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回落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差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2006)-05-0097(05)
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1984年以来的首次逆差,数额高达46.4亿美元①。在1980~1983结构调整期连续4年出现逆差后,1984~1994年始终顺差,1995年~2003年仍为顺差,但顺差逐年减少。[1~2]2004年出现大额逆差,而2005年逆差即以75.5%的幅度回落至11.4亿美元。国内各界对入世后农业可能面临的冲击有所预期,但此次农产品高额逆差与长期顺差的鲜明对比仍引起了多方关注。本研究关注的是巨额逆差怎样在次年大幅回落?逆差自我收敛趋势坚挺吗?本文从品种构成、市场构成等角度分析逆差缩小的来源,并从月度逆差情况分析逆差缩小的过程,藉此展开讨论,并廓清现实:今后农产品逆差自我收敛趋势不够坚挺,贸易平衡调控面临挑战。
一、逆差缩小的品种来源
2005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回落,来源于部分品种逆差缩小和部分品种顺差扩大。本文主要描述2004年逆差较大品种在次年逆差缩小的情况,以及部分品种2005年比2004年顺差明显扩大的情况。
1.2004年大额逆差品种次年逆差缩小
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中油产品(包括大豆在内的食用油籽和植物油)、棉花、粮食(不包括大豆)名列前3位,其逆差分别为64.7、31.6和14.0亿美元。[3]畜产品和食糖逆差也较大,分别为8.5、2.5亿美元。2005年这几类产品的贸易平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油产品中的食用油籽逆差扩大,其余油产品的植物油净进口下降、谷物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棉花净进口增加,贸易量变动方向不同但均利于农产品总逆差缩小。畜产品进口额增长速度不及出口额导致逆差亦缩小。下文具体考察以上品种贸易平衡变动对农产品贸易总体平衡的贡献,将考察结果列于表1中,③、⑥为正值时,表示有利于农产品总体逆差减少,为负值时,则表示不利于逆差减少。
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下降,净进口量减少、贸易逆差缩小。2005年食用植物油出口22.8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进口621.3万吨,同比减少55.1万吨,降幅8.2%,净进口减少71.7万吨。食用植物油出口增幅虽大,但基数低,因此逆差缩小主要来自于进口减少。其中,豆油进口大幅下降是该变动的主要部分。2005年豆油进口同比下降了82.3万吨,降幅高达32.7%,同期出口6.3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
谷物由上年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其中玉米出口大增、小麦进口大降是变动的主要部分。2005年谷物进口627.2万吨,同比下降348.1万吨,降幅为35.7%,出口则比上年增长1.1倍,增长量为538万吨,达到1017.5万吨,由上年净进口495.8万吨转变为净出口390.3万吨。其中,2005年玉米出口864.2万吨,同比增长2.7倍,增长量为631.8万吨,进口量很小,为4017.3吨(虽然同比增长率很高,达61.6%),净出口863.8万吨,比上年增长2.7倍。小麦出口60.5万吨,同比下降44.5%,进口从2004年的725.8万吨下降到353.8万吨,降幅为51.3%,净进口以52.4%的幅度下降到293.4万吨。这些是谷物逆差转顺的主要来源。
棉花进口增长、出口下降,但进口均价下降致使贸易逆差缩小。2005年出口0.8万吨,同比下降33.1%;进口以同比33.7%的幅度增长,增加到265.3万吨,增量为66.9万吨。净进口为264.5亿美元,同比增加34.1%。但2005年我国棉花进口均价比上年下降25.4%,降到1243美元/吨,贸易额仍表现出逆差缩小。
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明显缩小。2005年出口额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0%;进口额42.3亿美元,同比增长4.7%;贸易平衡表现为逆差6.3亿美元,同比下降26.2%。而其中生猪产品在进出口双下降的情况下顺差增加0.4亿美元,家禽产品则在进出口双增长的情况下顺差从4.8增加到5.6亿美元,二者共增加顺差1.2亿美元。
但是2004年呈逆差较大的品种中食用油籽和食糖的逆差进一步扩大,不利于农产品总体逆差缩小。食用油籽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贸易逆差增加较多。与2004年相比,2005年食用油籽出口增加了19.6万吨,但进口增加了628.6万吨,净进口量扩大了609万吨。食用油籽增长主要源于大豆进口大增,2005年大豆出口比上年增加6.4万吨;进口则增加了636.1万吨,增长率达到31.4%,净进口扩大了629.7万吨。食糖进出口双增长,2005年出口35.8万吨,同比增长3.2倍,增长量为27.3万吨;进口139.0万吨,同比增长14.4%,增长量为17.6万吨。净进口为103.2万吨,比上年减少了9.7万吨。但其均价每吨275.7美元,比上年增长达2.45%,[4]导致食糖逆差次年扩大。
2.2004年顺差品种次年顺差扩大
蔬菜、水果、水产品顺差进一步扩大,促进了2005年农产品总逆差缩小。与上年相比,2005年蔬菜顺差增加6.9亿美元。2005年出口量比上年增加78万吨,出口额增加6.8亿美元;进口量减少1万吨,进口额下降0.1亿美元,净出口量670.3万吨,顺差43.98亿美元。
