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评价的多维建构_金岳霖论文

论课堂评价的多维建构_金岳霖论文

论课堂评议的多维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评议是技术,也是艺术。看到成功之处,指出失败之所,并做到有理有据,才是对“课”的科学评价。然而,当下的课堂评议常常处于混乱状态:或一味吹捧,尽是溢美之词;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泛泛而谈,结果被评者往往摸不着边际,无所适从。若再这样下去,恐怕连“技术”也称不上了,更谈不上“艺术”了。笔者认为,虽然课堂评议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仍可从以下几个维度确定基本的评议原则。

      一、横向的课堂评议

      由于矛盾的双方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两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呈互为主体状态。所以,课堂评议必须考虑到“教”与“学”双方。

      (一)评教师之教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讲几分钟的课未必是好课;教师一讲到底的课也未必不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文本、时事、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评教师的教,可考虑以下因素。

      其一,评教师修养与教学常规。如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学生是否了解,是否能适应所教学段的学情;仪表是否整洁,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大方;板书是否规范、工整、美观;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生动、形象;有无教学机智,能否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驾驭教学过程……当然,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其二,评教师对“语文”的理解。我们必须把评课视角放到这堂课是否姓“语”上。姓“语”的语文课,必须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忌硬贴上“人文”的标签。

      其三,评教师对“教材”“个性”的挖掘。教师授课要抓住这篇课文区别于其他不同类或基本同类的课文的显著特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针对教材的与众不同之处设置教学目标。如《今生今世的证据》以对比见长,《六国论》的严密结构堪称经典,《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大量引用最为典型,《药》双线并行的特点向来受到读者重视……所以说,我们进行课堂评议时,必须考虑到授课者是否“挖掘”出这些独特的具体文本的“个性”。[王家伦,颜丹.语文课堂评议应向学生“所得”倾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4上).]

      其四,评议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要让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无论碰到什么样的语文教师都能安心地听课,确实不太现实。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真功夫”,这个“真功夫”,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的教师擅长朗读,那就千万不要辜负自己的好声音;有的教师写得一手好粉笔字,那黑板就可以任你驰骋,不必去追求多媒体的时髦;有的教师擅长煽情,那完全可以带学生一起沉浸在文本的情境之中;有的教师知识广博,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旁征博引就是最佳选择;有的教师口才好,喜欢传统的讲授法,只要学生愿意听,并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即使在一段时间内“满堂灌”也无可厚非。

      (二)评学生之学

      评学生之学可从两个层面入手。

      首先,评学生之“动”。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呼吁下,学界提出了课堂评议向学生的课堂活动倾斜的主张。授课时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成为课堂评议的重要原则。不可否认,自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确实越来越热闹。然而,这样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有着多大的收获呢?

      我认为,评课更为重要的是评学生之“得”。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既然如此,学生在这堂课上究竟得到了什么,才应该是阅读教学课堂评议的核心。有人说,课改前我们重结果,课改后我们重过程,此话令人哑然失笑。课改前语文教学追求的也并不完全是结果;课改后,如果我们一味去追求没有结果的过程,那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或许是杞人之优![王家伦.学生“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J].中学语文教学,2008,(8).]

      二、纵向的课堂评议

      前面介绍的课堂评议是一种横向的,我们还可以做纵向的课堂评议——就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诸层次进行评议,评析这些层次中的师生双边活动。

      (一)课例

      《金岳霖先生》主要教学环节(节选):

      1.激趣猜谜导入

      屏幕展示两段人物描写,一段普通描写,一段写孙悟空。——写出了特征

      2.导入新课

      简介金岳霖和汪曾祺。

      3.整体感知

      (1)找出第一段第一句的核心词——“有趣”。

      (2)快速浏览课文,明确金岳霖之有趣——奇特的外貌、奇特的行为举止、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专业理论独特的理解、对生活独特的热爱。

      (3)金岳霖的其他特征——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概括——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

      4.思考探究

      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人物。

      5.写作延伸

      要求写一段二百字左右的人物描写,描写本班的一位任课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不能说出被写者是谁,请其他同学来猜。(写完后点评)

      6.结束教学

      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7.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扩展成八百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二)评析

      这一案例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很明显,其“文”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性格时的细节描写”。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堂课起、承、转、合中的师生双边活动。

      首先谈“起”。教学由两段人物描写导入,这既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又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材文本的“个性”。于其中学生确实能积极行动,并学有所得。所以,这堂“课”的“起”颇为成功。然而,对金岳霖和汪曾祺两人的简介却流于一般。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承”,并不是指某一个环节,而是指整个教学活动,即“过程和方法”。可以说,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其所使用的方法,都紧扣“细节描写”这一教学目标。从宏观上看,七大环节环环紧扣,不枝不蔓,层层推进,直到结束。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内部来看,四个小环节也是一环扣一环。所以说,如此的“过程和方法”甚为“语文”。

      “转”,指的是课堂活动的高潮。优秀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一个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亢奋状态,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文”的目标)也在此时得到最好的体现。我认为,第五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高潮,授课者合理地实施了读写能力的转换,要求学生“写一段二百字左右的人物描写,描写本班的一位任课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不能说出被写者是谁,请其他同学来猜”,完全可以想象当时课堂的活跃状况。这种活跃是“语文”的活跃,是紧扣“文”的教学目标的活跃。其结果学生必有所得,并且是真正意义上“语文”的“得”。

