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回纹型风湿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分析24例回纹型风湿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病人均表现为反复突然起病,常于傍晚或晚上发作,受累关节依次为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肩关节及髋关节。表现为1个或2个关节剧痛,几小时内达高峰,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1-3天内疼痛消失,少数持续一周。间歇期内无症状或异常体征,发作无规律性,实验室检查也无异常改变。所有病人在发作期及间歇期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均得到满意疗效。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回纹型风湿症疗效显著,能够显著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减轻关节疼痛程度,减少发展成典型RA的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回纹型风湿症;周痹;中医辩证治疗
回纹型风湿症又称发作性风湿症、复发性风湿症,由 Hench 和 Rosenberg 于 1944 年首次提出[1-2]。《说文解字》云:“回者,转也”,“纹,又名彣,花纹也”。故此“回纹”可理解为反复发作之意。回纹型风湿症是以反复急性发作的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炎及关节周围炎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病症。发作急骤,几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最长不超过1周,多累及1或2个关节,以手指小关节、腕、肩、膝、踝关节受累最为常见,关节及(或)其周围软组织可见红、肿、热、痛。炎症消退后多不遗留关节功能障碍,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回纹”就是用来形容症状快速出现和消失的特点。中医辩证治疗本病有显著的疗效。笔者对 2015 年 9月—2017年 4 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门诊的 24 例回纹型风湿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辩证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门诊的 24 例发作性风湿症患者,男 14例,女10 例,男女比为 1.4∶1;年龄 20~60 岁,平均(30.05±7.41)岁;病程 0.5~9 年,平均(2.45±1.38)年,符合疾病特点,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 1992 年Guerne[3诊断标准:反复突然发作单关节或少关节炎,或关节旁组织炎症,病程 6个月以上;至少有 1 次发作得到医生证实;历次发作中受累关节数≥3 个;放射学无侵蚀性改变;排除其他关节炎。
1.3排除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4],均排除痛风诊断者;放射学证实有软骨钙质沉着者;有风湿热病史者;当前有风湿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者。
1.4中医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痹证的辨证分型,确定本病相关中医病名为“周痹”。周痹是指因风寒湿热诸邪气侵入人体、客于血脉之中,随血脉或上或下,而表现为疼痛剧烈、红热肿胀、单侧多见、速发速止、反复发作、发则症著、止则如常为特点的一种病证。
1.5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2015年《中药新药治疗痹病临床指导原则》之周痹(复发性风湿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确定发作性风湿症相关中医病名为“周痹”,辩证分型为:(1)发作期 风湿热痹证(2)缓解期 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24 例患者辨证为:风湿热痹证9例,肝肾阴虚证7例,脾肾阳虚证8例。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中药辨证治疗
中药水煎服,每日 1剂15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1个月为 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2.1.1 风湿热痹证:临床表现:突发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肿胀、疼痛,甚者局部热、红,并伴见口干咽燥、渴喜热饮、纳谷欠馨、溲黄、便干甚或身热等,舌多见质红或暗红,苔白黄相兼或苔黄,脉滑数,兼见沉弦细等。治法:清热祛风,除湿通络,以白虎加术汤合二妙散加减。处方:苍术10g 白术(炒)10g 生薏米20g 炒薏米20g 知母20g 炒黄柏10g 秦艽20g 豨莶草10g 川萆薢20g 忍冬藤30g 青风藤20g 海风藤20g 桑枝30g 防风10 g 泽兰10g 泽泻10g 生石膏30g 生甘草10g 穿山龙10g。
2.1.2 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平素形体消瘦,伴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神疲少寐等不适,舌红,苔薄白,脉沉或细数。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以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处方:生地 20 g,山药 20 g,山茱萸 10g,茯苓 20 g,泽泻 10 g,丹皮 10 g,知母 10 g,炒黄柏10g女贞子10g 墨旱莲10g。
2.1.3 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平素畏寒喜暖、四末欠温,倦怠神疲、喜覆衣被,甚至纳呆食少、渴喜热饮、腹胀便溏、小溲清长,舌淡或胖,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脾益气,温肾助阳,以金贵肾气丸加减。处方:熟地 20 g,砂仁 10 g,山药 10g,山萸肉 10 g,茯苓 10 g,丹皮 10 g,泽兰 20 g,泽泻20 g,肉桂 20 g,制附片 10 g,川断 10g,桑寄生20g等。
2.2 观察指标
①临床表现:症状达峰时间、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受累关节、最初累及部位、曾经累及部位、发作时间、发作诱因、伴随症状等。②关节炎或关节周围炎发作频率(次/月)。③关节炎或关节周围炎严重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④实验室检查: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⑤安全性观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 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 Huskisson 和 Hannonen 拟定标准[6-5]。显效:关节炎不发作,持续 1 年以上;有效:关节炎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均减轻;无效:关节炎发作次数不减轻、严重程度不缓解,甚至加重。
3.2 结果
3.2.1 临床总疗效:显效4例(16.67%),有效 19 例(79.17%),无效 1例(4.17 %),总有效率 95.83%。不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风湿热痹证 9 例,显效 2例,有效 7 例,无效 0例;肝肾阴虚证 7例,显效1例,有效 5例,无效 1例;脾肾阳虚证8例,显效 1 例,有效 7 例,无效 0 例;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 >0.05)。见表 1 各证型总人数及治疗后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
4讨论: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周痹”范畴,《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还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经文指出:周痹的特点为风寒湿热诸邪气侵入人体、客于血脉之中,随着血脉或上或下,邪气流窜到哪里,哪里就发生不通则疼痛的病症,其症状为发病时疼痛剧烈、红热肿胀、单侧多见、速发速止、反复发作、发则症著、止则如常。发作性风湿症的发病特点为急性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炎为特征的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PR在我国并非少见,误诊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早期,随病情发展可累及全身多个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且以手小关节和手指软组织受累最为常见。尚未发现对诊断特异的化验或检查。随着本病患者反复发作的病程的延长,其中约30%- 40%的患者病情演变为比较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2-7]。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西医多以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虽能缓解本病症状,但不能减少发作次数,即使是长期服用,也较难有效预防发作。也有应用金制剂、抗疟药、青霉胺、甲氨蝶呤等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此病,但是仅见于小样本临床报道,且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8],同时药物副作用较多,特别是患者在间歇期内无任何症状,较难接受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优势显著:?迅速缓解急性关节炎;?能够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辩证施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长期服药能够有效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直至病情稳定,减少发展成典型类风湿达到预防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Hench PS,Rosenberg EF.Palindromic rheumatism:A new of recurring disease of joints(arthritis,periarthritis,para-arthritis) apparently producing no articular residues. Report of thirty-four cases;its relation to/angioneural arthrosis0,allergic rheumatism0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Arch Inc Med,1944,73:293-321 .
[2]闫小萍 . 回纹型风湿症与周痹刍议[ J ] .中华中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7,22(6):373-375.
[3]Guerne PA,Weisman MH.Palindromic rheumatism:partof or apart from the spectrum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m JMed,1992,93:451- 460.
[4]Eliakim A,Neumann L,Horowitz J,et al. Palindromic rheumatism in Israel-a disease entity? A survey of 34 patients[J]. Clin Rheumatol,1989,8(4):507-511.
论文作者:王红荣,李泽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关节论文; 风湿论文; 关节炎论文; 中医论文; 疗效论文; 痹证论文; 风湿热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