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概况论文,国内外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外物流理论研究概况
在国外,物流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经济理论界人士差不多都是从“有利于商品销售”的愿望出发来研究物流理论的,并且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是界定和解释物流概念,尚未更多地涉及到其他的理论问题。到了20世纪中期,物流理论研究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20世纪中叶是世界经济开始由危机阶段向复苏阶段转化的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其地位已明显提高。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和关切程度也日趋深入。在这个历史阶段,理论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已明显增多,研究的视角明显扩大,物流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独立运动,并产生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学说。其中包括:“黑大陆”说,“第三利润源泉”说,“后勤工程”说等。
1.“黑大陆”说。是由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F德鲁克提出来的。其原意是指未被认识和尚未了解的事物。它属于未来学研究范围。德鲁克用“黑大陆”来说明或形容流通,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太成熟;其二是在该领域内有很多可供开发的东西。由于当时物流的“模糊性尤其突出”,实践中可探索的东西更多,因此,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德鲁克提出的“黑大陆”说法实际上是对物流运动作出的理论评价。
2.“第三利润源”说。最初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提出来的,后来才逐步在其他国家流传开。与“黑大陆”说法略有不同,“第三利润源”之说是对物流价值(或物流职能)的理论评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重视物流管理和深化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
在商品经济开始走上成熟阶段以后,一些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曾先后采取过两种措施:其一是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原材料消耗;其二是依靠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人力消耗。前一种利润潜力被一些人称之为“第一利润源”,后一种利润潜力则被人称之为“第二利润源”。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上述依靠使用廉价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获取高额利润的传统方式开始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了流通领域,随之提出了节约流通费用和实现物流合理化主张(其间,美国著名销售学家帕尔预言:“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进而又进一步指出:在物流领域内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新源泉。按时间顺序排列,后一种挖掘利润潜力的说法通常被理论界称之为“第三利润源”。
3.“后勤工程说”。最初形成于二战时期。当时,为了保障军需品供应,美国对军火等物质的运输、补给等活动进行了全面管理,并随之把军事装备、军火等物资的供给、运输称之为“后勤”,继而提出了“后勤工程”概念。二战以后,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管理日趋强化,后勤工程理论与管理方法的适用范围随即伸延到了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随后又形成了诸如“后勤管理”、“商业后勤”等许多新概念。美国后勤工程学会在解释企业后勤概念时说:企业后勤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在使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相关信息在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必须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等全部活动”。(注:崔介何:《物流学概论》,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不难看出,形成于二战时期而完善于战后的“后勤工程”说,与前期的“实物分销”或实物流通的说法相比,两者的本质是基本一致的。两者的范围(或外延)却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勤”说是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其外延“不仅包含了企业产后的实物分销的营销领域,而且还包括了企业产前的供应领域。”(注: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二)国内物流理论研究概况
1.改革开放初期的物流学研究。80年代初期起,我国学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即从不同角度开始研究和探讨了物流问题。其间,有的学者曾有意识地引进了物流概念,相继介绍了国外物流理论研究的动态,在此基础上一度形成了物流理论研究热潮。这种研究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是侧重于讨论或论述物流学基本概念。就其成果来说,除翻译出版了一些介绍物流知识的小册子以外,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多为探讨物流运作技术和方法的论文或研究报告。
2.深化改革时期的物流学研究。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两个转变”战略措施的实施,上述学术活动则明显向前迈进了一步。从内容上看,此时的理论研究已由物流概念的界定和物流基本知识的介绍转为开展专题性研究。其间,某些高等院校(如:《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学院》、《辽宁财经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与主管物资、商业工作的部门密切合作,通过申请课题和组织研讨会等形式系统地研究了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和物资配送问题,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除此而外,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考察、研究国外物流经验的基础上,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阐述了物流运行原理和运行模式等,进而出版了不少反映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著作有:《现代物流学》、《流通经济学》、《物流学及其应用》、《配送研究》,等等。
3.近期物流理论研究概况。近几年,我国学术界主要研究、探讨了这样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物流规划技术问题。物流规划技术是物流发展(战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物流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从近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物流规划技术研究大体上包括这样几项活动:引进和开发了部分物流规划的专项技术,如物流网点布局的模拟方法、物流中心的规划方法等;从发展物流产业的愿望出发,研究物流各功能要素的“整合”模型,以“供应链”思想为指导,研究“从物流小系统的局部优化转为物流大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模式;研究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规划中的应用问题。
