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成因:中国网络新闻发展回顾_网络新闻论文

奔腾的成因:中国网络新闻发展回顾_网络新闻论文

奔腾的事业:中国网络新闻发展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网络新闻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5月17日,中国邮电部正式宣布向公众开放因特网服务。同年10月,中国贸易报在中国新闻界率先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搬上了国际互联网。这让人们看到一个事实,中国新闻界对来自因特网的机遇似乎有些迫不及待。

六年间,中国网络新闻业从无到有,从简单的相互模仿到各种各样的独立创新,不断突破现状,不断优化自身。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有了极大的进展,无论是上网媒体的数量还是种类,无论是信息传播的方式还是商业运作的方法,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已经在互联网上全面开发着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各种功能,中国“第四媒体”的群体组合阵列已经成形。

责任与压力使中国媒体搭上网络快车

9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此时的中国不仅表现出了解世界的强烈欲望,而且感受到让世界了解自己的迫切需要。作为直接担负着新闻传播责任的中国新闻界最为深切地感到了这番前所未有的对于其职业责任的冲击波。将今日中国的变动状况迅速、全面、深刻而且不间断地展示给世界的使命,已经置于中国新闻界面前。这一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形成的压力,推动中国新闻媒体走向因特网。

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最先走向因特网的是担负着对外从事新闻传播任务的报刊。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走上国际互联网。当时的中国贸易报社长兼总编辑孙维佳这样描述了他们上网的动机:“我们目的有三个:一是想把中国贸易报这个周二出版的报纸在不增加大量投资的条件下变成一个每天发布新闻的媒体,将中国经济贸易的最新动态展示给世界。二是要使这家专业贸易报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传播影响。三是在传播手段上与国际现代传媒接轨。而这三个目的的核心是要把中国的经贸信息以最快的方式传达给世界。”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它的起点较高,一开播就通过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图文电视、全国电子信箱信息服务系统(Chinamail)三大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它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除把中国推向世界的任务需要之外,因特网本身的优势是中国新闻界触网的第二个因素。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传输上的高速度、传播范围的全球化、传者与受众间的交互性、信息形式的多媒体化,信息制作过程中的低成本以及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种种优势,引起了中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印刷媒体的高度关注。

华声报电子版的创办过程成为中国新闻媒体力求挣脱传统传播媒体缺陷束缚的典型例证。

1984年创刊的《华声报》是一个每周发行两次的报纸。进入90年代后,每周两次在国内出版的原《华声报》已无法适应海内外读者日趋扩大的对中国新闻信息的需要,遂于1994年底停办,改为出版一份侧重对中国新闻进行深度报道的月刊——《华声月报》。作为一个新闻刊物,特别是对海外进行新闻传播的媒体,它的编辑、出版和发行都存在着重大缺陷,受到重重的束缚与制约。

首先,是出版周期太长,新闻容易成为旧闻。再就是发行力量难以达及世界的各个地区,繁琐的订阅程序严重制约着该刊的发行量。第三,制作成本极高。《华声月报》这样一个108页全彩色印刷的大型刊物,需要国家每年投资数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印刷传播媒介普遍存在的种种缺陷,使该报下决心利用国际互联网,开辟新的更为有效的新闻传播途径。事实上,《华声报》电子版在网上运行一年之后,访问人数就突破100万,一跃成为因特网上知名的中国新闻网站。

发展之路:在尝试中崛起

1995年,中国新闻媒体是从此进入借助因特网进行新闻传播的“第四媒体”时代。根据中国网络新闻媒体1995年至1999年四年间发展历程中的呈现的一系列本质上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发展阶段(1995年10月-1997年5月)。这是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新闻机构尝试使用网络阶段,也是中国新闻机构对第四媒体传播功能的尝试开发阶段。此时,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事业整体上看发展的速度还比较迟缓,运作的水准也较低。

此阶段的基本特征:

1.上网媒体数量少。到1997年5月为止,以各种形式上网的新闻传播媒体约为36家。由于对网络新闻传播意义认识上的局限、对网络技术的陌生等各方面的限制,此时期上网的中国新闻媒体大多没有自己独立域名,也没有自己建设的网站,多为借助网络公司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委托网络服务商进行制作;

2.上网信息单一,无多媒体信息。此时上网的几十家新闻媒体,一般只发布文字信息,大多连图片也没有在网页上安放。除极少数报刊能够保证定时更新外,绝大多数上网报刊不能保证定时更新,有些报刊包括中央级报纸甚至长达数月不对新闻进行更新;

3.功能有限。由于对网络传播功能认识的局限,对网络专业技术的陌生,上网的新闻媒体还没有设计与读者进行交流与勾通的网上渠道。除了《人民日报》这样极个别的网站外,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媒体一般还没有在网络上安放供读者查询的新闻数据库;

4.对新闻媒体在因特网上的运作没有直接管理。在1997年5月前,中国新闻媒体的上网运行仍然处于完全的自由选择状态。媒体上网不需要任何行政机构审批,也没有任何部门对网络新闻传播活动进行任何规范。

中国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对因特网信息传播还处于初期的了解阶段,对于因特网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因特网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全新的发展机遇还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一般技术还极其陌生。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还没有形成气候,第四媒体的群落布局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媒体的多样性上还远远没有形成。

第二阶段: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5月以后)。自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到1999年的两年时间内,中国新闻媒体的上网数量急剧增长,中国第四媒体的群体组合阵列已经形成。

中国网络传播媒体的加速发展阶段以1997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达《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宣传的注意事项》为起始标志。由于这一文件明确提出国家对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传播实行积极支持、促进发展、宏观指导、归口管理的总方针,因此引起中国新闻界对因特网新闻传播业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此阶段的中国新闻媒体开展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

1.上网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1998年底,我国有127家报纸上网。到1999年底,中国上网报纸已经接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超过100家。同时,这些网上报纸广泛采用独立域名,建设并运行独立网站;

2.开始使用多媒体信息,服务功能日益完善。1997年除夕,《华声报》电子版在主页上首次运用网络动态影像和声音传播技术,发表了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向全球华人的新年贺词。此后,中国的网上媒体开始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播信息。同时,日渐熟悉网络技术的网上媒体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服务功能的完善,如定时更新、频率加快;开发使用网络交互功能,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开发网络动态数据查询功能等。

3.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讨活动的展开。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这次会议上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1999年7月1日~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两年间,中国新闻界已经从听美国人讲授网络新闻传播的经验发展到交流自身网络新闻传播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资料:最先走上因特网的中国新闻媒体

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中国杂志是《神州学人》,时间:1995年1月12日;

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中国通讯社是中国新闻社,时间:1995年4月;

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中文报纸是中国贸易报,时间:1995年10月20日;

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中国广播电台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时间:1996年12月;

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中国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时间:1996年12月10日;

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综合平台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建立的“中国互联网络新闻中心”,时间1997年1月1日开通。

标签:;  ;  ;  ;  

奔腾的成因:中国网络新闻发展回顾_网络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