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的研究状况及思考*
田子渝
【摘 要】 本文主要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的研究状况,指出早期传播史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史料有待深入发掘,整体性研究不足等。加强早期传播史研究,必须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史料,加强传播渠道研究,改进研究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公允的开展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状况;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下简称“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马克思主义早期历史传播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对早期传播历史进行全面、客观、公允的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早期传播的三个阶段
对于“早期传播”时间阶段的划分见仁见智,本文以1918年11月李大钊在 《新青年》 发表 《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的时间为上限,以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为下限。1918年11月至1927年7月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三个印记清晰的阶段。
(一)自发、自觉传播阶段
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我国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早期传播的主力军。李大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他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杨匏安发表的《马克斯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李汉俊、李达等发表的《怎样进化》《什么叫社会主义》等文章,形成了早期传播春潮涌动的局面。
排除标准:①缺失疗效和毒副作用研究数据;②基于重复患者样本的研究;③个案研究、综述、摘要及会议报告;④非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国民党人是早期传播的重要力量。孙中山、朱执信、冯自由、戴季陶、胡汉民、林云陔等相继在《星期评论》《建设》《民国日报》上发表翻译一批文章,如《马克斯传》《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源》《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阶级斗争之研究》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他进步人士也加入早期传播队伍,比如,邵飘萍、陈溥贤、张西曼、陈豹隐(陈启修)、俞颂华、赵必振、费觉天、胡南湖(鄂公)、熊得山、成舍我等。
其由滚筒、压穴头、轴、轮毂组成,可自由旋转,属于无动力压穴,由穴盘的运动带动其旋转从而完成压穴作业。轴两端的轴承以及轴承盖位于机架上的滑道内,可上下自由运动。当穴盘内填料量较厚时,可自动升高,保证压穴质量。按穴盘穴数可分别制作多种压穴头。压穴头根据穴盘上穴孔排列,均匀分布在滚筒的圆周上。由于滚筒表面积有限,压穴头加工繁杂,该压穴装置压穴头数确定为10行6列,共60个。其中心位置与穴孔中心相对应,从而保证在运动中的对准精度。压穴头的行间距与列之间的圆弧长均确定为42mm。
首先使用0°与30°鼻内镜进行鼻腔全面检查,内容包括:1)三个鼻甲、上中下鼻道、嗅裂区、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开口、咽隐窝、软腭后方;2)下鼻道及鼻泪管开口,观察下鼻道内鼻泪管开口形态;3)钩突形态、半月裂、上颌窦开口或副口,泡状中鼻甲有无及分型;4)检查额窦自然引流通道;5)重要出血点辨认,包括下鼻道前后穹窿部、筛前动脉终末支、鼻腔外侧动脉中鼻甲及囟门支等。
有意思的是,从著作史的角度看,《共产党宣言》是由自发自觉传播到有组织传播阶段出版的第一本著作。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由戴季陶委托浙江留日学生陈望道翻译,并提供日文译本,拟在《星期评论》上发表。陈氏译好后于1920年5月底或6月初,从家乡义乌赶到上海,但此时《星期评论》正要停刊,不久戴季陶离开了上海。陈氏于6月28日将译稿交给陈独秀,由陈独秀、李汉俊校对后,由党的第一家出版社——社会主义研究社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于1920年8月出版。这样《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是在自发阶段完成,而出版是在有组织传播阶段完成的。
(二)有组织传播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诞生。它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成立党的出版机构——新青年社,并将《新青年》杂志确定为党的机关刊物。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号出版,成为开始有组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在这三种类型进步知识分子的“合力”下,形成了早期传播的第一个高潮。“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今译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底历史,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①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2月25日。
李凌在这约一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卷宗从未离身,只要有时间,就一边翻看一边用纸笔进行记录和整理。李凌还多次前往拘留所以及甄某的家中,与甄某及其亲属进行沟通,期望能够从侧面为案件的继续侦破打开突破口。最终在李凌的努力下,甄某如实供述了其犯罪事实,让本案得以顺利审理完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开始。但真正有意义的结合则始于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此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共一大制定的文献上。中共一大制定的第一个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③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这是基于当时中共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判断为资本主义社会,从而提出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显然这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表明最初的结合是不成功的。一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列宁东方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进行的革命是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而非社会革命。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革命先进行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因而中共二大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开端。中共二大及之后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五年来之政治主张》《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革命(一)》《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等一批著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结晶。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初步结合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紧密相关的工作。在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持下,党在上海辣斐德路成裕里7号(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建立了党的第一家印刷厂——又新印刷厂,负责出版印刷党的杂志和马克思主义书籍。在上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办起具有党校性质的上海外国语学社,组织革命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向苏俄输送革命骨干。