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_地缘政治论文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_地缘政治论文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政策论文,地缘论文,俄罗斯论文,政治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俄罗斯国内有关地缘政治问题的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其理论成果和实际应用都十分引人注目。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是“由人地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地理单位之间特殊的相互利益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能力”。(注: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1页。)地缘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常被用来确定和校准国家的对外政策,这在那些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政策性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地缘政治学也是一种指导国家对外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关心以保障国家安全为背景的外交政策的空间逻辑”。(注:参见(俄)《莫斯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版),1993年第4期。)俄国学者认为,俄罗斯摆脱国际困境唯一出路在于,应该以地缘政治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国际行为。在这种强烈的“入世”思想推动下,加上政策决策阶层的有意引导,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一个重要的邻国,俄罗斯对我国既曾产生过积极的,也曾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因此,关注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进展情况,对我们发展中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研究地缘政治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学术借鉴价值。

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热”

目前,“地缘政治”一词已成为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习惯用语之一,探讨地缘政治问题也正成为政治生活和学术活动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家们经常用地缘政治名词为自己的政治见解作注脚,且已成为一种风气。

叶利钦总统多次在国情咨文中使用地缘政治学概念来说明问题;久加诺夫也著文表明共产党人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看法;(注:参见(俄)《俄罗斯真理报》,1995年11月23日。)日里诺夫斯基的《向南方最后的冲击》甚至被认为是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地缘战略总纲领。各种政治人物在其政治宣言、演说和政论性文章中都频繁地使用为数不多的地缘政治名词,虽然他们要说明的是一些千差万别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政见。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的传播媒体也推波助澜,把“地缘政治”一词“炒”得火热,可以说,它已成为当今俄国报刊、广播、电视评论员和专栏作家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二)在俄罗斯,许多学术机构也都开始涉足地缘政治研究。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得到了官方的资助和鼓励,其研究成果也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对外政策的决策与执行。

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便是其中之一。1994年,该所制定了新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结构》,把“地域发展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与自然地理、地理学方法论并列为三大研究主题,并把研究“现代地缘政治变化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在此范围内,首要的研究对象是“欧洲和前苏联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地域一体化和地域解体化的文化历史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等。这份文件一再强调,“对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剧变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的研究显得特别紧迫”。(注:参见《地理学译报》(北京),1994年第3期,第17~18页。)

进行地缘政治研究的还有“俄罗斯地缘政治和军事预测中心”等一些著名的机构。该中心与俄罗斯外交部和国家安全机构关系紧密,是重要的“智囊团”之一,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较大影响力。这首先因为,该中心主任A·阿尔巴托夫是总统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可以直接向叶利钦总统提供咨询;其次,该中心附属于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俄外长普里马科夫曾长期领导该研究所的工作;第三,该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多见发于《独立报》,而该报一直是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门发表意见的窗口。

此外,于1992年6月正式成立的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研究学会”也设有地缘政治研究中心。由于有众多的政府高级官员参加,该学会具有半官方性质,并一直与外交部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94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社会学—政治学研究所主持下,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就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评价。(注:《莫斯科大学学报》,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版,1994年第6期。)

所有这些组织的活动,构成了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主流,推动着学科的全面建设和迅速发展。

(三)以地缘政治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大量发表。

1992年以来,以地缘政治为主题的文章大量发表在俄罗斯的学术刊物上,这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俄国学者较早地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指出:“地缘政治学问题正成为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论文及国内各种分析中心和专门创办的杂志的注意中心”;“今天,地缘政治学又焕发了青春,而这发生在俄罗斯”。(注:《地缘政治学:理性最后的避难所》,(俄)《哲学问题》杂志,1994年,第7~8期。)从1995年起,西方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注:The new Eurasianism:The Rise of Geopolitics in Russia's Foreign Policy.Europe-Asia Studies,1995,47~6,977~988.)

