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山前矿业发展与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我国内陆山前地带的矿业开发和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前论文,内陆论文,矿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条件的异同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指出,要“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面,是如何加快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首先需要深入分析一下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条件的异同。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靠区位优越,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如何,在当代不很重要。国内的实例有长江和珠江两个三角洲,国外的实例有日本南部沿海地区。

这是因为在交通运输发达、经济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区位优越的沿海地区,既可以充分地面向两个市场,又能够方便地利用两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产品,完全可以弥补本地自然资源的不足。

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就需兼备区位良好和自然资源丰富两个条件。区位条件不能太差,否则难以联系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例如我国西南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矿产资源丰度国内少有,下世纪初通过开发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矿产品输出基地,但由于区位不利,不大可能建成大面积的发达经济区。

但即便是区位良好的内陆地区,区位条件一般说来也无法同沿海相比,所以本地和邻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特别是矿产资源条件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内陆地区,也有个别城市,区位优势突出,不亚于沿海,不依赖本地自然资源也能实现经济发展,例如郑州、武汉。但如果不只是谋求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要以这样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则周围地区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

内陆山前地带优势分析

按照前节观点,沿海地区初步繁荣起来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向内陆推进,最有利的地方就不是离海最近的平原腹地,而应当是与海有一段距离的山前地带,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可能兼备区位良好和自然资源丰富两个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山前地带的区位条件,同不靠海的平原腹地相比差别不大,同深山区相比则显著优越。

第二,山前地带有一半是平原,耕地充足。且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好,耕地质量往往还优于平原腹地:山前地带平原的地质基础,或是冲积扇,或是高阶地,较少洪涝灾害;而冲积扇群地下水丰富,又增强了抗旱能力。

第三,平原部分由于农业基础较好,一般人口密度较大,且不是贫困地区。因此既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有一定容量的内需市场。

第四,冲积扇发育良好的地方,有可能形成大型地下水源地,是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五,山区边缘低山丘陵多,有利于发展林业。

第六,山区如有矿产资源,就比较容易开发并进入市场。平原腹地一般缺少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只赋存于少数地区)。深山区的矿产资源也可能很丰富以至超过山前地带,但往往不易开发。

第七,如有较大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则在山前地带落差较大,有可能形成易于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大陆地形共有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云贵——黄土——内蒙古高原、东部低平原。因此,符合前述条件的山前地带可分为两个等级:

1.一级山前地带,即第二、第三台阶交界处。自北而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巫山——雪峰山东侧的山前地带,覆盖黑龙江、内蒙、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十一个省(市、区)的部分地区,从黑龙江省的嫩江县到北部湾,成北北东—南南西向延长约三千五百公里。

这一山前地带近南北向,因此同东西向出海通道交叉处应当是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方,自北而南共有四处。因为耕地等农业资源差别不大,下面着重考察一下这些地方的矿产和水能资源条件:

(1)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山前地带:第一欧亚大陆桥从此通过。 矿产资源有铜、铁、水泥原料、煤,大庆油田距此也不远。

(2 )河北省的太行山前地带:晋陕煤炭外运第二通道群(神黄铁路、石太高速公路等)从此通过。矿产资源有铁、煤、水泥原料、优质石材。

(3 )河南省的太行——伏牛——桐柏山前地带:第二欧亚大陆桥及其平行辅线从此通过。矿产资源有煤、石油、铝、金、银、铁、钼、岩盐、水泥原料。黄河从此地出山,形成三门峡、小浪底等水能资源集中区。

(4)湖北省的巫山山前地带(三峡口外):长江水道从此通过。 矿产资源有磷、铁。长江及其支流从此地出山,形成三斗坪、葛洲坝、丹江口、隔河岩等水能资源集中区。

2.二级山前地带,即各台阶内部的山前地带。在第三台阶内,应注意突起于平原内的山地丘陵周围;在第二台阶内,应注意山间盆地和河谷川地的边缘。举例如下:

(1)江西省九岭山与鄱阳湖平原之间的九岭山前地带。

(2)陕西省秦岭北侧。

(3)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贺兰山前地带。

(4)甘肃省的河西走廊。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麓和阿尔泰山南地带。

(6)四川省成都平原西侧的岷山山前地带, 围绕安宁河谷川地的攀西地区。等等。

以上这些及未一一列举的山前地带,位于出海通道上或其附近的,应认为区位良好。不靠近出海通道的,要有计划地建设外出通道,改善区位条件。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矿产资源,都有条件建成十五大所要求的“重点产业带”,或对已有的重点产业带起到进一步加强的作用。

但应注意,并不是地形上的“山前地带”都能建成重点产业带,关键因素还在于山区是否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河南省东南部的大别山北侧地带,有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南北贯通,区位条件不可谓不好,但因大别山区多年来找矿一直无重要发现,看来近期建成重点产业带的条件是不具备的。

矿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

1.矿产品消费过程分析:除少量用于生活消费外,矿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作为原料投入生产的,所以矿产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中的消费过程(见图1)。

图1反映的是以下几层经济意义:

(1)作物质原料利用的矿产品, 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劳动附加和能量输入而不断积累增值;作能量资源利用的矿产品,则由于输出能量而消失。

(2)能量转化输出不可逆,而物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逆, 即物质资源可以部分回收利用。但实现这一点,要以新的能量供应为代价。