《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前驱》与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等机构,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通过“丛书”形式,有计划出版马克思主义的图书,主要有“新时代丛书”“经济丛书”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等3种。“新青年丛书”出版了《社会主义史》《阶级争斗》等8种。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成立了人民出版社。该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计划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民尼斯特丛书”14种,“其他”9种。② 人民出版社实际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民尼斯特(即共产主义)丛书13种,其他14种,未知类别1种。笔者看到的实物为14种图书,如下:《工钱劳动与资本》(今译《雇佣劳动与资本》),作者:[德]马克思,译者:袁让(湘),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劳农会之建设》(今译苏维埃政权的当代任务),作者:[苏俄]列宁,译者:李立,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讨论进行计划书》(今译《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名《四月提纲》),作者:[苏俄]列宁,译者:成则人(沈泽民),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共产党底计划》,作者:[苏俄]布哈林,译者:太柳,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初;《俄国革命纪实》,作者:[苏俄]托洛次基,译者:周诠,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俄国共产党党纲》,译者:希曼(张西曼),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列宁传》,作者:[日]山川均,译者:张亮,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国际劳动运动中之重要时事问题50》,作者:[苏俄]季诺维埃夫著,译者:墨耕(李梅羹),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李卜克内西纪念》,李特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共产党礼拜六》 (今译《伟大的创举》), 作者:[苏俄]列宁,译者:王静,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今译《苏维埃政权的成就与困难》),作者:[苏俄]列宁,译者:墨耕(李梅羹),人民出版社1922年2月;《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作者:第三国际,译者:成则人(沈泽民)译,人民出版社1922年4月;《两个工人谈话》,作者:安利科马赍斯太,译者:李少穆,人民出版社1922年;《太平洋会议及我们应取的态度》,作者:汗(李汉俊),人民出版社1922年。 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早期传播在中国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早期传播史研究涉及中国共产党创建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及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等多个研究领域,是一门显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早期传播史的研究成果
以上三个阶段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逻辑起点,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质的跨越,清晰地记录了早期传播由自发传播到自觉传播,再到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的历史演绎。
(一)史料发掘出版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生命线。经过数十年来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出版了大量资料性图书。① 《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3辑),三联书店,1978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料选辑)第1辑》(上中下全三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出版;《共产主义小组》(上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共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015年,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系统整理、影印了1915年至1949年间近代革命、进步期刊151种,共计428册3亿余字,其中多数刊物是1949年以后第一次公开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长江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近300万字,是迄今为止早期传播史料辑录最丰富、最厚重的资料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1920—1927)》,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1920—1927)》,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收录早期传播著作文本95部,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赞誉“此选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红色历史文献的精华集萃,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领域,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基础性、系统性、时代性的重要成果,很有学术价值。”④ 石仲泉:《天火从此神州燎原——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的出版想到的》,《党史天地》2018年第3期。 此外,早期传播的重要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杨匏安、瞿秋白、毛泽东等均出版了全集、文集、选集等,他们有关早期传播的文章基本收齐。
(二)重要记载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中共创建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等领域的著作均辟有专章(节)记载和研究“早期传播”。如《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等均辟有专章,把早期传播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⑤ 《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修订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共6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三)研究专著不断面世
1963年丁守和、殷叙彝合著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 《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63年版。 是早期传播研究的开山之作。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体现了当代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谈敏的《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和《1917—191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蒙》,③ 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谈敏:《1917—191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是我国唯一研究1896—1919年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传播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喜的是,一批博士担任了研究的主力军,出版了一批专著:《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与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等。④ 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王继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与启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王增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李军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尹德树:《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三、对深化早期传播史研究的思考
