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各族民众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推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众论文,西部论文,焦点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6)05-0034-04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运行中出现的一种超常状态,它对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人有害或不利,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它的危险性并愿意使之得到改善,而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借助于社会和群众的力量[1]。对这些焦点社会问题的应对和预测,不但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当前大开发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共同繁荣。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许多障碍、失误、矛盾,甚至冲突,对这些问题的社会认知直接影响人们对西部大开发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参与。了解西部各少数民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措施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调动各族民众的积极性、促进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了解西部民众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的推测结果,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些焦点问题的发展方向,也才能有效地解决不同民族面临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课题组编制了《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问卷,对回、苗、蒙、维等各民族以及汉族的3526名民众进行调查,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仅报告《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问卷中关于预期(对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推测程度)的调查结果。
一、研究方法
(一)测量工具
采用自编的《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问卷,包括关注、期望、评价、预期和归因5个分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社会焦点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百姓收入提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工人下岗问题、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民族冲突问题、进城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腐败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是以概括性描述的方式呈现的,如“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的丰富矿产资源逐渐得到开发,但是有时候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例如,有些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有些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然后问:“你认为西部大开发以来,环境保护问题上会有哪些变化趋势?”
预期分问卷采用五点量表方法,让被调查者评价自己对这9个社会问题的推测程度。选项按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不知道,会有所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会完全消失的顺序分别记1—5分;对于收入问题进行反向记分,即从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一些提高、不知道、有了一些下降到有了很大的下降分别记5—1分。因此,对所有问题而言,如果得分(平均分)越高,那么表明人们的推测越积极乐观,反之,得分越低则越悲观。
(二)调查对象
按照阶层进行分层抽样,西部每个省市自治区抽取省会或首府城市以及本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中等的城市一个,每个城市在每个阶层抽取100人。共得到有效样本3205份。其中汉族2259份,回族124份,苗族76份,蒙古族146份,维吾尔族78份,其余少数民族共300份。根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人口较多的几个民族,包括藏、回、苗、蒙、维吾尔族,作为本次调查的“西部主要少数民族”的样本,其余少数民族由于数量太小,故合并为一个样本,作为参照(由于藏族样本有效问卷较少,不能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故也列入这一类样本中),汉族样本也作为参照样本(由于按照人口抽样,所以汉族样本量比较大)。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部各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推测状况
为了分析各民族对西部大开发的推测状况,把各民族对西部大开发9个焦点社会问题的预期得分进行了差异检验,并与汉族和“其余少数民族”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不同民族的人对9个焦点问题推测状况的平均得分与F值,结果见表1。
表1 各族民众对9个焦点社会问题推测的平均数(标准差)
民 族
精神文明 收入提高 环境保护 工人下岗 再就业 三 农 民族冲突 民工权益 腐 败
汉
2.65 3.75 2.57 2.42 2.342.45 3.04 2.61 2.34
回
2.59 3.76 2.60 2.35 2.332.39 3.02 2.54 2.42
苗
2.49 3.90 2.51 2.57 2.422.59 2.68 2.30 2.27
蒙
2.51 4.08 2.33 2.33 2.602.34 2.69 2.43 2.38
维吾尔 2.69 4.12 2.52 2.83 2.322.66 3.57 2.48 2.57
2.57 3.92 2.44 2.64 2.452.41 2.99 2.61 2.41
2.65 3.92 2.52 2.47 2.382.44 3.03 2.59 2.34
F值 .858 3.692*1.683 3.886*1.747
1.100
6.748**1.725.788
注:* p<.05;** p<.01
结果显示,各族民众在收入提高、工人下岗以及民族冲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在这些问题上各族民众对未来的乐观程度有显著不同。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
在收入提高问题上,蒙古族、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得分显著高于汉族,表明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对收入提高的乐观程度显著高于汉族。
在工人下岗问题上,维吾尔族与汉族、回族、蒙古族差异显著,且维吾尔族的得分显著高于这些民族。其余民族与汉族、回族、蒙古族之间差异显著,且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回族和蒙古族。这表明维吾尔族对工人下岗问题的乐观程度显著高于汉族、回族、蒙古族以及其余民族,而其余民族的乐观程度则显著高于汉族、回族和蒙古族。
在民族冲突问题上,维吾尔族与所有民族之间差异显著,维吾尔族的得分显著高于所有民族,蒙古族的得分显著低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其余民族,苗族的得分显著低于汉族、维吾尔族与其余民族。这表明维吾尔族对民族冲突的乐观程度显著高于所有民族,而蒙古族的乐观程度显著低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其余民族,苗族的乐观程度显著低于汉族、维吾尔族与其余民族。
