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理解和实践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思想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为我国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正确的决策变为现实,还必须从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作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上天和入地
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理论被愈研究愈完美,大到本质、规律,小到油、盐、酱、醋的生产和消费。然而,事实上却是大量低效、无效劳动,甚至出现过严重的浪费和破坏资源与环境的高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决心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开始照经济规律办事,摸石头过河。同样,教育也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这样的转变。从“三个面向”到“素质教育”,原本是从时代和现状这两个实际出发,要求我们的教育进一步改变思维方式,从“天国”回到初级阶段的人间来。然而,我们有些同志却仍然热衷于“理论化”,使素质教育这个富有当代中国实践特征的概念之内涵愈缩愈抽象,外延愈扩愈大,似乎古已有之,外国有之。甚至炒“理论”,凭空构建出许多新名词,非炒出个火热滚烫、教师们无所适从的玄学体系不可。真理的意义在于千百万群众的伟大实践,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让广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得到实际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观念更新,但也并非愈新愈好,更不在于你称“九天揽月”,我道“银河摘星”,而在于使其实实在在地新到现实中来,融到每一个教育环节、每一堂课的一言一行中去。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我们学历史的应当很清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是从经典中演绎出来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广大教师,其理论也只能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所以,与其上天陶醉于阳春白雪,不如下地修炼那下里巴人。
哪有利刀能劈水
考试在大规模教育中是一种测量工具,是教育评价的必要手段之一。有考试的教育是正常的教育。否则,我们就不会称十年动乱之后,以恢复高考为突破口的全面恢复教育考试制度为英明之举了。然而,考试毕竟是一把古今中外概莫除外的双刃剑,舞得好,可以促使教育积极发展;舞得不好,也会反过来伤害教育自身。有考试的教育走到极端,就变成了“应试教育”,高考的某些问题和应付高考的那些不良做法,一直影响到了小学、幼儿园,甚至胎教。但这并非近20年中国教育的主流。中国教育的主流是根据“两个文明”建设的需求,朝着“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目标改革开放,迈出过去不敢想像的步伐。素质教育是其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进一步的改革和积极发展。这是我们在批评“应试教育”时,应当持有的基本看法。可是,有些文章在批评“应试教育”时,几乎将其同近20年的教育等同起来,从批恶性应试、不良竞争,发展到了取消考试、取消竞争。有的还列数“应试教育”的八大或十大罪状,与此相对应的是“素质教育”的八大或十大优点,以此显出双方的誓不两立。在改革也是革命的问题上,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改革之所以称改革,是因为它反映的是主体从量变到质变的有更多连续性的自我扬弃和更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历史也是前后延续的,即使是革命,也是从其质变的意义上而言的。从广义上看,任何革命都不可能“彻底”,教育更是如此。素质教育只有踏在近十几年存在着“应试教育”严重情况的有考试的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有现实意义的改革。
时代“超人”
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一切竞争都毫不例外地聚焦在人才竞争。人们从开除球籍的危险中看到了教育的战略意义,教育必须有超前性。然而,据此指望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和特别的措施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时代“超人”来,那就有点儿神了。
其一,当代的人只能解决当代的问题,下一时代的问题只能靠下一代人在实践中解决。没有哪位先哲可以精确地预测下一代将面临怎样具体的问题,越具体,犯错误的概率就越大。这就决定了教育所培养的只能是奠基性的、可塑性的素质,以利于受教育者有最大的可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形成解决新问题和再学习的能力。
其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但最好的教育也只能培养出潜在的人才,现实的人才是在社会实践中竞争、磨炼造就的。如果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各种社会条件,即使有了潜在的精英,也只能是生不逢时,或远走他乡。教育只是整个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之一,无论将是否出人才仅仅归功或归咎于教育,都是教育所不敢当的。造就人才是全社会的事。
其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与教育有关的因素是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的。否则,我们就会在“鸡与蛋孰先”似的思维方式中难以自拔。同其它领域一样,用集权的力量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在符合规律的情况下才可能持久。“大跃进”、“放卫星”式的时髦口号和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注定要跌跟斗的。
其四,“早期教育”显然是正确的。但是,切莫忘记越是早期教育越须谨慎,弄不好会变成早期摧残。现在各科都抓住娃娃不放,而且都要“跳一跳”,从本国语文到外语,还有数学、科学、电脑、文学、艺术……几代人的失落要在孩子身上找回来,把个娃娃弄得功利非凡,丧失了自由和童稚。君不见圈养催成的鸡不如野外放养的鸡么?许多素质要素并非是训练能成的,而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摸爬滚打、日积月累地锻炼而成的。
