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在我院设立心理研究所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院论文,客观论文,研究所论文,现实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心理学体制上存在的侧重于自然科学的偏向性和片面性,对我国心理学大局所产生的具有重大方向性的影响是:有关我国心理学发展中一切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所有重要学术活动的开展都是由设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心理研究所和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国心理学会来领导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就自然而然地总是从侧重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试以心理学名词审定为例,作些简要的说明。
当前我国心理学名词审定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的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执行。审定的结果则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996年10月,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过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对英汉心理学名词作过审定。其中值得重视的有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从心理与哲学,首先是认识论分开的立场出发,在对认识理论系统中的几个最基本的名词审定过程中,背离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的译法,而标新立异地提出了另一些不同的译法:
不是把Cognition译为认识,而是改译为认知。认知又称再认, 被理解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份——记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其内涵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知道它是从前感知过的”(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认知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如果没有认知,人每一分钟都得重新体验生活和重新认识周围环境,对外部世界的事物的认识,就会感到永远都是陌生的,仿佛永远都处于新生儿的状态中。这个传统规范心理学专门术语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已经用过50多年了,现在有些心理学者和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学者还继续地按本来意义使用着它,其英文是recognition。
不是把image译为映象(或意象)、形象(物化的映象, 如艺术形象),而是改译为表象。映象同认识一样,包括感性映象,即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映象,即理性认识:思维——概念及以由之构成的其它思维形式,如判断、推理等,而表象则仅仅是映象中的一种阶段性的表现形式。
不是把representation译为表象,而是改译为表征。表象在认识过程,即反映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是高级感性映象,是由感性映象向理性映象转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表象有两种表现形式: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和想象都是在理性映象调节下而用表象来活动的,而表征在传统规范心理学名词中是没有的。
不难看出:这些名词改译模式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但这种名词改译模式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都不曾有过。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国际和国内心理学名词规范化和统一性的问题。
在我国这些心理学名词改译模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它们曾经在1986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家司马贺著《人类认知:思维信息加工理论》一书的中译本(译者荆其诚和张厚粲)中出现过。译者正是利用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新的西方心理学派理论引进的机遇,而特意制定这些心理学名词改译模式来传播的。他们把这些名词改译模式作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特有的组成要素,即特有的概念和术语向我国心理学者介绍。这是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的。因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身绝没有割断历史地提出这些名词改译模式来表现自己的特征。在认识理论系统中,信息加工心理学,同所有其他心理学派一样,仍然是原原本本地使用着心理学与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科学长期以来共同统一的原有的这些传统规范的名词——概念和术语,而绝没有任何新的改变。此外,信息加工心理学仅仅是思维心理学(认识心理学)中的一个学派。它并不能取代整个思维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它与其他思维心理学的区别只在于所根据的理论和使用方法上。我国心理学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认真地吸收其中新的科学合理的因素。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国际心理学界有不少著名心理学家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观点提出很多评论意见,最有代表性的是,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与所谓计算机隐喻有关,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力图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化的成果。但是,借助于计算机隐喻也不能理解和解释许多现象。因为人和计算机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证明,用信息加工理论说明人类认识活动,的确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人类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的译者力图用自己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系统中所臆造的名词改译模式来说明整个心理学认识理论系统中的一切理论问题,这不论从任何方面讲都具有重大原则性的错误。尽管如此,在荆其诚主编的《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为着强化和巩固这些名词改译模式在心理学认识理论系统中所夺取到的位置和占领的理论和思想阵地,则是把这些改译的名词规定为标准化名词来使用的。这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产生了普遍的和深刻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实践确凿地证明:心理学认识理论系统中的主要的基本的名词——概念和术语都是从哲学母体中继承下来的,有悠久的发展史。这些改译的名词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它们在心理学认识理论系统中割断了与原有的这些名词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破坏了原有的这些名词所具有的联系性、规范性和统一性,它们在整个历史地形成的心理学认识理论系统中起着消极的异化作用,由此所造成的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是很严重的。
心理学是整个科学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改译的名词不符合科学的系统论的基本要求:它们同心理学与整个科学认识理论系统中长期以来共同统一使用的传统规范名词在内涵上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不能相互接轨,所以便使得心理学在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上陷入自我封闭的、脱离实际的、孤立的困境中。
心理学由于是一门基础科学,它在整个科学系统中存在着与其他科学的多方面联系和关系。这些改译的名词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整合化趋向提出的科学系统中名词——概念和术语统一性的客观要求:它们在学术交流中,自然而然地要侵入和渗透到其他各种科学领域中,因而它们在整个学术领域中都起着制造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混乱和破坏统一的消极干扰作用。
根据学术理论界(主要是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普遍反映,有些心理学者对这些名词改译模式的危害性还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尽管如此,这些心理学名词改译模式由于得到心理学界一些人的肯定和支持,而在这次英汉心理学名词审定过程中,还是决定要继续保持下来使用而不作任何改变。
其二、从具有自然科学的偏向性的立场出发,不仅把实验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名词,而且把其他一些心理学分支学科,包括普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法制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名词都当作自然科学名词来审定。此外,在审定的内容中,则是把哲学心理学(心理学哲学问题)、经济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历史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人类学、心理语言学等一系列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名词都排除于外,而不给予审定的机会,仿佛认为这些心理学分支科学的名词达不到心理科学名词的水平,值得审定似的。可是审定的名词则要以全国心理学名词统一的方式而要这些心理学分支学科来使用。
显而易见,这样把整个心理学名词都当作自然科学名词来审定是不科学、不合理而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举一反三,实际上有不少重大事件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也都存在着与此同样的偏向性和片面性。由此产生的严重的不良后果是,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普遍地存在着重视侧重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而轻视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重视实验研究而轻视理论研究的思想倾向。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有些心理学者从把心理学与哲学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的立场出发,不仅坚持心理学与哲学在认识理论系统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名词——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上分离,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还高谈阔论地宣扬着要划清心理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界限。恩格斯讲过这样的话:“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每个心理学者都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心理学的研究要达到高度的学术理论水平,是一刻也不能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的。
有不少心理学者共同认为,当前我国心理学在体制上存在着侧重于自然科学的偏向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只有在体制改革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心理学发展的客观现实的需要成立心理研究所以后,才能逐步得到科学合理的和彻底的解决。因为只有在这样新的科学合理的体制中,这个新成立的心理研究所与原来设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心理研究所,共同一致地从整个心理学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现实的需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的学术理论思想的指导,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大力推动侧重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和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工作,以及学术活动的共同开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我国心理学才能真正地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注:本刊相继在2000年第5期和2000年第9期上转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璧如先生关于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所的两篇文章,希望引起心理学界和其他关心心理学发展的有识之士的讨论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