在我国,俄罗斯学术界的这一新动向也已受到关注。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外国社科论文索引》,一直以提供“国外社科方面的各种新思潮和观点,特别是新研究成果”的有关信息为办刊宗旨,(注:见该刊的封二说明。)作为权威性较强的检索工具,它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国外学术界的主要潮流。该刊1995年1~4期俄文“国际关系理论”一栏共收录文献条目13个,其中以地缘政治学为主题的有7个,占总条目的54%。经过二次检索发现,这些文章主要介绍西方地缘政治理论,讨论地缘政治热点问题,以地缘政治的理论方法为工具来分析俄国所面临的现实国际矛盾和问题等。此外,从1995年第6期起,该刊多次在俄文“政治学流派”部分增设“地缘政治学”专门栏目。与此同时,《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杂志(上海社科院主办)也组织编译和刊发了大量译文,向中国学者介绍俄国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这表明,我国学者和信息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在文献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介绍工作。

综上所述,可以说,一股“地缘政治热”正在俄罗斯政界、学术界、传媒体系中乃至民间悄然兴起。如果这一势头能保持下去,今后几年内,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必然会逐步成熟起来。

二、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世纪40年代,在美国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地缘政治研究热,对此,英国地理政治学家杰夫里·帕克曾以“理发店中的地缘政治学时代”一词来形象描述。当时,正是美国“鲜明的新地理政治学”的开创年代,地缘政治学家为冷战时期的美国提供了“鲜明”的国际地缘战略。(注:(英)杰夫里·帕克著,《二十世纪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第108~126页。)通过美国的国际行为,地缘政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整个过程。今天的俄罗斯似乎也正处于这一时代。事实是,在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热中涌现出大量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已经对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具体政策的实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俄罗斯的国际行为影响着国际事务。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推动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与转变

独立初期,俄罗斯所推行的是企图全面追随西方并融入西方世界的“一边倒”政策。这一政策的失败,引发了国内关于对外政策的大辩论。其间,地缘政治理论成为人们用来批评政府对外政策失误的有力武器。历史上,地缘政治一直是俄罗斯(苏联)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地缘政治优势使俄罗斯永远具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力和实力,也促成了实现大国地位的愿望和行动。因此,“不考虑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就很难理解当前正在经受严峻考验的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的深刻特点。”(注:(俄)A·巴斯特尼雅科夫,《国家利益论:理论与实践》,莫斯科:1992年,第34页。)从这一观点出发,无论是希望恢复世界性大国地位的“全球主义”者,追求在东西方之间充当平衡角色的“欧亚主义”者,还是寻求在独联体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地区主义”者,都严厉批评对外政策中的“欧美中心主义”。他们指出,“俄罗斯仍然没有在国际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当前“指望很快就赢得新盟友,尤其是西方的新盟友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西方一直对俄罗斯“保持着防范倾向”,不会主动地帮助俄罗斯恢复世界大国地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仍存在着恶化的可能性”,为摆脱“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的孤立和国际地位的削弱”,必须尽快放弃以西方为核心的对外政策,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全新外交战略。(注:本处引文出自下列文献: (俄)A·米格拉尼扬《对外政策中真正的和臆想的方针》,《俄罗斯报》,1992年8月14日: 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制定,并于1994年7月提交国家杜马外交委员会通过的《俄罗斯的战略》; (俄)A·阿尔巴托夫《俄罗斯不会在北约中拥有平等的地位》,《独立报》,1994年7月1日。)

这些批评大都来看俄对外政策决策机构(如总统委员会、议会负责外交事务的委员会和外交部等机关)和接近最高层的咨询机构(如“外交与国防政策学会”等)。这些意见显然对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产生了影响,因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基本上都是与这些批评同步进行的。1992年8月和10月,即大辩论开始后不久,叶利钦总统两次公开批评当时的外交政策,认为应重视东方外交,发展与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之间的传统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改变在国际舞台上总是对西方说“是”的形象。1993年4月,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全国推行以“解决国家复兴这个首要任务”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1994年2月,叶利钦总统在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以“恢复大国地位”为核心的总体对外战略目标,并最终标志着俄罗斯对外政策调整初步完成。

