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几点讨论(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028—05
研究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为什么呢?一是我国思想界对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童年时代——毛泽东的经济工作争议颇大;二是资料缺乏,不少问题的脉络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不论怎样,毛泽东的经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解决了那个年代中国两个最大的经济难题,一是“中国的红色国家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样一个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问题,二是在“一张白纸”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以邓小平说:“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1] 只要人们认真翻阅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集,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是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童年时代撰写经济文章最早也是最多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毛泽东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思想和办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基础,教育和培养了整整一代人。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产生于他所领导的从生存到发展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毛泽东首先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他是从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全局着眼,通盘考虑经济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问题的相互关系,加以协调,服从于一个时期的总任务。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是新中国的童年时代。那么产生于新中国童年时代的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回答了那时的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一
在中国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事物,“社会主义谁也没有干过,没有先学会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而后搞社会主义的。”[2](276) 那么毛泽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呢?新中国“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3](63) 而且“建国以后,我们处于被孤立、被封锁、被制裁的地位有几十年之久。”[3](329) 但是历史的任务偏偏就落在了毛泽东那一代人身上,要他们“几乎是在没有什么遗产的情况下搞起来”,[2](318) “在被封锁、制裁、孤立中成长起来”,[3](357) “在国际制裁之下发展起来”,[3](359) 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为后人打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对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代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是一切人都能理解的,不是一切人都能深刻认识的”。[4](126) 列宁公开承认,他领导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够多的蠢事”,“我们初次从事新的事业,聪明才智从哪里来呢?我们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我们曾经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时间的”。[4](125)“我们必须为我们的落后、我们的贫弱、我们正在学习和应当学习的东西付出代价。谁要学习,谁就得交学费。”[5]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学习建设社会主义也是这样经历过来的。
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毛泽东就告诫全党:“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6](1480) 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6](1480)
毛泽东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诚恳地向这样两位老师学习:“第一个先生是苏联,我们首先要学习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2](72) 为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呢?“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7](42)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动提出向苏联学习,认为这一次向苏联人学习,要比我们中华民族在唐朝和近代两次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规模还要大,影响还要深。[8] 可以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开放,首先进来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五十年代,不是我国不学习欧美国家,而是他们不准我们向他们学习,不承认新中国,拒绝和我国来往。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一直开着门,1964年与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直到七十年代毛泽东敲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为后来的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作了历史的准备。
新中国一成立,毛泽东就访问了苏联。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苏联答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我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当年就用这笔贷款向我国提供了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就是后来被称为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主要是能源、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
在如何向苏联学习的问题上,毛泽东有着特别冷静而清醒的认识。苏联的经济援助是一回事,我们怎么学习苏联是另一回事。为了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他经常用这样的思想教导全党: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7](41)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现在,学英文的也不研究英文了,学术论文也不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同人家交换了。这也是一种迷信。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7](43)
——苏联“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它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学。当然,是要学习先进经验,不是学习落后经验。”[7](91)
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苏联的经验是苏联的经验,他们碰了钉子是他们碰了钉子,我们自己还要碰。好比人害病一样,有些病他害过就有了免疫力,我还没有害过就没有免疫力。”[2](276)
毛泽东看出,由于在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不得不照抄他人,“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2](305) 因此要尽快使我国从“临摹”阶段摆脱出来。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过分的集中是不利的,不利于调动一切力量来达到建设强大国家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鉴于苏联的教训,请同志们想一想我们党的历史,以便适当地来解决这个分权、集权的问题。”[7](52) 可以说,毛泽东是我国自觉提出改革计划经济的第一人。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他又说,“苏联的建设经验是比较完全的。所谓完全,就是包括犯错误。”[9] 他要求全党,“我们要学习苏联,但首先要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经验,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为主。”[7](389) 陆续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办法: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2](117—121)
——“农村公社六十条,工业企业七十条,高等教育六十条,科学研究工作十四条,这些条例草案已经在实行或者试行,以后还要修改,有些还可能大改……应当好好地总结经验,制定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使它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2](304)
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向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介绍了学习苏联的情况:“我们的大企业是苏联帮助设计、安装的,这样做由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九年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们得到一些进步,现在要自力更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是总照抄。我们不懂嘛,只好抄苏联的。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们就不照抄了……在一个时期抄外国的,这是必要的,抄一个时期之后就不要再抄了。”[2](158)
二
新中国童年时代的特点可以用“创业”这两个字概括。创业就是从无到有,首先是个数量问题,还不是锦上添花。列宁认为,创业年代要做的事情就是“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建立一种“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4](281) 的社会制度。 创业与我国现在建设小康社会,分属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很明显,从资本主义社会培养出来的一代工作者所能完成的任务,至多是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他们至多也只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那就只有在新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不存在的情况下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去担负。”[4](281) 列宁的这个思想,给了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切入点。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我们不会把一切都做好,否则我们的后代就没有工作可做了”。[7](69)
