护的整定原则是躲开由于两组MOV特性引起的MOV不平衡电流和CT测量误差的影响。以锡廊线为例,满足上述条件的MOV 不平衡保护定值定为:30%。
4.串联电容器组保护
在串补装置中,串联电容器组是主要设备,影响电容器组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串补线路故障时,故障电流在电容器组两端产生的过电压。对于故障电流产生的过电压,由MOV装置将电容器组两端电压限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保护电容器组免受损坏;除此之外串联电容器组的保护还有电容器过载保护和电容器不平衡保护。
4.1.串联电容器组过负荷保护
线路过载时,较大的负荷电流同样会引起电容器组电压超其额定电压。长时间的运行会引起电容器热量积累并威胁电容器的绝缘。电容器组的过载承受能力根据国家标准和IEC标准:
5.火花间隙(GAP)保护
串补装置中GAP的作用是快速旁路串补电容器组,保护电容器组和MOV装置。GAP的拒触发和延迟触发可能会造成MOV超过其承受能力或电容器过电压。GAP自触发将导致串补装置非正常退出,降低串补运行可靠性,如不采取闭合旁路开关的措施,GAP自身将面临承载长时间的放电电流而烧毁的危险。GAP保护有以下几种类型:GAP拒触发保护;GAP延迟触发保护。
这两种保护根据触发命令发出后GAP是否触发及触发的延迟时间进行判断。保护动作后闭合旁路开关并不再重投串补。
GAP 自触发保护在没有发出触发命令的情况下检测到GAP有电流流过,则认为是GAP自触发。GAP自触发保护动作后闭合旁路开关,经延时后可根据设置决定是否重投串补。
6.平台闪络保护
安装于绝缘平台的串补设备,正常运行时相对于绝缘平台有一定的工作电压,电压的高低取决于串补度以及线路电流的大小。平台闪络保护监测平台设备低压母线与绝缘平台之间的电流。正常运行时该电流接近于零,当设备对平台的绝缘破坏时,将有电流通过平台构成回路。一种严重的情况是平台串补设备高压端绝缘破坏,线路电流和电容器组放电电流将流过平台,此时平台闪络保护动作闭合旁路断路器,退出串补装置。其整定原则为平台闪络发生时,能正确测量到的电流值。
7.断路器失灵保护
当保护串补发出旁路开关分闸或合闸指令后,如果旁路开关(单相或多相)未在期望的时间内执行命令,并且未引起相关电气量的变化,则认为旁路断路器失灵。如果旁路断路器合闸失灵,串补保护将启动线路跳闸。如果旁路断路器分闸失灵,将重新闭合旁路断路器。其整定原则为出现旁路开关失灵时能快速保护动作,但又不应导致保护误判,以锡廊线为例,旁路断路器辅助节点信号正确的返回需约200ms因此满足上述条件的旁路断路器合闸失败延时时间:200ms;旁路断路器分闸失败延时时间:200ms。对旁路断路器的手动操作将不启动旁路断路器失灵保护。
8.串补保护其它注意事项
(1)“永久闭锁”信号发出,表示保护动作使旁路断路器永久合闸,电容器组不允许重投。待检查处理,“永久闭锁”信号复归后,才能操作重投电容器。
(2)串补电容器投入对线路保护的故障测距影响较大,会导致测距不准确。
(3)串补电容器投入对线路的故障行波测距测距无影响。
9.结论
串联补偿装置的各保护密切配合,保证了串补装置的可靠运行,有效补偿交流输电线路的电气距离(线路电抗),增加了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运行中还应加强对串补保护装置的监视,保证其可靠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特高压交流变电运维检修[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方法[J]. 赵永熹,王华昕,刘隽.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07)
[3]平行双回线中串补电容对零序电抗型距离保护的影响[J]. 刘家军,闫泊,姚李孝,梁振锋. 电工技术学报. 2011(07)
[4]混合串联补偿装置抑制次同步谐振的研究[J]. 高本锋,肖湘宁,赵成勇,郭春林,赵洋. 电工技术学报. 2010(11)
作者简介:
罗沐(1992.10),男(汉族),辽宁省朝阳市,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特高压运行、维护。
穆欢乐(1985.05),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特高压管理、研究。
张烈(1981.07),男(汉族),内蒙古通辽市,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特高压管理、研究。
于超(1993.09),男(汉族),黑龙江大庆市,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职称:助理工程师;方向:特高压运行、维护。
论文作者:罗沐,穆欢乐,张烈,于超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2
标签:旁路论文; 电容器论文; 电流论文; 装置论文; 断路器论文; 过电压论文; 线路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