(二)影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决策基础

自独立以来,俄罗斯一直被沉重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所纠缠着,其政策决策者们在饱尝了“新思维”理论的苦果之后,转而认为地缘政治“作为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基础是非常真实的”。(注:《布热津斯基是美国地缘政治的一面镜子》,(俄)《美国》杂志,1997年第5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指导性文件(注:包括以下文件: 俄罗斯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1993年4月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 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于1993年11月2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 1995年9月以总统令形式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 《俄罗斯的战略》以及近年来的总统的国情咨文等。)无一例外地把地缘利益分析作为认识问题、决定政策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指出,确立对外政策框架首先要考虑“近期内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形成过程”。《俄罗斯的战略》认为,俄罗斯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它已从对抗中摆脱出来,这是一个优势”。

在地缘利益分析基础上产生了“近邻—远邦”(注:Ближнее-Далёгое Зарубежье.)概念群。这一概念群首见于《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作为官方理论,它们迅速被学术界和传播媒体所接受。这两个新的概念构成了一个地缘政治划分体系,为俄罗斯政治家们在制定对外战略、实施外交政策时分辨地缘政治利益提供了一个较为严谨的分析标准。

“近邻—远邦”二分法表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是想在国际社会中建立起一种地缘政治均势。对俄罗斯来说,这一均势的价值在于:俄罗斯以“近邻”地区为基地,取得与西方国家平等的大国地位。199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防科学实践会议提出了对建立全欧和平与安全框架的看法,建议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为这一框架的核心,以北约、独联体和由前华约的东欧国家所组成的一个新集团作为欧安会组织的三大支柱。这说明,俄罗斯把“近邻”看作是一个地缘政治识别标志,表明这些国家与俄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害关系,它包括传统的历史联系、现实的利益一致和长远的一体化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近邻”概念多少带有一些划分势力范围的色彩,表明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利益独占,正如《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所指出的那样:“在同第三国或国际组织协作时必须使对方意识到这一地区首先是俄罗斯利益之所在”。以此为基础,叶利钦总统在49届联大上要求联合国赋予俄国军队在这一地区进行“维持和平”的权利。

俄罗斯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缘利益边界应该大于它的行政边界。据此,俄国学者从“近邻—远邦”概念群演绎出“内部边界—外部边界”概念群。俄罗斯与近邻国家之间以及近邻国家相互之间的边界为“内部边界”,其特点是互不设防,并在海关、居民出入境等方面执行较为宽松的制度;与之相对应,“近邻”国家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边界是“外部边界”,应由俄罗斯和边界国来共同防御。因此,“外部边界”实际上就是俄罗斯扩展了的国防边界。1994年,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阿拉木图)期间,在俄罗斯的坚持下,这一组关于边界防务的新概念被提交会议讨论,但并未获得所有与会国家的支持。1995年以来,俄罗斯并未放弃“外部边界”理论,它所推行的在独联体地区建立共同防空体系等军事一体化政策,实际上都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体现。

(三)影响对外政策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俄罗斯认为,“远邦”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对独联体地区成为俄独占的利益区的企图十分明显。因此,俄罗斯必须使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在内的任何方式来维护这一势力范围,使之不受外来竞争的影响。对此,本文准备用“里海石油运输管道之争”这个案例(Case)来进行说明。

里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被认为是“第二个中东”。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加紧向这一地区渗透。1993年5月,美国谢夫隆公司与哈萨克斯坦达成开发哈境内田吉兹油田的协议。1994年,一个包含了10家西方石油公司(其中有5家美国公司)的跨国财团与阿塞拜疆达成开发里海大陆架石油资源的协定。这两项“世纪合同”签定后,如何从里海地区这一内陆区域向外部,尤其是向西欧运送石油或天然气就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问题。有关各方为使管道的走向更符合本国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所谓的“里海石油管道之争”。(注:各方提出的石油外运管道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按地理位置分类): 1.南方管道方案。它包括: (1)土耳其方案 阿塞拜疆——土耳其——地中海 (2)伊朗方案 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伊朗——波斯湾 (3)格鲁吉亚方案 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黑海——地中海 2.北方方案。也就是由俄罗斯提出的方案: 阿塞拜疆——俄罗斯——黑海——地中海 3.其它的方案,如由哈萨克斯坦经中国达东亚地区的管道。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1995年10月20日。)

