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论文_杨奕超

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论文_杨奕超

汕头市澄海岭亭小学

内容摘要: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积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树立自我体育意识、学会自我评价方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追求。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毛振明教授曾说过,“从终身体育的角度考虑,我们一直期待学生能学好一两项运动技能去积淀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爱好,学生也指望在人生中唯一正规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熟练地掌握一两种参加体育娱乐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借以营建自己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学校体育是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习惯,树立自我体育意识、学会自我评 价方法,最有利的时机,它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抓好学校体育具有现实和发展的意义。

关健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做法

一个人不会体育也可以成为科学家,也可能长寿,但一人会了体育并能善用它,他的生活将会更健康、更有活力、更有乐趣,甚至会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启示与灵感,这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人的一生在体育方面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不间断的学习。学校体育是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习惯,树立自我体育意识、学会自我评价方法,最有利的时机,它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抓好学校体育具有现实和发展的意义。而学校体育工作也只有把终身体育作为目标,从现实做起,才能谈得上将来的发展和提高。下面就我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几点做法进行整合、梳理,与各位教师交流。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中十分重理的心里因素。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活动感兴趣时会促使其自觉的、积极的学习、认识这一事物或从事这一活动。例如:我校六年级一个学生,他对乒乓球活动特别感兴趣,他不仅经常收看、收听有关乒乓球方面的影视信息,自觉学习有关乒乓球知识,还特别叫我帮他订一份《乒乓世界》杂志,只要有机会就不会错过每一场球赛,自己也积极从事乒乓球活动锻炼,表现出对乒乓球活动极鲜明的情感色彩,甚至可以说达到“入迷”的境界。通过努力的锻炼他终于获得校“学生个人乒乓球公开赛”和“班级乒乓球团体赛”冠军,并将代表学校参加街道乒乓球赛。

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首先要找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的心理采取切实有效可行的措施和手段给予解决。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进行体育活动会占用他们学习其它学科的时间,并可能身体疲劳而精神无法集中,影响其综合成绩而不愿上体育课;有的学生则认为现在体育课内容枯燥重复,方法单一无味,而教师教态又过于严肃,整节课他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呆板状态毫无快乐可言,因而对上体育课颇有“受罪”的感觉;有的学生则因为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偏低因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而干脆敬之远之逃避体育课。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少进行活动锻炼的学生,绝大多数体质明显不如经常参加活动锻炼的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唤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一)、从理性上教育学生,让其明白科学参加体育锻炼不单不会影响其它学科的成绩,而且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不是有“7+1 = 8”这一公式吗?它指的是学生一天学习最佳的时间是8小时,而这8小时完全用在学习上其效果不如7小时学习加上1小时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进行某一项工作会使大脑出现疲惫,工作能力、效率下降,而这时候如果能停下来,活动一下,通过“兴奋迁移”消化其工作任务,然后再接受新任务,其效果不是更佳吗?

(二)、学生对课堂感到枯燥无味、对教师教态难于接受的问题则应从教师方面来解决。教学中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不要成天板着面孔,让学生瞧着就产生惧畏心理。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多采取游戏教学,简化某些项目复杂动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体验中完成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针对学生自卑心理,教学中应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符合学生实情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因材施教原则,确定不同目标要求,并多给予肯定和激励;考核评价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评分标准,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起点基础,根据成绩提高幅度、学习态度、素质起点等因素分层量分。让一些“后进生”在教学中感受成功感、喜悦感,逐渐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使他们明白体育需要他们,他们更需要体育。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智力结合的综合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如果学生对体育空有兴趣而没有能力,那么培养终身体育只是一句空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如一个人极喜爱电脑,而对其操作却一窍不通一样。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呢?

跟学习电脑一样,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然后再上机,培养其操作能力,并同时渗透理论指导。在“理性认识——实践操作——理论、实践同步”的认识过程中培养其能力。教学中我坚持按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每一学期都对学生进行室内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学习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卫生保健常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建立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知识体系。室外课,则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年龄,生理心理特征、以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基本的运动技术为重点,大量采用走、跑、跳、投掷、平衡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项目作为教材内容,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练习手段,特别是“游戏”。有目的地着重发展和锻炼学生一、二项运动技术,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此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模仿、分析、判断思维等能力。例如:投掷垒球教学,我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投射纸飞机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思考“怎样才能将纸飞机投得更远”,并进行尝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继而通过正反示范,让学生观察、思考两个不同动作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掌握投掷垒球动作的原理,获得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通过不断的“理论认识——实践证明”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与独立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就体育教育来说也就是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良好的体育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习惯是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生理上已形成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奏。养成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却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内部和外部两个条件。

(一)、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主要是指进行活动的场地器材以及学校的体育氛围。如果没有场地器材让学生进行活动,学校没有浓厚的体育氛围,那么其余一切的努力培养都等于零。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学校方面应从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出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活动的必要场地、器材,保证必要的活动时间,同时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目标。例如:我校在校道等空地上布置上“快乐体育园地”,在黑板报上出板大量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在校围墙上板书挂画有关体育活动的图像及标语,并积极承办各级乒乓球赛和街道学生田径运动选拔赛等赛事,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从早晨5:30分便打开校门对学生和社会体育爱好者开放,提供活动场地、器材直至傍晚6:30分才关门,给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教学中除了上好体锻课外,每学年还举行“学生田径运动会”、“班际乒乓球赛”、“育苗杯足球赛”等等群体竞赛活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竞争、团结、进步的精神品质,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厚实的精神支柱。

(二)、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是指学生参与活动锻炼的动机。学生参与活动锻炼如果没有正确的动机,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好玩当然难以持久并养成习惯。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让学生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让学生调正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并通过实践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好处,把参与锻炼的正确动机巩固下来转化为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方式。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自我体育意识是指从我自身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的从事体育活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体育意识,应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主要成分。如果一个学生对参与任何活动都没有充足的信心,那么,他将与集体格格不入,要培养其良好的体育能力,按自己的兴趣参与活动将是更困难。而对于一个没有自尊心的学生来说,则任何表扬和批评都对他起不了多大作用,要激发其兴趣自觉从事体育活动同样也是困难的。

(一)、培养学生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本性,是生来俱有的,只有在百般摧残之下才可能使其失去自尊心。教学中对学生的缺点,在严肃、认真批评的同时应做到“点到为止”,尽量让其“羞”为休、知“耻”为止,以防止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课堂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加以尊重,不要存在着“我就是一切”、“我的意见学生一定要完全接受”的心理。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生长过程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跟前面解决学生自卑心理大致一样,教学中应善于隐蔽意图,有意识地降低要求,让其也能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消除心里上的消极、自卑心里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我体育意识过分突出时,将可能出现个人英雄主义,或者脱离群众与集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huofoo123,《终身体育的概念及意义》,https://wenku.baidu.com/view/

759852ec0975f46527d3e10b.html,2010年6月14日

论文作者:杨奕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论文_杨奕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