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以人为本;建设;美丽城镇
引言
近年来,省旅游集团充分发挥大旅游、大健康的平台作用,以“美好生活创造者”为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花园”建设中深谋实干、主动作为,努力探索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与浙旅集团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路子。
1充分认识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城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纳入“八八战略”,亲自部署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培育中心镇和小城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大工程,开启了我省城镇工作的新篇章。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牵动性举措,事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大局。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实践的、生动的,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件件实事中。我省有5737万常住人口,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小城镇。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建成区直接受益人群将超过1430万人,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辖区覆盖人群3770万人,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在全省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整体发展比较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较为突出,新旧动能转换压力较大,建设管理水平较低,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出发点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齐各项事业短板,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精品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拓展经济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就要求把小城镇置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格局中来谋划,统筹推进空间重构、功能重塑、形态重组。小城镇发展得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就越能避免“城市病”的困扰,越有利于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高铁时代、数字化时代,逆城市化深入发展,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小城镇将迎来新一轮创新创业创造的大好时机。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做好“六稳”工作提供新支撑;也有利于培育经济新增长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具有独特的价值、独具的优势、独有的功能。城镇建设好了,承接中心城市和县城功能的作用就强了,愿意在城镇工作生活的群众就会多起来,而愿意留在乡村的群众也能方便地获得城市服务,这样,人才、资本、技术下乡的空间就打开了,城乡融合的通道就更加畅通了。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根本任务就是抓住增强城镇功能这个牛鼻子,做好服务城市、带动乡村两篇文章,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走出一条以美丽城镇为突破口、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2破解“留人难”,以平衡公共服务巩固产城融合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是乡村振兴的难题之一,农村留不住人才、劳动力资源短缺。乡村留不住人的原因除了产业与经济因素,还有公共基础设施的空心化。通过近几年美丽乡村的洗礼,村庄交通、上下水、电线、网络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正在全面缩小,但医疗社保体系与教育服务依旧存在长期不平衡局面。因此,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应合理规划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平衡公共服务来巩固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区域内农村农民的全覆盖,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近两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化,以贤德集镇为中心的状元里景区逐步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靠近,引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吸引人才回乡创业。
3坚持产业为基,促进人口集聚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基和持久动力
“乐业”才能“安居”。城镇要想留得住人、集聚起人气,必须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一是立足传统产业做存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让区域人口充分就业,激发创业热情。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城镇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附力,确保城镇人口能够就地就业、就近就业。二是立足特色产业做当量。加快特色产业的集聚步伐,实现提档升级、提质转型,改善人口结构。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科学发展三次产业。要合理做好产业规划布局,杜绝天女散花,实施好飞地政策,积聚要素、聚焦精力办好特色园区,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要坚持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集聚集约的城镇板块经济产业核心。三是立足新兴产业做增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让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汇聚于此,增强城镇的吸引力,拓展城镇的生命力。要适应城镇发展需求,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态提升。从长远看,新兴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各自特色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一批品牌旅游项目,融入区域大旅游格局,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辐射功能。
4聚力改革、完善市场。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作用,向改革要动力,依靠改革解难题。要实施鼓励性的落户政策,吸引有意愿、稳定就业能力强的居民在小城镇落户,全面落实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和用地政策。稳步把有条件的规模特大村培育成为小城镇。要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全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在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下功夫,在盘活闲置资源、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上下功夫,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形成以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为主的用地保障机制。要在稳控债务前提下积极加大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创新金融服务,用好专项债。
4坚持特色为魂,彰显个性魅力
新型城镇化,绝不能再走“千城一面”的老路,要因地制宜,保护特色,传承文化,形成品牌。一是要做好传承的文章。注重当地建筑传统的传承和张扬,创造城镇文化的多样性,塑造风格独特的城镇景象,建立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倡导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城市之美,追求建筑与城市设计的人文意境,避免脱离历史、盲目抄袭的“洋、奇、怪”建筑。二是要做好吸纳的文章。要坚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现代元素,充分尊重乡村文化特色,尊重村庄布局,尊重发展阶段特性,吸纳融合,激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栖居诗意。三是要做好保护的文章。要加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防止“拆旧建新”、“拆真造假”。要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实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美丽城镇建设是从规划思路、融合机制、公共服务三个方面体现产城融合的过程与机制,有助于解决乡村产业振兴中用地指标与人才紧缺的难题,促进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振兴乡村产业,进而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建设花园式美丽乡村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刚,张晓姗.中国高速增长的“半城市化”调节模式:布瓦耶和阿瑞吉的比较与补充[D].曲阜师范大学,2017.
[2]郭小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7.
论文作者:耿强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城镇论文; 乡村论文; 新时代论文; 小城镇论文; 美丽论文; 城市论文; 产业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