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庶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三中学 266500
摘 要:所谓的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关键词:思有方向 学有目标 用有创造
导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架设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如果教师上课伊始就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趣的或带有挑战的问题,那么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几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生活情境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身边的、感兴趣的事例,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实例导入法
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过程。
三、悬念问题导入法
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通过导入,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学生思维就能较快地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四、直观活动导入法
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直观活动导入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直觉思维。这种方法充分体现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转向“引导活动”的新课程理念。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取出三根,经过拼一拼,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就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导入。
五、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堂有关系的趣味事例,如名人佚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需释疑的迫切要求下学习。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下,一时无法定下来,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共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说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也是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学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更为故事情节所激动,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直接导入法
既开门见山,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点明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常用方法。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及教师个性来灵活地运用最佳的导入方法。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要有趣味,有艺术魅力;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设法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迅速投入,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他们“愿学”“乐学”,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步入振奋的求知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特点,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灵活地使用导入方法。对于一个班级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习效率。
论文作者:高庶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角形论文; 情境论文; 候选人论文; 思维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