第二,供应链理论。供应链理论属于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围。近期,在探讨工商关系和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等问题时,供应链理论也曾被某些人引入到了物流学的理论研究范围之中。按照美国人1994年所下的定义,所谓的供应链就是对商品(包括服务)、信息、资金等物质要素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的管理。(注:何明珂:《重新认识物流及其供应链》,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2期。)在我国,也有人把供应链称之为“企业生产、分配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并且说:“它包括物料来源、产品生产、运输管理、仓库管理、甚至需求管理,通过这些功能的集合提供产品和服务给最终消费者。”(注:田源(访谈录):《中国物流供应链:亟待启动》,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1期。)还有人把供应链说成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至达到消费者的终端联系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管理”(注:秦毅:《走向21世纪的我国物资流通业》,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1期。)的管理模式。尽管上述几种说法各执一辞,但有一点认识却是共同的:供应链包含着多种功能要素,供应链是由生产、流通等几个经济环节(或功能要素)集合而形成的。供应链既是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同时也是生产、流通运行模式的调整。
目前,在我国国内,多数人都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供应链理论的。也有一部分人是从流通企业发展和物流运动的组织形式、组织模式等角度出发来探索供应链理论的。就后者而论,当前形成了这样几种理论观点:(1)认为“物流的概念建立起来以后,接着就要考虑供应链的问题。”供应链“实际上是包含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比较大的流通的概念。”持上述观点的人援引英国供应链问题专家的话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据此提出了如下看法:“我们的企业如果在21世纪还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并据此来设计自己的系统,就远远不够了。必须与其他的相关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实力去竞争。”(注:何明珂:《重新认识物流及其供应链》,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2期。)(2)“供应链管理是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功能,也广泛地被视为有利于企业竞争和公司赢利的一种资源。”“有效的供应链设计可以导致库存降低、运输有效以及改善其他各种重要的商业功能。”(注:田源(访谈录):《中国物流供应链:亟待启动》,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1期。)(3)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制造商与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可以说,大部分的产业决策者,都需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在供应或需求系统中作出选择。而无论采用其中的哪种系统,都是将流通包含其中的。所以,对于传统物资流通业来说,能否跻身‘链’中,决定了能否进入主流市场。”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流通企业“不能固守产销分离、独立发展的旧路。”(注:秦毅:《走向21世纪的我国物资流通业》,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1期。)其言外之意,主张现存的物流企业按照供应链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或改组。
第三,物流模式问题。(1)第三方物流。按照一些人的解释,所谓的“第三方物流”系指由独立性、专业化的物流组织(物流企业)提供的符合需求者业务程序要求的、独特的物流服务。也有人说,“第三方物流”也称“合同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化的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基础上”(注:李元旭 田宇:《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服务》,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2期。)的。也有人说,“第三方物流”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新概念,“它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要。”“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相比,其特点在于依据信息和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与之无差别的服务。”(注:田源(访谈录):《中国物流供应链:亟待启动》,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1期。)(2)自营物流。“自营物流”是指生产企业借助于自身的物质条件自行组织的物流活动。有人指出:“在物流自营方式中,企业也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服务都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而且是临时性、纯市场交易的服务,物流公司并不按照企业独特的业务程序提供独特的服务,即物流服务与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注:李元旭 田宇:《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服务》,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2期。)(3)物流联盟。提出上述概念的人说:“物流联盟是指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形成优势互长、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又说:“组建物流伙伴可获得如下收益:降低成本,减少投资;获得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为顾客服务水平;取得竞争优势;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注:李元旭 田宇:《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服务》,载《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2期。)
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在流通实践中,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方式(或物流模式),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其二是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据此,他们总结、设计出了三种决策方案:(1)建立物流联盟方案;(2)自营物流方案;(3)外购物流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