新中国创业年代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一个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成立后是放任自流,还是主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绝不是个小问题,关系到中国今后是个什么样国家,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资本主义,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办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计划经济。这个办法是那时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全世界共产党人共同学习和使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法。
人们对什么是计划经济有着不同的认识。毛泽东的看法是,计划经济就是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指导经济建设活动,这样一种自觉的经济建设活动“是作为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而产生的”。[10](36)
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的新事物。马克思主义发现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计划经济规律,是人类认识的伟大进步。但是提出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作为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经济规律是一回事,人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地按计划经济规律办事是另一回事。计划经济规律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一回事,在实际的经济建设中能否以计划经济规律为指导来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是另一回事。规律不是方案,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和政策,规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思路。主动地运用这个规律是一回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在实际工作中,人们能计划什么和计划到什么程度是另一回事。早在1959年,毛泽东就告诫全党:“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10](396) 他向全党指出:“还不能说我们过去是完全正确地计划生产的,不能说我们过去的计划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不能说我们的计划工作过去已经认真研究了、充分掌握了、熟练运用了客观规律。”[10](33)
计划经济,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实践行动,都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把恩格斯从《反杜林论》里“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重新写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者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1] 计划经济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厢情愿设想的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是根据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所发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道路。因此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
马克思、恩格斯那时提出的计划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简明,没有更详细的、更具体的内容和步骤,还够不上一个理论体系,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步骤和具体方法是要靠实践来充实和解决的。这就为后人构建计划经济的理论体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国今天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在其实现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必经阶段。现在不是不要计划,而是计划的内容和方法、手段与七十年代以前大为不同了。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制订出来的。随着这套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的全方位援助而来的,还有一套为落实援助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计划经济。无疑,要完成苏联的一整套援助,苏联可拿来的办法和我国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所能学习到的经济建设的办法,除了计划经济尚无第二种。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计划经济如日中天的时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成功的办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其矛盾还远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因而没有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引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关注与讨论,我国也没有人提出一套与计划经济不同的经济建设的办法。那时国际国内所具有的经济建设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思想水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理由怀疑和轻视上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初苏联人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拒绝承认新中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向兄弟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上世纪五十年代邓小平说:“我们也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经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学习。但首先是学习苏联,因为现在只有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帮助我们,美国对我们搞禁运嘛!”[12](264)
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是非常认真的,也是非常成功的。中国人民在“一张白纸”上迅速地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两弹一星的高度!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的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解决那时经济问题的工具,高速高效地动员和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第二个等几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结构和物质基础。1982年,邓小平同国家计委负责人谈话:“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3](16) 这里指的就是计划经济。
实践证明,那时我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先进经验使中国前进了,发展了,而不是倒退了,——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是这一学习而获得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表明我国创业年代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和基本任务解决了,标志着创业年代这样一个经济建设阶段基本结束和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即将开始。计划经济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就是这样确立起来的。
1958至1959年,经济建设出现了“一大堆混乱思想”,毛泽东向全党倡议,“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认真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著作,“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7](432) 毛泽东要求全党把经济建设当作一门科学来认真研究,[8](72) 自己带头学习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从实践上和理论上认真思考和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2](130)
——“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2](133)
——“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有这样的计划,也可以有那样的计划;可以有这些人的计划,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计划。不能说这些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2](118)
——“计划是意识形态。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这就说明,像计划这类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多么大的作用。”[2](119)
人类实践表明,任何客观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回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它把握它是另一回事。毛泽东诚恳地说,“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问题,我不甚了解,要研究。究竟如何使主观符合客观法则?斯大林曾提出俄国的革命热情与美国的求实精神相统一。我们是说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普遍与具体是对立的统一。客观规律在每一个国家因历史条件不同就有不同的反映……搞经济建设我们还是小孩,无经验。同地球作战,战略战术我们还不熟,要正面承认这些缺点和错误。关于反映客观规律,按比例发展,这个问题我是没有解决的。现在我们似乎开始在这里接触这个问题了。请大家接触这个问题,研究研究。”[13] 显然,如果在探索规律的实践中产生挫折,就否认规律的存在,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毛泽东对待客观规律的态度一是老老实实,二是坚持不懈。他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实践,思考和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深刻的问题,其中提出的“计划是意识形态”的论断,从哲学的高度洞穿了计划经济的思想本质,把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提高了一个层次。显然,计划经济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这个论断深邃的内涵,有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开拓。
收稿日期:200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