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检验科 浙江杭州 310052)
【摘要】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是否出血分成两组,A组30例为出血者,B组50例为未出血者,另择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3组都施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作出比较。结果:病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进行检验,能够充分了解其肝功能损害与出血的情况,并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检验价值;肝硬化;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048-02
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出血是其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且其同时也是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通过预测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和病情进展,可显著提高其病情控制的效果。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肝硬化应用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测法的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有无出血进行分组:A组30例为出血者,包含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56.21±3.78)岁。B组50例为未出血者,包含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35~76岁,平均(56.13±3.94)岁。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的肝硬化诊断标准。选择同期接收的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包含男性26名,女性24名;年龄为33~78岁,平均(56.92±4.01)岁。所有入选者都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年龄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者都进行真空静脉采血,控制采血量为2.7ml左右,并将之置于装有枸缘酸钠溶液的抗凝试管中,待充分摇匀后,分离血浆,备用。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包含:PCT(大血小板压积),PLT(血小板计数),MPV(平均血小板体积),以及PDW(血小板分布宽度)。同时利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检测,需要在2h内检测完毕。
1.3 评价指标
分析各组的检测结果,并对其作出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检测结果分析
病例组各指标的检测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在人体的组织结构当中,肝脏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对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物和抗纤溶物质等进行有效的合成,并能起到对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进行有效调节的作用,使之能够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3]。若患者罹患肝硬化疾病,肝细胞将会受到严重损伤,并出现坏死的情况,使得机体中的凝血酶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等物质的合成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而凝血酶原时间的改变则能直观地反映出患者肝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并且,这两者之间还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时间越长,那么患者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就越严重,从而导致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的情况[4]。此研究中,病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情况和肝硬化程度、是否出血密切相关。
总之,通过对肝硬化患者施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能够对其肝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与出血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有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出最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向小红.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4):510-511.
[2]侯会香.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6):86-87.
[3]王梅娟.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诊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6):112-113.
[4]郝明.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144-145.
论文作者:王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凝血酶原论文; 血小板论文; 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价值论文; 肝功能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