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历史渊源流长,成果丰富。百余年来,国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城市空间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本文从城市规划、哲学、地理学三个角度对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和梳理,旨在为国内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 空间 理论
1 前言
城市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容器和场所,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生产的效率与城市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从上世纪初开始,国外学者针对城市空间做了大量了研究与探索,积累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城市空间的演变不仅包含了城市的物质属性,还包含了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等等。因此哲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规划学者等多学科从多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分类梳理,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空间优化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石。
2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2.1 规划学家的主张
城市规划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这种规划亦称---实体环境规划。百余年来,规划学者们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入手,积累出了丰富的空间规划理论。
2.1.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溯源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思索与研究。主要可以从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城市空间集聚论的典型代表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建筑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主张城市应当向高空发展,通过建造高层摩天大楼的方式来增加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分散主义理论恰恰相反,主张采取在城市外围建设若干个相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组成城市群;或是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若干可以分担著称人口与功能的新城或卫星城等。这些分散主义的发展思想虽然在实践当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同时也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方法路径。
2.1.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深化
(1)沙里宁的有机疏散
针对大城市在集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弊病,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对大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疏散”的思想: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不适宜在城市衰败地区发展的城市功能剔除出来,按照预定的计划,转移到更适合它们发展的地方去,将原先大块密集得不到保护的紧密地城区转变成松散的、能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使得衰败的地区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进步性就在于他主张的分散并不是一味的、完全的分散,而只是将有问题的过度集聚通过分散的方法加以解决。
(2)新城市主义的主张
二战之后,郊区过度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以Peter Calthorpe为首的相关学者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主张为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创造公平的环境,而不是迎合小汽车的发展需要;倡导土地的复合利用,而不是建立单纯的居住社区;倡导不同阶层社会的融合,而不是贫富、种族在空间上的隔离,倡导用紧凑高密度发展模式代替分散蔓延式的空间拓展模式,来应对城市蔓延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3)城市精明增长理念
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确定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哲学家的思考
与规划学者从城市实体角度入手不同,哲学家们大都从社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强调了社会变迁和权力博弈这些看不见的手对城市空间演化的影响。
2.2.1 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论
列菲伏尔指出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也就是说,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生产,是将空间作为对象,即是说,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现在转变为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具有社会性的, “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 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因此, 列斐伏尔断言, “ ( 社会) 空间就是 ( 社会) 产品”。在他看来, 空间的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 设计、 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
2.2.2 哈维的城市增长机器
哈维直接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同对空间和实践的改造联系起来。哈维认为,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强烈动机和基于土地的经济精英聚敛财富的动机主导者城市政治的发展方向,并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联盟,而联盟形成后的城市行政体系则被比喻为一架“增长机器”。联盟或者合作关系的形式被看做是政府获得行动能力的主要方式。
2.3 地理学家的构想
城市空间发展最终需投影到地域层面,城市的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将会对城市空间的演变产生显著的影响。于是,地理学家们从点—线—面入手,将城市空间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3.1 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发展)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地理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来的,他认为,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2.3.2 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由著名的城市地理与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在核心区不断扩展的过程中,边缘地区的实力也得以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出现,最终形成网络状的理想化城市空间结构。
2.3.3 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又称为市场区位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影响下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3 结语
城市发展到今天,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空间元素日益复杂,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因子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多学科、多角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与全面权衡,并不断探索适应未来要求的新理论,促进城市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缚龙,马润潮,张京祥. 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6-52
[2]张京祥,罗震东.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32-138
[3]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 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17
论文作者:王文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理论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心地论文; 哈维论文; 地理学家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