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长远目标,但当前更为重要的是确定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现在出生的孩子,大约18年以后开始工作,有的还要晚一些。但60年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到了退休之时。现在,最要紧的是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人需要怎样的素质,我们怎样切实可行地利用和创造条件,有效地进行教育。
远近高低各不同
如前所述,“素质”有时代的相对性,其实质是“素质”教育应当符合我国的国情,应当使我们更为清醒、具体地研究我们的教育目标,使其尽可能地在事实上(而不是观念上)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从而改变贫穷的教育与浪费的教育并存的局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差距也可达数十年。在下一个60年中需有相同的素质吗?有可能培养出相同的素质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边远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也需要不同素质的建设者。因此,素质教育应当是多目标的。
当开始研究素质教育之时,人们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精英上,这并不奇怪。然而素质教育毕竟是全民的素质教育,如今,是否应当想一想,在今后的社会中,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总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应当具有怎样共同和不同的素质呢?因此,素质教育应当是多模式的。
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职后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有不同的素质目标定位。即使是职前教育,尚有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其中,从小学到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兼具有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中学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大学有高职和学术之别。能笼而统之地用同一个素质教育的目标吗?一般中学为就业大军打下基础素质,而重点中学则应当理直气壮地追求升学素质;高职的精英是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后备人才,重点大学的精英则应当是科学领衔人物的苗子。因此,素质教育应当是分阶段、有层次的。
学校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体系来进行的。某一学科之所以存在,是因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有这门科学。所以,一方面,每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应当以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其学术价值为中心;另一方面,每一门学科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来完成总体目标。比如:观察阅读能力几乎是所有学科都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但是,每一学科应当有自己独特的具体的观察阅读能力,这些能力培养的综合结果,才形成一般的观察阅读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应当是学科化的。
好一个“两手都要硬”
“两手都要硬”是一代伟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知灼见。然而,在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却流行着“应试”和“素质”教育两手都要硬。这是为什么呢?校长们心里非常清楚:“应试”不成功,学校就不会得到家长的认可,也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是其一;其二,不抓“素质”教育,就通不过上级行政部门的检查,也就难以得到领导的支持。两个“上帝”都得罪不起。问题不仅仅如此,“两手都要硬”,硬到什么程度呢?子在川上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种说法未必全面,但有这样的事实,个别地方可能更为严重。有些素质教育展示活动已经排练到了像演戏一样的地步,而“应试”教育活动则被冠以各种“活动课”、“兴趣课”等素质教育的美名,占据了学生所有的空间。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扭曲,也是“应试”教育新的变形。
其实,学校的“上帝”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的需求,当教育体制、政策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时,就不会有两个“上帝”了。当考试成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时,“应试”的冲动就变成了素质教育的动力,更无必要去研究既要“应试”,又要“素质”的策略。所谓的“两手都要硬”也就会变成两手抓素质。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教育已日益成为我国人民的第一需求和消费。这对教育形成了几乎是史无前列的冲击,也是教育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开放,摆脱仍还束缚着教育的计划经济、行政办学、福利事业框架的大好时机和关键时刻。如果我们能用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从教育思想、体制、模式、方法上按素质教育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前进,使教育逐步走上较高水平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就会使消费变成生产力的生产,使这股巨大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实现小平同志宏伟蓝图的伟大力量。
“泡沫教育”要不得,发展才是硬道理!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