(3)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物质资源的单位消耗以至总耗都有可能降低;生产用能源单耗可以降低,总耗却要上升;生活用能源则单耗总耗都要上升。

(4)能源供应不足,不利于经济发展; 能源充足而物质资源不足,会导致物质财富积累少,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图1 矿产资源与矿产品消费过程

2.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按图1表达的观点, 应当首先重视“基本物质资源”的开发,即生产基本原材料、产业关联面宽、投入产出链长、有可能形成支柱产业群的矿产资源,大体上有以下三组:

(1)基本金属:①铁、铜、铝。②铅锌、锡、铬、镍、钼。

(2)基本化工原料:①无机化工—磷、硫、盐、碱。 ②有机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

(3)基本硅酸盐原料:水泥原料、陶瓷原料、玻璃原料、 耐火材料。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包括资源开发品种、规模,产业链长短,产品结构,同其他地区资源产品的交换关系等,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引导其实现。

3.能量资源开发和利用。

(1 )能源开发利用顺序:应首先开发非矿物能源(主要是水能),其次是地热和核能。常规矿物能源(煤、天然气、石油)要适当加大作物质原料的份额,以尽可能多地积累物质财富,发展后序产业(见图1)。

(2)能源富裕地区的输出原则:对于产煤地区, 应尽可能以输出能量(输电)为主,辅之以输出能源物质,这既有利于资源产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缓解不必要的交通运输负担,其理由见图2。

图2 能量和能源物质的传输及消费

由图2可见,在资源产地,无论非矿物能源中的机械能(水能、 风能),还是能源矿产品中的化学能、核能、热能(地热),都能通过不同的发电工艺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长途传输。在消费地,电能可以转化为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消费用能量。必须输送部分能源物质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技术上必需,如汽车、飞机的燃料用油,冶金工业所需的还原剂焦炭,无法由电能转化;二是一般供热耗能,用电能转化在经济上不合算。

由此可见,在既缺电又不产煤的沿海地区,长途运煤建设火力发电厂很不合算。更好的办法一是输电,二是发展核电。

(3)能源富裕而物质资源不足的对策:能源富裕地区, 往往物质资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宜建设单纯的“能源基地”,否则就有可能象阜新市那样在发展后期陷入困境,对一个较大的经济区域来说尤其是这样。

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思路是要设法以能量换取物质,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种:(1)发展有机化工产业。(2)以能源矿产品交换非能源矿产品,发展相关产业,如德国的鲁尔和前苏联的库兹涅茨,都是依托大煤田建设起钢铁工业的。(3)发展高载能产业,如电解铜、 电解铝、铁合金,电力扬水工程等。

4.山前地带城镇建设布局: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依托矿业发展起来的山前地带,城镇建设布局要适应矿业的特有经济规律,有利于城镇的健康稳定发展。总的原则是,从采矿、选矿、冶炼制材到深加工制造业,随着产业序次的提高,城镇建设由分散趋向集中。

采矿业只能随矿产地分散配置。对于小型矿产地,适宜实行“侯鸟政策”,即依托邻近城镇建立后方基地,便于矿山采空后转移。对于大型矿产地,要建设较为稳定的矿山城镇,相关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应以保证采矿业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限,尽量减少多余的城镇功能,以控制城镇规模。

对有些矿种来说,从选矿开始,产业配置和城镇建设即应适度集中,如洗煤,黄金选矿。而从冶炼制材深加工起,更应进一步集中。这些产业不能过分迁就矿产地(多在山区内),一般宜在平原地带选择区位最有利的地方集中配置,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使其发展不受个别矿产地资源枯竭的影响,且能够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做到产业升级,走向综合性城市,对周围地区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山前地带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建立在矿业基础上的经济区域,总有一个可再生资源枯竭的问题需要考虑,建立在农(林、渔)业基础上的经济区域就没有这个负担。但前者能够比后者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和资金积累,凭借这一条件,可以走出自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办法有三:

(1)实现产业序次升级:在初期建设原材料工业基础上, 发展深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使单位产出中的物质含量逐步降低。十五大要求“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里,“更高水平的发展”绝不会只是原有水平基础上的数量扩张,必然包含有产业序次升级的意思在内。这样,东、中、西部都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推进产业序次升级,形成“产业序次递进升级”的形势,也就逐步消除了中西部同东部“争原料”的问题。

(2)培育可再生资源:利用经济实力的增强, 改善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条件,强化其资源基础。尤其要重视水资源的开拓和养护,不仅要做到消耗与补给平衡,而且要保有尽可能多的水资源储备,这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如能做到以上各点,环境保护也就有了重要保证。

(3 )把经济开发向深山内地推进:相对于沿海“龙头”地区而言,内陆山前地带是“腹地”。但相对于深山内地面言,发达起来的山前重点产业带又可能演化为“龙头”。例如河南省太行山前的焦作市和济源市,利用自己相对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太行山几条通道,输入晋煤,建设“山前电站”,形成了强大的电力工业基地,既弥补了本地资源的不足,进一步发展了自己,也为晋东南的煤炭工业创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市场。

山前重点产业带的建设初期,要重视打通外出通道。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之后,要不失时机地把打通“内进通道”的任务提上日程,促进山前地带和深山内地的共同发展。

标签:;  ;  ;  

内陆山前矿业发展与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