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供应室在保证医院医疗工作顺利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室主要职责在于回收、清洗、保存和发放各种医疗设备,确保其使用时安全无菌[1]。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不仅影响着患者就诊安全,且与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联系紧密。相关统计显示,虽然医疗事业和医疗器械不断完善与发展,但是院内感染发生率也逐渐增高[2]。鉴于此,本文选择了200例患者,就加强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的具体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告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3月~2019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100例)中女性患者51例,男性患者49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6.59±5.79)岁;住院时间2~16天,平均住院时间(8.69±2.46)天。实验组(100例)中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5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6.69±5.61)岁;住院时间2~19天,平均住院时间(8.71±2.33)天。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加强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⑴强化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供应室各个区域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强化安全意识与质量管理意识。另外还应该重视关于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措施的宣教,在工作中重视自身安全,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⑵强化供应室灭菌与消毒监测: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灭菌柜的监测,在启用灭菌器之前,应先进行BD实验。每周开展1次化学与生物监测。其次,医院应定期对供应室医务人员的物表、操作台、手部等开展细菌培养,同时对各项物品及空气质量进行详细检查。在Ⅱ类区域类,应要求空气细菌菌落总数不超过200cfu/cm2,操作台、医务人员手部以及物表细菌总数不超过5cfu/cm2;在Ⅲ类区域类,要求空气细菌菌落总数不超过2500cfu/cm2,操作台、医务人员手部以及物表细菌总数不超过10cfu/cm2[3]。⑶强化质量检查:供应室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及相关物品在灭菌、消毒以及清洗等方面的检查,其中灭菌检查主要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检查;消毒检查主要是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技能,降低消毒不合格率;清洗检查主要是对各项医疗器械的清洁程度进行检查。此外,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从根本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1.3评价标准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科室护理质量。其中护理质量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物品管理和环境管理3个方面,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借助SPSS 2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院内感染发生率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参照组患者安全管理、环境管理以及物品管理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较实验组均更低,P<0.05,数据分析见表1。表1 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论文作者:朱宇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院内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质量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