(二)推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考察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的认知的同时,我们也对其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把个体的行为分为个人积极行为、社会积极行为、个人消极行为和社会消极行为四类[2] (PP.210—215)。为进一步考察社会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推测与社会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表2 推测与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行为个人积个人消 社会消社会积
类型极行为极行为 极行为极行为
推 测
0.011
—0.117** —0.175**
0.043*
从上表可以看出,推测与社会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推测与个人消极行为和社会消极行为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社会积极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与个人积极行为没有显著相关。这表明,如果个体对未来的推测越乐观,则更容易出现社会积极行为,同时,也不容易出现个人消极行为和社会消极行为。
三、讨论
(一)西部各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总体推测状况
从总体上看,除了民族冲突和百姓收入提高问题以外,各族民众在各焦点问题上的得分都低于中数3分,表明各族民众对未来收入提高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对民族冲突的总体态度也是乐观的,但对其余焦点问题则持不太乐观的态度。各族民众普遍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环境破坏、工人下岗、再就业难、三农问题、民工权益被侵犯问题以及腐败现象等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会越来越严重。已有的研究表明[3],西部民众认为未来百姓的收入会得到不断的提高,而民族冲突会越来越缓和,其余方面则会越来越严重。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社会推测是把认知结果指向未来的一种推理过程,是社会认知的核心成分[2]。推测的过程主要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其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它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各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推理推测状况与个人的经验以及一些现实社会信息有关。各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焦点问题的推测状况表明,一方面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决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百姓的收入有了提高,至少说明政府在提高百姓收入方面的努力已经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同,因此,各族民众对未来收入提高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改革也必然会带来暂时的阵痛。由于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给部分群体带来暂时的利益损失,如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工人下岗。这种暂时的利益损失会使民众错误地估计未来的发展状况。同时,由于新闻媒体的发达,以及国家对于民众知情权的保障,近几年媒体对负面事件的报道越来越深入、细致,使民众获得了大量的负面信息。同时,由于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决策的目的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负面信息超出了人们的期望,使之更容易得到深入的加工。因此,民众会依据负面信息进行推测,得出比较悲观的结论。
(二)不同民族对九个焦点问题推测状况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西部各族民众对收入提高、工人下岗以及民族冲突等问题的推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对未来的乐观程度不同,这与民族自身的文化、各民族所聚居的地域等因素有关。
在对收入问题的推测上,蒙古族与维吾尔族对未来的预测乐观程度显著高于汉族。这与西部大开发以来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和新疆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提高。内蒙古凭借地跨“三北”、毗邻八省的区域优势,“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家给予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三大优势,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2001年以来创造了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个全国第一的历史记录[4] [5]。新疆地区也凭借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给予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产业结构调整等优惠政策,以及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有了很大的发展[6] [7]。
在工人下岗问题的推测上,维吾尔族的乐观程度显著高于汉族、回族、蒙古族以及其余民族,而其余民族的乐观程度则显著高于汉族、回族和蒙古族。这与新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经济发展的不断增长为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2003年新疆就业率比2002年增长1.5%[8]。同时,新疆采取了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因而使得工人下岗的可能性减小,再就业的可能性增大[9]。
在民族冲突问题的推测上,维吾尔族对民族冲突的乐观程度显著高于所有民族,而蒙古族的乐观程度显著低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其余民族,苗族的乐观程度显著低于汉族、维吾尔族与其余民族。各个民族对民族冲突问题推测表现出差异的根源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区域性和区域民族性问题的存在,也可能与各个民族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的差异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新疆各民族关系的主流,而且民族关系已经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0]。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也是一个久经磨难的民族。纵观其历史,是不断被压迫和驱赶的历史,是不断迁徙和适应新环境的历史。植根于苗族文化深层中的是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摩擦[11];另一方面,由于苗族多居住于黔东南以及湘西的封闭的大山中,自身的文化保留比较完整,在实施开发与开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自身文化的保留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故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的冲突和摩擦可能相对较多。
(三)各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焦点社会问题的预测会影响其参与行为
本研究发现,个体对未来的推测越乐观,则更容易出现社会积极行为,同时,也不容易出现个人消极行为和社会消极行为。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出现失误,避免给民众造成一些挫折体验,保护民众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宣传报道上既要客观真实又要对民众给以适时的引导,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负面信息,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暂时性以及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向民众宣传政府改进这些问题的相关措施,以提高民众对未来的预期,确保民众积极地参与西部大开发,确保西部地区的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