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级划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级论文,未成年人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贴近未成年人,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才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未成年人处在持续成长时期,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化任务。同时,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的成长发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即使不考虑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同一成长阶段的群体差异和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分级、分层。为避免问题的泛化,我们在此重点探讨青春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级和分层问题。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群体性差异
青春期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差异。一般说来,十一二岁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低于高中生,其道德推理和价值判断能力也低于高中生。在同样的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事情上,小学生一般会采取简单化的、非善即恶的判断;而高中生如果允许其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话,则情况要复杂得多。思想认识水平更是如此。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能够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信仰、能够对政治事件作出明确的判断是难以想象的,而高中学生则能够做到。这种阶段性差异,当然并不只是年龄因素,社会环境、信息渠道、家庭教育都在起作用。无论是何种因素在起作用,这种阶段性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社会越开放、未成年人获得的自主权越多,就越明显。在这方面,西方学者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作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这种划分并不见得适用于区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情况,比如后习俗水平上的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的阶段,但这种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青春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中小学都对男孩、女孩的“听话”与否有经验性的感受,而认知心理学也早已证明了这种差异。皮亚杰发现男孩和女孩对于游戏规则持不同态度,男孩更尊重和服从规则的权威性,而女孩更容易打破规则。我国的相关研究也直接证明了这种性别差异的存在。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对10个省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阶段的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男女两性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一定差异,如女生的诚实品质好于男生[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需要更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也就更早地具有了家庭意识。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长期身处贫困的青少年自我形象偏低。但在中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如“自古雄才多磨难”,加之父母一般回避接受社会救济,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自尊程度则略高于普通家庭青少年[2]。自尊程度和自我形象的高低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无论是高还是低,都表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着差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城乡差异。我国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同样也体现在未成年人的发展上。城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简单说来,农村未成年人的生活相对闭塞、单调,也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事务,思想道德方面传统性、依附性的东西更多一些。城市未成年人接触的事物、交际面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都优于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更具开放性、现代性和独立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群体性差异还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比如地域性差异、民族性差异等。这些差异,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也需要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给予充分关注。其实,思想道德规范制订者、有些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策略。但是,忽视这种差异、不作层级区分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的,大到某些政策,小到一个班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有这种情况。这就导致“青少年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3],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泛化和形式化。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划分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可以也应当作层次划分。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都具有层次性。从日常生活观念到社会政治观念,有层次的区分。社会政治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又可以区分成不同的层次。如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公私观念,就可以区分成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是大公无私,等而下之的是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私后公,最低层次的就是损公肥私。正是因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才有思想认识的飞跃,才有思想境界的高低之分。
道德是分层次的,这在有关我国道德生活的现实描述和道德建设的探讨中,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都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共识。无论是对道德作底线伦理、社会文化理想的两层区分,还是将其分为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或者是将其分为公共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4],都是以承认道德分层的客观性为基础,而区别只在于如何划分道德的层次。
思想道德修养也是逐层展开的。传统儒家将思想道德修养分成“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几个层次。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从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开始,不断提高觉悟程度的过程。事实上,道德修养的高尚境界,必然起步于基本的道德实践,而不是相反。当然,在道德修养的问题上,也不能完全按照机械的程序主义的观点来看,毕竟道德修养不是打升级游戏。但是,道德修养中虽然存在着层次超越和层次复归的现象,却不能由此而不顾修养层次。
如果说思想道德都有层次之分,而我们对共产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都要求从最基础的做起,那么就没有理由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不作层次划分。那种认为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设定和任务规定都没有作层次划分,因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没有必要做层次划分的观点,事实上是不能成立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社会和所有未成年人的原则性要求,没有必要细分层次;而四项“主要任务”其实是有层次之分的,落实过程中更需要区分层次。用统一的思想道德目标引导不同群体的未成年人,在国家政策层面是合理的,也是平等对待所有未成年人的体现。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这样的方式却是不合理、不合适的,未成年人群体的客观性差异被忽视,未成年人参与的主动性也就不能被调动起来。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划分,或者说分层教育如何展开,并不存在具有普适性的抽象模型。我们并不能说在小学阶段就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共产主义教育而只能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如果作出这样的结论,那也是机械的程序主义在作祟。但是,我们认为可能以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素质为主导更合适。可以要求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但这可能最多只能让他们知道些“深不可测”的思想和理论,而根本无法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日常行为实践中。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层次划分上,我们所要强调的无非是能够和需要做层次划分、做合适的层次划分。合适与否的关键,不完全建立在理论和逻辑的明晰性上,而是主要建立在对作为教育对象的未成年人群体的具体把握上。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分层的基础,是对未成年人生活、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所存在问题的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这要比关心爱护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而要解决“高、大、空”的问题,还必须这样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前提是了解实际、了解生活、了解未成年人,这也是硬道理。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级展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层次性差异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层次划分,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要求必须进行级次划分。层次划分是逻辑性的,级次划分是时间性的。从群体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层次划分是为分级展开提供理论支持,分级展开是层次划分的具体落实。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处在快速变动的发展时期,并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而要求分级展开。这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问题。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存在着发展问题,但与未成年人相比,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只需考虑层次性问题,未成年人则不然。因此,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般由成年人来做,却不能将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模式移植到未成年人之中。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级展开,不是改变总体的目标,而是根据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适宜的具体目标和教育内容,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过度超越。但是,在规范性的要求上和实践中,落后和过度超越的情况都是存在的。有人将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和我国的《小学生守则》挂在一起,引起网民们激烈的讨论。一位网友说:“我们一直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娃娃做起这样的话,是没错的。错的是我们不该对一个理解力有限的孩子(小学生而已)规定出这样宏观、有时甚至缺乏实际意义的行为守则,还是切实一点为好,像美国的小学生守则,你看起来也许会很琐碎,但每一条都规定得很实在,不像我们这样,经常把话说得天大,效果却微乎其微。”①虽然我们认为两个《小学生守则》各有特色,但美国的规定可能更符合这个阶段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和理解能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级展开问题,其实在相关的政策规定中已有所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第九条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相关的政策要求而不能得到落实,原因可不追究,但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分级开展的重要性却不能不强调。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借用一位中学教育者的话说:“在目标的设置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特征,为各个年段的学生制定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跳一跳能摘到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他们通过努力去达成目标。”[5]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级展开,依赖于对思想道德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这不是套用西方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需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进行科学测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在我国的有些地方已经展开。例如,北京市从2003年开始,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进行测评,并于2006年首次发布测评报告。测评按学段来进行,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分别制订了具体的测评维度[6]。这样的测评,就能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这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测评,毕竟还没有普遍开展,分级问题的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实际的分级教育也只能处在前科学的水平。
四、结语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层、分级,对原则性目标和内容作具体分解和落实,能够使这项工作避免流于空泛化和形式化。分层分级的基础,是对原则性规范要求的深入、具体的理解和分析,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实际的把握和尊重。分层分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为政策制定者、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所认识,在政策上和实际工作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实践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的分层分级都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脱离实际和“高、大、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分层分级地循序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充分尊重和认真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思想教育方面不分层级的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以意识形态的规范要求为重,而较少考虑未成年人的认识、理解、接受能力和发展需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以意识形态的规范要求为重无可厚非,但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未成年人的实际,这种教育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
我们讨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层分级问题,一方面是希望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更希望由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转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了。这种转变,是从以意识形态的规范要求为主导进行灌输和规训,转变到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真正把未成年人看作未成年人。
注释:
① http://hi.baidu.com/lovewjq/blog/item/f82dc513c6bd9123dc5401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