里海石油运输管道之争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它展现了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进行争夺的全景。中亚地区,对俄来说是极为敏感的“南方软腹部”,涉及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即势力范围的问题。俄罗斯认为,西方石油资本的流入是施加政治经济影响的先兆。为达到排挤外来竞争、控制这一地区的目的,俄罗斯必须牢牢控制住里海石油外运的通道。

为此,俄罗斯与竞争对手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首先,努力减少自己提出的方案中的不利因素:增加对现有管道的投入,以增强其运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武力解决车臣问题,解决已方管道所经过地区的安全问题。后者在俄罗斯被称为是整治“可开发的地缘政治空间”(注:参见《东欧中亚研究》(北京),1994年第3期,第17页。)行动。

第二,加强对里海周围的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控制力度。

俄罗斯在很短时间内,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加强了与里海沿岸地区国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离心倾向:在阿塞拜疆,亲土耳其的埃里奇别依政权被推翻;格鲁吉亚也开始与西方拉开距离,加入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俄罗斯边防部队被直接派驻到土耳其——亚美尼亚边界和阿塞拜疆——伊朗边界;高加索集团军得以重建,俄罗斯在南高加索地区重新开始部署军事基地群。

此外,俄一直注意加强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税联盟,以此来牵制土耳其对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吸引力。与土耳其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和供应能力要强大得多,这一点是所有环里海国家所不能忽视的。

第三,尽量增加对手方案中的不利因素。

通过努力,俄罗斯已经掌握了解决阿布哈兹问题的主动权,对引起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冲突的纳希切万问题也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俄还曾一度暗中支持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反政府武装。伊朗方案、格鲁吉亚方案和受美国支持的土耳方案所设计的石油管道必须经过上述三个地区,因此,通过控制这三个冲突地区,俄罗斯就可以对竞争对手的管道方案施加影响,尤其是在敏感的安全问题方面。

第四,在与俄罗斯的地缘争夺中失败后,1995年,土耳其单方面提出修订《蒙特勒条约》,制定新的海峡航行规则,限制大型油轮的通过,以期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来对俄国方案施加负面影响。针对土耳其的报复行动,俄罗斯很快就组织起一条取代海峡运输的陆上石油管线,这条线路经过保加利亚和希腊,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1996年初,这场争夺战的第一阶段已经尘埃落定。在美国的干涉下,里海石油开发跨国财团委员会最终决定,同时使用俄罗斯方案和格鲁吉亚方案,将来石油开采量扩大时,才起用土耳其方案。这显然是一个折中协议,但俄罗斯已经很满意了,因为从地缘政治意义上来说,“平局总比失败要好得多”。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中采取了一种保持地缘政治力量平衡的原则和方法,即在各种力量之间“寻求灵活的均衡的政策”。

俄罗斯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灵活的均衡的政策”是切实可行的,因而每次在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斗争失利之后,俄罗斯总会首先采取两方面的应变措施:或是加强与“东方国家(中国、印度、中东地区)”的关系,或是在独联体地区政策上有所行动。前者,是在“远邦”国家之间搞平衡(类似于冷战时代的地缘三角关系或所谓的打“东方牌”),而后者更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即既加强了对独联体地区的控制,又对一直垂涎于这一地区的西方国家起到回击作用,还可以平息国内对政府外交政策失败的不满情绪。(注:参见《俄罗斯的战略》。)

