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即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转化与利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高效率使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提高。
一、解析题目,定位具体知识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全面掌握,只有明白问题的具体含义,才能够从具体意义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题目意义的详细解读,学生只有对题目进行解析才能够将题目当中的数学语言进行转化,成为自身能够理解的意思,进而对其中涉及到的具体知识有一定了解,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进行题目解析的训练,使学生面对不同题目都能够顺利理解题目当中的含义,找到所需要利用的数学知识,提高解题顺利程度。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专题训练,教师将一个阶段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提炼,结合课外辅导书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定位,并将该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题型进行归纳,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题目训练,锻炼学生对不同题型的解决能力。学生在专题知识训练中对题目的转化更加顺利,有助于学生对题目当中知识的寻找。教师在前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这个过程,在学生熟练后适当放手,提高学生独自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科学进步。
二、重视引导,发现知识联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解析训练,锻炼学生寻找题目蕴含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题目有时是单一知识的考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数学题目的复合性逐渐增长,题目当中蕴含的知识趋于复杂,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数学教师在中高年级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发现数学题目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中存在的或简单或复杂的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连接点,学生具备发现知识联系能力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必不可少的素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训练中解决如下问题:小梁村子里要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 ,第二天修了90米,最后还剩下150米没有修,请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明白了这道题不仅仅是要用到刚学习的分数加减法,还需要用到一定的方程知识。其中,路的全长是其中的未知数,具体计算中则要用到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发现了题目中不同知识的联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学生发现知识中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训练习惯,呈现整洁过程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只掌握题目知识的定位以及发现知识联系的能力是不足以顺利完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整个环节的,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解题习惯进行训练。良好的解题习惯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待数学知识的态度,另一方面还对学生的解题思路产生影响。具有良好解题习惯的学生,解题思路清晰,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完成解题过程。解题习惯不好的学生会非常容易在杂乱的卷面中迷失,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产生阻碍,不利于学生思考的深入,影响最终的解题结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解题习惯有两个入手点。首先,教师需要在学生课堂练习中对学生的不良解题习惯进行指点,使学生认识到不写“解”“答”的解题过程是不完整的解题过程,还需要对学生使用草稿纸的习惯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按照空间顺序打草稿的习惯,方便学生的后续检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解题习惯良好的学生树立典型,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考对象,刺激学生产生培养解题习惯的动力。教师对学生解题习惯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培养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带领学生解析具体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定位具体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训练学生的解题习惯能够使学生拥有整洁的卷面。教师的上述方法都能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产生一定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保.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81.
[2]叶晓玲.三化审题利其器 思维建构助解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75-76.
论文作者:汪杨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题目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习惯论文; 数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