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平市乐港中心小学 333300
看了《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一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名师讲坛》为吴老师录制的教学录像片,让我受益匪浅。她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特别是她视学生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她本人朴实无华却又庄重典雅的气质、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她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
吴老师讲的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她和学生做了几分钟的交流。她先告诉学生自己的姓名、从北京来,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还想问老师点什么呢?”孩子们有的问:“老师,您在哪儿教学?”有的问:“老师,您几岁?”她全都亲切地作了回答。在这融洽亲和的气氛中,学生倾刻之间和老师亲近了许多,对陌生老师的害怕、疑虑全都烟消云散了,为下一步顺利地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讲课中,她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呀。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她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她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平常的赞语,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我真切地感到:这不是装饰门面的造作,这是一种爱护学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她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分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她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环节:她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自所想象的“平均分”。引出分数后,她问学生:用数字表示和用画、折纸表示哪个简便?你同意用数字来表示就把你的画和贴纸擦掉或拿掉,不同意可以保留。有一位小朋友不愿擦他画的“D”(表示1/2),吴老师便用方框圈起来。接着,她启发学生说更多更大的分数。刚才保留自己画的同学说了一个“百分之一”,老师让他上讲台画出这个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了几分钟,跑来告诉老师:太难了,画不出来。“那咱用分数表示该怎么写?”孩子写出了“1/100”。经过实践,这个学生自愿又心悦诚服地擦掉了自己的画图。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那是在点拨孩子实践、比较、认知,比一遍又一遍地讲术语名词,效果好得多。这就体现了吴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老师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老师:“老师,你教得真好。”“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每一位听课者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吴老师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这节课和这位老师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什么是师生平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从这节课里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习、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就把成功、把美好的未来交给了学生。
论文作者:方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孩子们论文; 分母论文; 分数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