综合上面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决策基础、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的原则方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保持下去,并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这一趋势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地缘政治理论对俄军的军事战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95年,俄罗斯总参学院召开的军事哲学讨论会上,俄国的军事思想家们已确定把“地缘政治”作为发展俄罗斯军事战略思想的参考学说,这很能说明问题。(注:(俄)《红星报》,1995年2月3日。)

三、思考与建议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冷战结束前后,由于国际社会中同时存在经济格局一体化和政治体系解构化两种发展趋势,探讨世界地缘政治结构及各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的地缘政治地位等问题便显得十分重要了。从80年代初开始,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化推动了地缘政治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次兴起。前面的两次也分别发生在新国际格局形成前后:第一次发生在一战前后(1904~1937),以麦金德和豪斯浩弗为代表的大陆中心学派产生并得到了发展;第二次发生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1945~1973),以斯皮克曼为代表的边缘地带论兴起并发展成熟。苏联解体后,地缘政治研究再次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在美国,以Z·布热津斯基、S·亨廷顿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地缘政治学家们试图以文明或政治文化差异为标准在地图上划一个“椭圆形”的或曲线形的冲突地带;(注:Z·布热津斯基著:《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美)《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在欧洲,虽拥有“欧洲地缘政治预测中心”等多所研究机构,但学者们仍不满意,要求政府对地缘政治专家们的意见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注:参见(法)《快报》周刊,1997年1月2日。)在国际学术潮流的影响和刺激下,俄国的地缘政治理论也开始发展起来。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偶然的。俄国学者认为,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就利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反对苏联。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弱俄、防俄的意图仍没有变化。针对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的愿望和行动,西方提出了以“地缘政治多元化”(注:Zbiginiew Brzezisiki,The Premature Partnership,Foreign Affairs,volume 73/2,P.70.)为核心的新战略,对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其主要标志就是北约东扩和鼓励乌克兰和其它独联体国家的离心倾向。此外,西方石油资本迅速流入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的事实也表明,在地缘经济领域内,西方与俄国的战争已经开始。严酷的地缘政治事实和对外政策的失利,使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不得不考虑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问题。

国际学术潮流的影响、现实政策需求的推动是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仅注意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对我们来说,关注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热的发展状况,研究地缘政治理论对俄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俄国地缘政治思想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和探讨俄罗斯问题时,首先应认识到,俄罗斯仍然是个大国,这不仅是因为它在国际法意义上继承了苏联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更重要的是,从地缘因素(即地域、自然资源、经济潜力、包括知识力在内的人力因素和军事动员能力等)来看,俄罗斯超过了欧亚大陆上的任何国家。因此,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俄罗斯的行为必然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邻国,与我国有着4000多公里的陆上边界。同时,它对与我国接壤的蒙古国、朝鲜、越南、印度、阿富汗和塔、哈、吉三个中亚国家有着较强的传统影响力。俄罗斯的国际行为必然会对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第三,俄罗斯还是近现代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既是沙俄侵略扩张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也是俄国进步思想,特别是马列主义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在许多方面,俄罗斯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都是有借鉴价值的。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热”视而不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政策指导性很强的学说,俄罗斯的对华政策多少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其表现是:

首先,俄罗斯独立初期,中俄关系基本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这与中国政府所做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然而,在俄罗斯的对华政策中曾一度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在国际上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等问题上指责中国等。但俄罗斯很快就认识到“同中国的友好可以使俄罗斯在发展同西方关系时有一个可靠的后方”。(注:(俄)A·阿尔巴托夫:《地位的变换,俄国外交中的中国》,《独立报》,1994年5月27日。)出于改善周边环境和谋求与西方国家实现某种战略平衡的双重考虑,俄罗斯在后来的对外政策调整中纠正了这些失误,并注意加强对华政策的力度,积极发展中俄双边关系。

其次,1994年以来,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北约东扩、前南问题等问题上的矛盾逐渐激化,在欧洲出现了所谓的“冷和平”。(注:参见A·科济列夫:《伙伴关系,还是冷和平?》,(美)《外交》季刊,1995年夏季号。)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俄关系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开始重视东方外交,并主动提出与中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俄罗斯的出发点之一,是利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来部分抵消美国施加的压力。