聚焦新目标,让党员良好形象更加根深蒂固。雨花军休所的党员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同志提出的“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期望,以此激励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组织老党员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开展调解工作;先后成立了新潮流书画院、新境界艺术团、新气象影像社、新风格创作室等组织,为离退休干部职工搭建优质文化平台;开展文化扶贫惠老和“银发携手红领巾”等活动。三年来,共组织文化扶贫惠老活动16次,服务对象4000余人;举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专题讲座100余场,把扶贫惠老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由基层党支部推向社会,充分发挥老党员引领示范作用。
(一)史料要深度发掘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文本⑤ 主要有:《共产党宣言》,作者:[德]马格斯、安格尔斯,译者:陈望道,社会主义研究社1920年8月;《科学的社会主义》,作者:[德]恩格儿,译者:郑次川,群益书社、伊文思图书公司公民书局1920年8月20日;《工钱劳动与资本》(今译《雇佣劳动与资本》,作者:[德]马克思,译者:袁让(湘),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劳农会之建设》(今译苏维埃政权的当代任务),作者:[苏俄]列宁,译者:李立,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讨论进行计划书》(今译《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名《四月提纲》),作者:[苏俄]列宁,译者:成则人(沈泽民),人民出版社1921年12月;《共产党礼拜六》(今译《伟大的创举》),作者:[苏俄]列宁,译者:王静,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俄国共产党党纲》,作者:[苏俄]列宁起草,译者:希曼(张西曼),人民出版社1922年1月;《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今译《苏维埃政权的成就与困难》),作者:[苏俄]列宁,译者:墨耕(李梅羹),人民出版社1922年2月;《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作者:第三国际(列宁在二大上的提纲、报告),译者:成则人(沈泽民),人民出版社1922年4月;《价值价格及利润》(今译《工资、价格和利润》),作者:[德]马克斯,译者:李季,陶孟和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10月;《列宁经济学》(中文本出版准确时间还需要核实),作者:[苏俄]杜夫莱斯基编,社会调查部,1924年7月;《帝国主义浅说》,作者:[苏俄]列宁,译者:李春藩(柯柏年),沈泽民校订,1925年2月;《哥达纲领批评》,作者:[德]马克思,译者:李春藩(柯柏年),上海书店1925年8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革命论》,作者;马克思、列宁等著,新青年社,1927年1月;《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及利润》,作者:[德]马克思,译者:朱应祺、朱应会,泰东图书局1927年4月。 。学界除了对《共产党宣言》有专题研究外(仍没有比较研究),其他则缺乏研究。如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同月(8月)出版的还有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今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此书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经典著作,被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李大钊将之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一起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圣书”,然而还未见有研究成果。
·属性定位策略。这种定位策略主要是依据服务活动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定位。它更多地是因为活动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色或者与其他类似服务的差异化而采取的策略。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知早期传播文本有近200本,大体分三个方面:
(五)药物效果评价 利用新型复合驱虫药的驱虫模式是在对我国大中型猪场寄生虫危害进行大量调查基础上,筛选目前最有效、安全和广谱的药物通过目标规划优选而成。据应用效果统计,对寄生虫驱虫效果达94.9%~100%,饲料转化率提高5%~6%,每头肥猪节约饲料18~20 kg,肥猪提前10~20 d出栏。整个猪场苍蝇数量减少80%以上,使环境卫生大为改善。证明该驱虫模式适用于全国各地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控制,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史料就无所谓历史研究。事实上,目前有关早期传播的史料只出版了一小部分,需要国家有关方面组织大专院校、社科机构,有计划、系统的分工合作,进行挖掘、整理、编纂和出版。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文本是早期传播的物质见证,是最主要的纸质载体。把外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成中文,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精华集中、系统、完整地体现在著作文本上,也就是说通过对著作文本的整理、研究,基本上可以掌握早期传播的内容、特点、阶段与价值等。然而迄今为止,著作文本研究还多是个案研究,著作文本整体性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并没有展开。比如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研究比较成熟,但这只是个案研究,不能代替整体研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界对1920—1927年究竟有多少著作中文本都不知道,这个最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遑论整体性研究。
2.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本。早期传播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诠释本进行传播的。诠释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外政治家、理论家、学者的诠释本。据不完全统计,有《马格斯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解说》《阶级争斗》《共产主义的ABC》《列宁主义概论》等80余种。这部分诠释本水平比较高,构成诠释本的主体,其中《阶级争斗》《社会主义史》《共产主义的ABC》《列宁主义概论》影响很大,与《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推动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重要革命者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文本。《列宁主义概论》(即《列宁主义基础》)自延安整风以来,长期是中共干部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另一部分是国内政治家、理论家、学者的诠释本。据不完全统计,有《社会科学讲义》《唯物史观浅释》《社会进化论》《马克思主义浅说》 《帝国主义浅说》 《唯物的人生观》等40余种。1925年《马克思主义浅说》出版,一时洛阳纸贵,10个月就印了9版,各地党团组织将它列为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必读的著作之一。
