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骨水泥联合螺钉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2例患者,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01.44±4.15)°显著高于术前(62.31±6.02)°;HSS评分为(93.05±4.63)分显著高于术前(42.18±5.56)分;AKS评分为(91.05±5.63)分显著高于术前(43.36±4.96)分(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具有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能力的优点,且并发症少。
【关键词】骨水泥;螺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078-02
膝关节是人体构造最复杂并承受整个机体负荷的人体最大的关节,尤其在下肢运动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工膝关节关节置换术(KTA)是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人体已受损的关节面,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对于胫骨平台骨缺损所使用到的治疗方法有:骨水泥填充、结构性植骨、金属加强块及假体植入等。但都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植骨术存在被细菌、病毒感染的风险,免疫应答、骨吸收、应力性骨折等问题;金属加强块价格高、需要特殊制定,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且存在假体与实际需求不完全吻合的风险。使得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获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33例,年龄55~72岁,平均(63.34±2.35)岁,左膝28例,右膝24例,骨关节炎21例,内风湿性关节炎31例。病程8~48个月,平均21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回访方式通过电话及门诊就诊进行,随访时间最早6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18个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症状均为膝关节疼痛,行动均不变;②经保守治疗无效,经确诊需要手术治疗;③配合治疗,并同意接受回访。排除标准:①严重骨质疏松;②严重内科疾病,不能手术者。
1.3 手术方法
指导本组患者取仰卧位,采取全身静脉及吸入式联合麻醉,消毒、铺单,调整手术床位置使其便于手术操作,在无菌条件下,取膝关节前方正中切口,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关节囊,暴露膝关节。依据所选假体要求的基本截骨量及后倾角用截骨导向器做胫骨平台截骨。截骨后根据骨缺损面积,于骨面钻小孔,垂直胫骨平台关节面将1~3枚螺丝拧入,螺钉拧入90%。用磨钻打磨骨缺损区硬化骨面。根据骨缺损面积加压填充骨水泥,并于胫骨平台表面安放假体。术毕,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期间进行常规抗感染、抗凝治疗,3d后视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练习行走。
1.4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65±2.36个月,调查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x-±s)表示,组内比较运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评价
手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HSS评分与AKS评分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见表1。
表1 膝关节功能评价情况(x-±s)
注:*P<0.05:同治疗前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时间6~36个月,均未有螺钉松动、骨水泥断裂、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出现,无并发症发生。
3.讨论
随着关节外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工关节置换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假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KTA)是目前临床上对于胫骨平台骨缺损所使用的手术方法,通过使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与良好机械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以置换患病或受损的关节面,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可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关节原有的功能,减轻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对于治疗较小的胫骨平台骨缺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骨水泥填充与假体植入;对于治疗较大胫骨平台骨缺损使用的方法是金属加强块及结构性植骨等。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选择适当的假体准确安装,良好的关节线、下肢力线,膝关节良好的活动度[2]。但以上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植骨术存在被细菌、病毒感染的风险,免疫应答、骨吸收、应力性骨折等问题;金属加强块价格高、需要特殊制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且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使得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3]。
在KTA手术中,由于手术切口较大,膝关节皮肤较薄,使得细菌易在假体表面繁殖,因此手术前应选择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手术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后注意放置引流管的时间,以防止患者手术感染[4]。随着KTA技术逐渐发展,如何选择高品质的假体、不断开发和推广使用其配套器械是KTA普及和发展的关键。1991年Lotke等研究表明[5],骨水泥填充胫骨平台骨缺损可获得满意效果, Ritter 等首次运用骨水泥联合螺钉技术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效果显著。马春杰等研究表明,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可显著改善膝关节相关功能,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本研究结果显示6个月后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术前;HSS评分及AKS评分也显著高于术前,且患者膝关节疼痛得到缓解,关节功能及活动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提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具有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能力的优点,且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王世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发展与临床应用及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0,14(35):6587-6590.
[2]顾玉东.如何治疗手部骨折—评AO微型钢板的应用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2):3.
[3]秦同来,李彩敏,牛英强.背侧直角石膏托治疗近节指骨骨折[J].中医正骨,2000,13( 2):41.
[4]刘少峰,王森,吴天昊,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9):1055-1058.
[5]马春杰,任晓莉.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4):124-125.
论文作者:梁维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膝关节论文; 胫骨论文; 螺钉论文; 水泥论文; 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个月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