第三,俄罗斯的对华政策服从于其世界战略,指导方针仍然是“灵活的均衡政策”原则。因此,中俄关系在形式上虽然超过了俄美关系,已建立起高层定期会晤协商和对话机制,但在发展包括经贸关系在内的双边实质关系方面,俄方仍然不够积极主动。俄罗斯对华政策的短视现象将严重制约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此外,这种“灵活的平衡原则”不仅指利用中国的影响来减轻西方压力,还包含了利用西方因素来平衡不断增强的中国影响力这一意图。1997年,在江主席访问美国的同时,俄日首脑会谈也在伊尔库茨克拉开纬幕。显然,俄国希望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建立俄美中日四方联动机制。

“不知诸侯之谋,不能预交”。(注:《孙子·九地篇》。)通过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发展情况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战略思维方式,在发展双边关系中做到“知彼知己”,这就是开展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二)研究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发展的理论价值

与俄罗斯相似,我国的地缘政治理论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发展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作横向比较的参照系。同时,由于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基本相似,俄罗斯的实践经验又可以直接为我们所借鉴,并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验手段。

1990年以前,中国大陆的学术期刊上鲜见“地缘政治”一词,大型工具书均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到1990年这10年间,国内发表关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论文仅5~6篇,其中主要是译文和介绍西方理论的文章。国内可以找到的文献资料也只有麦金德和斯皮克曼等少数学者的几本代表性著作(均是由商务印书馆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或80年代再版的)。

1991年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出现了繁荣景象。南开大学于1993年出版了王正毅先生的专著《现代地理政治学》。北京大学的叶自成先生开设了地缘政治学课程,并撰文呼吁建立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注:《世界政治与经济》(北京)杂志,1997年第4期。)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和其它军事院校也进行了相关地缘战略问题的研究,一批以此为课题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了论文答辩。此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J·帕克和P·奥沙利文等当代英国“地理政治学家”的一些著作(李亦鸣先生等译),王正毅先生也于1997年推出了关于东南亚地缘政治构造的新作。与“京”派学者的理论探讨相呼应,“海”派学者在应用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冯绍雷先生的《国际关系新论》和《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上海社科院的屠启宇博士更是以《超越疆界》为题对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地缘分析。(注:《东方》杂志(北京),1995年第1期,第47~50页。)此外,国外的一些最新著作也被介绍过来,如布热津斯基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大棋局》,以地缘政治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名作《长城与空城:中国在寻求安全》,等等。

当然,我们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与同处一个阶段的俄罗斯相比,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显得有些落后。这主要表现在:

1.在俄罗斯已建立了专门性的地缘政治研究机构,多次召开有关学术会议。而在我国,地缘政治问题的研究还处在“个体”阶段,学者们独居一方,各自为战,在理论研究和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目前,俄罗斯的理论研究已扩展到一些最前沿的课题,例如1995年美国陆军信息战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信息革命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这一命题,俄国学者已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注:《地缘政治学,学科的历史与现代内容》,(俄)《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2期。)在实践方面,俄国学者把地缘政治理论运用于国内政治,提出“地缘政治整合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创新,使用包括量化、模型化等方法在内的现代政治学手段,来描述和评估已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国际体系。而在我国,对近代地缘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才刚刚开始,在实际应用方面,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进行地缘政治分析,这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然而,这项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从历史经验来看,地缘政治思想对各国政策的影响比其它任何国际关系“显学”都要深远。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现有条件下,首先要做的是把国内进行地缘政治研究的学者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或至少是民间学术团体,以便于开展交流,加强合作;其次,组织人力进行资料建设,除了翻译经典性著作外,还应重点介绍当代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最后,应强调的是,国际格局的转型期是研究和检验地缘政治理论的最佳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理由说“吾道不孤”。

标签:;  ;  ;  ;  ;  ;  ;  

地缘政治思想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_地缘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