      “合”是一堂课的尾声。将“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当做结束语,“很语文”;更何况紧扣这堂课“文”的教学目标。其作业布置,虽然也很“语文”,并紧扣“文”的教学目标,但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作文,量还是大了些。另外,不知是不是电子版的制作者未曾录入,这堂课没有作为“凝固的一刹那”的板书展示,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鉴于此,我认为这是一堂虽有不足但整体成功的语文课。

      三、定向的课堂评议

      有时候,需要对教师已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观念进行评议。这样,就要以这位教师的语文教学观为背景,从目标设置、课堂构思、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角度进行“风格”评议。就是说,这种课堂评议必须定向。

      如江苏省泰州中学的董旭午老师,他是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以主张语文的“生活化”而闻名遐迩。董老师说:“所谓生活化语文就是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实践和探究行为生活化,进而牢固地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真正使学生成为功底厚、素质高、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人格和创新能力的‘语文’人。”所以,我们评析董老师的语文课,就必须从“生活化”出发。

      (一)课例

      不思量自难忘——《亡人逸事》(苏教版必修二)主要教学环节:

      品味“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这几句话里面的味道。

      (1)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加上一个两字小标题。——肯定“结缘”;辨析“见面”与“初见”,确定用“相识”;辨析“持家”与“操劳”,确定用前者;辨析“终别”与“去世”,确定用前者。

      (2)用四字短语概括每部分“亡妻”的逸事。——肯定“天作之合”;辨析“初次相遇”与“台前相遇”,确定用前者;辨析“织布粜米”和“操持家务”,确定用前者;辨析“临终小事”和“临终问询”,确定用后者。

      (1)分析第一部分细节。

      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表明作者很爱妻子,与她有着同样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2)分析第二部分细节。

      ①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盯”这个词很生动,表明妻子当初很在意作者;另外“跳”和“钻”写出了少女的不好意思,很羞涩。

      ②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走”这个词也很妙,没有跑,说明她本想再看看自己未来的丈夫是什么样子,但没好意思回头。

      (3)分析第三部分细节。

      因为要织布,整天地推机杼,妻子的两个大拇指,都“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她“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但她却从未叫过苦。尤其是“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边走”——这些细节描写,读着让人落泪。

      (4)分析第四部分细节。

      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呀!”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妻子要故意问问丈夫,她想让丈夫亲口说出来,自己再好好回味,感受那种幸福。

      4.授课教师讲述作家孙犁在“文革”时期落难,妻子一辈子没跟丈夫过上几天安生日子,可是就在丈夫从干校出来,即将被“解放”,“好日子”即将到来之际——1970年4月15日,妻子倒下了,离他而去了。

      5.拓展到苏轼《江城子》,齐读。[董旭午.真教语文教真语文[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25-33.]

      (二)评析

      显然,在这堂课中,董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深刻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深刻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怀念和赞美之情”上。——浓郁的生活味充溢着课堂。

      首先,围绕“生活”构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总免不了要提炼、整理一些结论。这些结论的提炼、加工和整理的过程一定要联系生活,实打实地操作,不能由教师死填硬灌,也不可由学生泛泛讨论,更不可用多媒体手段变相“填鸭”。设想一下,假如董老师结课前不联系生活讲孙犁夫妇“文革”时期的悲惨故事,不讲妻子如何渴望过几天“好日子”而终没有过上的事实,学生还会有那么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吗?学生还会那么深刻地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怀念吗?如果董老师在课堂上不讲这段往日的生活,或者讲得不是时候,或者讲得过分深奥,恐怕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从生活出发品味语言是这堂课的最大特色。

      就文本的叙述语言而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这些充满浓郁的生活味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边走”等语句,尤其是对“走”的品味,显示出授课者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正因为对这些来自生活的叙述语言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而对作者笔下的“亡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引起读者内心的震颤。

      人物对话充满生活情趣是孙犁作品的特色,文中那些看似平常的语言却往往蕴涵着生活的情趣。这堂课中,无论是对“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的反复玩味,还是对“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的再三咀嚼,甚至是对“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呀”的深度理解,都为理解细节描写服务,通过它们,一个追求爱而又深明大义的生活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堂课的“品味语言”,还可理解为对学生语言的比较品味,主要表现为从生活出发,对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的品味。其一,要求学生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一个小标题。其中,主要有“见面”“初见”与“相识”的玩味,对“操劳”与“持家”的辨析,对“去世”与“终别”的品析。其二,要求学生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文中“亡妻”的各种逸事,主要有对“初次相遇”和“台前相遇”的玩味,对“操持家务”和“织布粜米”的辨析,对“临终小事”和“临终问询”的品析。这些语言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之辨析,能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董老师为教学设置了一个高潮,这就是用苏轼《江城子》来拓展延伸。这个环节的设置符合生活的真实,教学效果颇为理想,可以想象,教学在学生的泪花中走向尾声。然而,是否也该联系生活,对这首词的词语做些辨析呢?

      董老师的这堂课,是对“语文生活化”的最好诠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同理,如果需要对为某一个课题而安排的教学做评议,就应该处处围绕该课题的具体内容而展开。

      课堂,还可以有多种评议的角度。只有“会”听课,听得出一些“道道”,才能对别人的课堂进行评议;同理,学会了科学的评议,听课时就更能关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自己授课时就能做到更科学、更严密。当然,不管从什么角度评,最终都得指向学生的所得。

标签:;  

论课堂评价的多维建构_金岳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