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新探_培养理论论文

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新探_培养理论论文

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编辑出版论文,新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出版业面临的产业化、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版行业在人才选择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业人才市场上随之出现了有趣的错位现象,其一,出版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旺盛;其二,出版发行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仍是供大于求。这样的现实使许多出版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出版专业仍在不断扩招;其三,许多出版单位更倾向于选择与出版选题配套的相关学科学生,出版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尴尬局面。

笔者结合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一些现状,以及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一些特点,对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目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及复合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分析,以备业界考查。

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缺失

近期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人才网络招聘会显示,应聘者求职难,企业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目前出版业“不差人”,编、印、发三大环节人员普遍过剩,但是出版界又缺乏有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出版人才。以编辑岗位为例,现在的编辑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工作者,更应该是市场营销高手。出版社在人才的选择上青睐既能做好文字编辑等基础工作,又拥有广泛的作者资源,同时熟悉市场,能策划出符合读者口味选题的编辑。整个出版行业并非不缺人,而是需要“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出版人才主要是指这样的高素质出版人才:他们不仅需要熟悉出版学、发行学、市场营销学、图书学、传播学等专业的知识,而且要了解美学、心理学和统计学,还要具备对出版发行各环节技术力量的整合能力,以及对营销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实施能力。

针对出版人才要求和当前就业形势,出版人才培养问题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思考。高校的编辑出版专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意见各不相同。这些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通才教育,认为综合性人才是出版界所最需的;另一种观点则是英才教育,强调特色化、专业化,认为人不能成为全才,出版业更看重于某个特定专长的人才。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而言,既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以适应不同学科的编辑出版工作,又要学有所长,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才是出版社最需要的。

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学、出版管理、图书发行等出版类专业合并为统一的“编辑出版学”,置于“新闻传播学类”下,并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人才。”[1]这是所能找到的关于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培养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但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大概括,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下文结合我国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一些院校的具体情况,同时结合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的一些特点对我国编辑出版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具备基本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

首先,基本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是基础。这点从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就能反映出来。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出版发行学基础、编辑理论、编辑实务、书业营销学、书业经济学、书业法律基础、中国出版史、书业企业管理学、书业财务管理、出版发行现代技术、书业编校软件应用和网络与电子出版概论。

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出版学、编辑学、中国编辑出版史、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法规、版权与版权贸易、现代汉语、基础写作。

两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注意到了编辑出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编辑、出版、发行等出版流程都有所体现,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这个理论功底是从事任何媒体的编辑出版工作都必需的。

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与武汉大学黄先蓉教授都提倡学生首先要学好编辑出版专业的理论知识。肖东发教授大力提倡加强编辑出版学的理论和体系建设,认为我们的编辑出版学教育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术概念系统,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与实际存在差距,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吸收其他学科的成熟经验,建立较完备的学科体系。[2]

英国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在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上虽然也注重一些理论课程,但是更多的是侧重实务。他们开设了诸如图书编辑学,图书装帧设计,出版国际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了包括印刷与成本核算、市场营销在内的相关课程作为核心理论课程,这样的设置更贴近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学到的知识更适用于从事当前的出版行业,值得国内院校学习。

2.具备基本的编辑出版应用知识

编辑出版应用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实践”。国内大学本科一般学制四年,前三年或三年半为理论课程教学,如武汉大学本科专业实习时间为三个月,河南大学为半年,四川大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太过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实践。

目前各高校已经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尽可能做到安排学生实践每个编辑出版的环节,同时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随时了解并掌握编辑出版工作所用到的最现代的工具,比如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就与北大出版社,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出版单位为学生实习提供基地和指导,社长、总编和教师一起讲课,这样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通过实践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出版工具和出版流程,时刻与“大出版”、“大传播”的行业发展趋势相符合。

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从业人员在讲,学生们还是处在听和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具体的策划、编辑、发行等某一项工作的流程还是无法真正去操作。比如请总编、社长来讲课,学生们也只能“听”到实践经验,而无法达到实际上的提高。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国外院校的出版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出版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业内打工和正式工作的机会。据2009年6月该校出版系网站显示,本月各个机构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的工作、实习机会包括:世界银行,实习生2人;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质量检查等部门,实习生3人;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编辑助理,实习生15人。此外爱思维尔B2B杂志,公共目录基金的出版物质量管理部,伯格时尚图书馆的附录编辑等机构部门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单位的数量和种类都较多,而且这些实习是像正式员工一样去工作、实践,并非单纯的去熟悉印刷、出版等具体工具。这一点,值得国内院校借鉴和学习。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的实习短则一至两周,长至两年;从实习内容上,涉及编辑、市场营销和出版质检、发行等内容;实习地点以牛津和伦敦为主,英国境内为主,个别涉及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甚至联合国;实习的单位包括出版社、出版机构、图书馆、基金会、行业协会等。通过这样的实习锻炼,学生可以很快熟悉实际工作流程,毕业后很快适应真实工作岗位职责;还可以更好了解其他公司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