早期传播成绩显著,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但应该指出,目前的研究成果,离全面客观公允还原这段辉煌历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需要学界同仁继续作艰苦的努力。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十分明确传播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瞿秋白强调:“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①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8页。 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之始,尽管一开始有些照搬和教条主义,但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文本忠实地记载了这个历史轨迹,代表性的著作有30多部,《社会主义讨论集》《中国共产党五年来之政治主张》《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等一再印刷,成为政治畅销书。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制定的文献,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探索国民革命的成果,体现了党在创建和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高水平。但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人将这些党的文献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是把重点放在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具体人物研究上。
(二)加强传播渠道研究
渠道是传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传媒渠道和地域渠道。没有这两个渠道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该指出,这两个渠道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始阶段,传媒渠道的个案研究不少,但作为整体性研究尚待展开。
我国学界公认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有日本、苏俄、西欧三个渠道,其中关于日本渠道的研究成果最大。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作了一些研究。但这方面不如日本学者,他们在语言、资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比我国学者深,但同样整体性研究也未开展。我国学者懂日文的不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多半利用二手资料,很难有所创新。李爱军博士获得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日本渠道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汉译、传播和接受研究》,推动了这一研究。
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后,苏俄渠道就成了传播地域的主渠道,很可惜学界对此至今还没有展开实质性的研究,以致许多情况还是谜团。比如《共产主义的ABC》《列宁主义概论》,在大革命时期是列宁主义传播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在我国影响巨大。前者被列宁称为“极有价值的书”,中译本印刷达到4.5万册;后者公认是论列宁主义“最正确最得体的书”,“中国国民革命的人必须要读的书”。② 《列宁主义概论》广告,《向导》第187期,1927年2月7日。 但是,它们通过什么渠道到中国,中文译者是谁?这样的基本问题还没人研究。西欧渠道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Key Memory Protection Based on Dynamic Binary Translation……………QIN Huanqing, LIU Min, MA Liujie(3·80)
日本著名中共党史学者石川祯浩提出马克思主义来源的美国渠道。有学者认为美国渠道实际上是苏俄渠道在美国的体现。湖北大学杨荣博士为此到美国伯克利分校作访问学者,完成了教育部的人文社科专任项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渠道研究”。她指出:“首先,美国渠道是客观存在的,对其深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内容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对初期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次,研究的范围还要扩大。事实上美国渠道并非从翻译《Soviet Russia》始,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早已‘详细讨论’,左翼人士、社会主义者以及反马克思主义者发表有关社会主义的书籍就‘非常之多’。《社会主义之思潮及运动》(Socialism in Thought and Action)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本。该书就是美国“各校社会主义社”秘书列德莱所著,1919年在美国出版的,中文本李季翻译,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因此研究的视野,不仅在进步的杂志,还要注意美国左翼、社会主义的出版社等。事实上日本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常识,很多是通过英文获得的,英文版的书报有些是美国传播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有些也是通过美国渠道获得,这方面尚未引起学人注意。”① 杨荣:《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美国渠道》,《武汉党史》2014年第3期。
(三)改进研究方法,全面客观公允地还原和研究早期传播史
唯物史观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也是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但毋庸讳言,在早期传播研究方面存在违背唯物史观的现象和做法,以致阻碍了还原历史真相和深入研究历史。一定要克服这些现象。
一是防止“以论代史”。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是深入历史环境,而是按照现有的结论去套,结果有些论述离历史真相越来越远。比如,以前的说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资本主义无暇东顾之机,得到空前发展。事实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真正发展的黄金时代是19世纪20-30年代。又如,传统观点认为五四运动是工人阶级成为自觉阶级的标志,此结论在上海有史料依据,但在武汉等地则不成立,因为武汉地区的工人阶级并没有为五四运动举行罢工。
二是防止以人物的政治地位来评价历史。评价人物不是回到历史现场,而是以人物后来的政治地位来评价历史。最典型的就是对陈独秀的评价。对早期传播史、中共创建史、大革命史的研究,如果不把陈独秀放在第一位,那么这段历史就无法还原。长期以来,陈独秀被扣上“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虽然有两顶帽子被摘掉了,但与李大钊、毛泽东的评价上仍是两个标准,对他过于严苛了。
三是防止有选择性地利用史料。有些重要的史料已经发掘出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些史料视而不见,势必导致忽略许多重要史实。最典型的就是对《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的研究。此文在早期传播、中共创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发表于1921年6月,公开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显而易见是为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制造舆论,其论述体现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水平。此书早在1991年出版的《上海革命史研究资料》全文刊出,2016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重新校对出版。但很遗憾,除拙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外,至今在其他党史、传播史里没有它的踪影,究其原因是作者田诚生平不详而不选择之。
【中图分类号】 A81;K2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44-(2019)01-0020-06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渠道研究”(15JDSZK030)阶段性成果。
(田子渝,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早期传播论文; 研究状况论文; 思考论文;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