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杰
上海市松江区水务管理所 中国 上海 201600
摘要:新时期,随着我国各项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诸多行业都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寻求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希望通过技术革新、行业创新、优秀人才引进等诸多途径来实现本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和支持。笔者通过本文对水利防汛中信息化技术的概述、在水利防汛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具体的应用范围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分析与阐述,进一步体现了笔者所研究的水利防汛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水利工程;防汛;信息化;技术应用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临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的诸多行业都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这一新型概念,在行业内部建设信息系统,希望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特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力度。在我国的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在实际的防汛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在极大程度上为整个水利工程防汛工作的顺利、安全、高效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而言十分关键。
一、对水利防汛中信息化技术的概述
信息化技术通常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两类。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之中的应用主要是将信息化技术融合到防汛工作之中,同时,水利防汛工作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地增强,在未来将会成为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可以通过局部的雨水状况为参照,进而指导整个区域之内的气象情况,为水利部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无论是在水利防汛的预防工作之中,还是在其抢险工作之中,对水情以及相关信息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水利防汛工作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防守方式,而使得水利防汛工作变得更加积极与主动。
二、在水利防汛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就具体的流域来讲,我国的防洪水平仍然偏低,同时,在近些年我国的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在逐渐地增强,使得降雨量不断地增多,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在逐年地增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水利防汛工作的落实,减少洪水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当前防汛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当前相关部门的水利防汛工程体系建设之中,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水情信息网,这对防汛工作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水利防汛工作之中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水情灾害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人们生命财产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水文信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当前水利防汛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利防汛中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在当前时期,我国的雨水情报系统正在不断地完善,同时,在各个地区基本都已经建设了对雨水情况的观测站,其主要的技术构成是传感器,主要测控的内容包括含沙量、雨量、水位等。这种传感器的特点是可以覆盖的面积较大、数量较多,但是摆放的位置不够集中等。这种传感器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与通讯系统的建设体系之下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迅速而准确地传送到各个监测点。在我国传感器的组网之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是GPRS。传感器可以将收集到汛情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为水利防汛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二)水文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设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水文的信息化在水利防汛技术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水文信息数据库正在不断地扩建与完善之中,对数据的储存量在不断地加大,同时在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其收集的信息也更加完备,这扩宽了相关工作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极大地便利了数据传输的速度,这为水文数据库的建设提供现实的基础与前提。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利部门正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并且这其中已经包括了对雨量与水位等原始数据的建设,这为确定防汛工作的开展方向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四、水利防汛中信息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水利防汛工作中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为了帮助信息技术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对该项技术形式加以创新,进而实现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水利防汛的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水利防汛中信息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个人的思考。其一,必须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水利信息资源是一种相对分散的资源形式,其收集和使用的难度均较大,因而必须重视对水利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信息数据中心,完善水利信息的资料库。其二,建设关于水利工程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信息化网络之间的互联共通和无纸化操作。通过建立相关的水利防汛工作的运营与管理网站的形式,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管理,并将水利信息资源的提供打造成一项具有社会性的服务,进而逐步实现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目标。其三,加强对水利防汛中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标准的完善。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水利防汛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原有的国家信息化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实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和较为科学的建设,但是为了更好的将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当中,现阶段仍然需要不断革新信息化技术形式、增强对水力资源的合理化监控、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等工作,进而为水利防汛工作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这一形式提供更多的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科技的发展程度与社会建设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在极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建设更加科学、高效。因此,随着当前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水利工程中的防汛工作也充分地利用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条件,逐步实现了科学、专业的水利防汛。近年来,尽管在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防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相关单位及其负责人必须针对我国水利防汛工作目前仍旧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进而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创新运用信息化技术,不断促进我国顺利防汛工作的顺利进行,尽可能地避免灾害和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浩,车军.信息化点检系统在水电厂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水电厂自动化.2016(01).
[2]龚瑞萍,张荣斌,赵现祥.信息化建设在海塘水闸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水务.2014(04).
[3]陈光磊, 姚朋.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 (05):199-199.
[4]杜立民.水利防汛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 (3):260.
论文作者:陆秀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水利论文; 技术论文; 工作论文; 我国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水文论文; 信息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