3.具备现代出版技术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计算机、通讯技术早已进入到编辑出版行业,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的出版已经发展到纸介质出版、音像出版和电子出版并驾齐驱的局面,出版业日渐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各样的排版绘图软件、激光照排为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出版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他们的出版物质量。出版社急需的是拥有现代出版技术、会使用高科技出版工具的现代化人才。高校在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时应一开始就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出版工具的学习,尽可能地让他们掌握各种排版、作图的软件,熟练使用最现代的排版、印刷工具,学会用电脑去排版,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制作电子杂志和网络出版物。

目前,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开始体现出对培养具备现代出版技术的人才的重视。比如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开设出版发行现代技术、书业编校软件应用和网络与电子出版概论等课程;河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开设现代出版技术课程。英国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也开设了一些比如电子出版、数字化传媒出版的课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在这一点上所做的开拓都仅限于初级阶段,掌握各种排版软件和高科技出版工具不是一两节课程可以改变的,不仅要连续每学期开展相关课程,还要不断地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让学生实际去操作这些软件和工具。

4.具备相关的文化知识

(1)具备某学科专业知识

现阶段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习侧重于编辑、出版、发行的理论框架,而忽视对专业背景的关注,导致了出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被具有专业背景的中文、历史、经济等专业的学生打败。高校侧重的编辑、出版、发行等知识框架是任何一个从事编辑出版的人工作后很快能掌握的东西,而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掌握的。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高校加大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各方面文化素质的培养,比如文字功底、外语能力、某一学科知识等等,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成为一个杂家。

学界很多专家都鼓励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兼修其他专业课程,扩大知识面。许多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出版专业学生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比如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强调出版专业不仅仅是单纯的编辑出版的专业。其编辑出版专业70%以上的学生都拥有第二学位,比如经济学、法学等等,这样的培养模式就避免了出版专业学生在从事编辑出版行业时,因缺乏其他学科的专业背景而面临的尴尬局面。

北大还计划推出“3+2”的学生培养计划,也就是前三年学习北大各个学科的本科,后两年在此基础上学习新闻学或者编辑学的硕士课程,这样培养出的就是非常典型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必将受到出版单位的青睐。这种培养方式的探索和规划可以给国内其他院校提供很好的指导方向。

(2)具备其他相关文化知识

除了上述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拓宽知识面,具备相关的文化知识。北京大学的肖东发教授就鼓励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兼修其他专业课程,扩大知识面。黄先蓉教授也提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以及WTO规则框架下,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注重培养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3]

这些文化知识涉及的面很宽,比如外来语言、外来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外语和外国概况、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对外交流的编辑出版工作要求。

另外,出版物的种类和出版物的功能都在逐渐拓宽,这就需要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政治素质课、人文基础课、语言能力课程等等都要开设,首先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渊博的知识,做不到面面俱到,也都要有所涉及。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知识面拓展上下工夫,采取通识教育的方法,典型如北京师范大学,依托有极高声誉的中文系,实行宽口径招生,前两个学年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后两个学年实施分流培养。这样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同时也扩大了学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权。然而其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更在于日常的积累,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出版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平时的授课和培养上有意识的为学生拓展知识层面。

结语

除了上述提到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用知识和各方面文化知识外,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包括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是培养编辑出版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编辑出版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是要培养起一种热情、一种情结、一种品位、一种追求。毕竟,出版业需要呼唤既有产业头脑又具文化情操的“家”,而非技艺娴熟但理想阙如的“匠”。高校在培养编辑出版人才时应从进校时起就抓紧培养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这是进入出版界的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编辑出版业的感情,特别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愿意默默埋头为人做嫁衣,不热心于追逐名利,不沉湎于金钱;公正廉明,尊重作者,不论作者有无权势、名气大小,都要平等看待。

总的来说,高校要培养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上应该既包括编辑必须的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编辑业务、编辑学和编辑理论、编辑史和中文知识,要有顺畅的汉语言文字功力,至少要精通一门外文,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当然,也必须培养政治素质、思想理论水平、道德品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广博的社会和科技知识,起码能为解决编辑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迅速地找到“门牌号码”。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许多方面加大力度,需要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时刻保持着对编辑工作的热情,努力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这样的高素质、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才会获得出版单位的青睐。

标签:;  ;  ;  ;  ;  ;  ;  

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新探_培养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