2005年水果净出口比上年增加43.6万吨,顺差扩大3.1亿美元。2005年水果出口量同比增长16.6%,出口额增长23.5%;进口同比增长7.9%,进口额增长12.7%,净出口250万吨,顺差13.7亿美元。而2004年净出口206.4万吨,顺差10.6亿美元。
2005年水产品贸易顺差为37.7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量为0.4亿美元。2005年水产品进出口双增长,出口额为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进口额4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2%。
表1各品种贸易平衡变化对2005年农产品总逆差缩小的贡献
注:(1)①、②为负值时,表示产品为净出口。③=①-②,③为正,表示净出口增加与净进口减少;若为负,表示净出口减少与净进口增加。(2)④、⑤为负值时,表示产品为逆差,⑥=④-⑤,⑥为正,表示逆差减少;若为负,表示逆差增加。(3)畜产品贸易量无法统一量纲加总,故用顺差或逆差金额考察贸易平衡及其变化。
二、逆差缩小的国内市场构成
国内不同市场农产品逆差②变化对全国总量变化影响不同。本文分别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各省直辖市两个层面考察。
1.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市场
2004年东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总额绝对份额的比例为93.3%。该地区逆差为72.6亿美元,在总逆差比例也最大。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均表现出顺差,分别为14.1、12.1亿美元。2005年各地区农产品贸易平衡都向着有利于农产品总逆差缩小的方向变动,其中东部地区逆差缩小,中、西部地区顺差扩大。
2005年东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且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出口额同比增长14.6%,进口额同比增长2.9%,进出口总额达485.8亿美元。2005年东部地区逆差缩小到52.8亿美元,同比下降27.3%。同年,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进口下降,且出口增长更快。2005年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8.4%,进口额同比下降10.1%,进出口总额为50.4亿美元。中部地区当年农产品顺差26亿美元,同比增长84.4%。2005年西部地区进出口双增长,出口增速亦快于进口。该年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1.7%,进口同比增长9.3%,进出口总额为26.8亿美元。西部地区2005年顺差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2.各省份、直辖市市场
从几个逆差较大的直辖市、省份看,2004年农产品逆差最大的四个省份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其逆差额均超过10亿美元,分别为50.82、19.23、14.97、11.30亿美元。天津市、广西、河南省逆差过亿元,分别为47837.1、29226.8、13938.6万美元。
2005年其逆差除了北京、广东、河南下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5年北京市农产品逆差比2004年下降21.8%,下降数量为110967.9万美元,其逆差减少数量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份中最大。其次是广东,下降了82403.1万美元,河南下降了11881.7万美元(占该省2004年逆差的85.2%)。以上逆差缩小构成了全国逆差收敛的主要力量。而江苏、上海、天津、广西逆差在2005年进一步扩大,分别比上年增加14216.5、47247.8、11526.9、5497.6万美元。其中,上海市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幅最大,占该市上年逆差的31.5%。
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③看,仅上海、江苏、天津、重庆、广西、江西、河北、山西的逆差比上年扩大(按逆差增加量由大到小排列)。河北、山西逆差比上年分别增加1655.4万美元、144万美元。其余24个省、直辖市的农产品贸易平衡变动均促使全国总逆差向零点收敛。除北京、广东、河南三个省份外,对逆差缩小贡献较大(逆差缩小或顺差扩大量超过1000万美元)的省份,依次为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新疆、陕西、浙江、湖北、海南、甘肃、四川、云南、安徽等省。其中,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增加了69659.1、32017.6、31377.2和17774.2万美元。图1直观可见。
图1 2005年各个省份逆差相对2004年缩小贡献
注:逆差缩小贡献为正,表示该省份2005年比2004年逆差缩小(如北京、广东、河南),在坐标上半轴,或顺差扩大(如甘肃、内蒙古、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在坐标下半轴。
三、逆差缩小的国际区域市场分布
2004年我国对亚洲和欧洲农产品贸易表现为顺差,顺差分别为102.8和8.1亿美元,对其他洲为逆差。逆差由高到低为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金额分别为65.3、61.9、29.3、3.3亿美元。
2005年我国呈逆差区域的农产品贸易继续呈逆差,但与上年相比逆差有增有减。对北美洲、大洋洲贸易逆差分别为46.7亿美元、27.8亿美元,分别减少18.5亿美元、1.5亿美元。而对南美逆差增加了8.2亿美元,扩大到70.1亿美元。对非洲逆差亦扩大了0.8万美元。
我国与各大洲农产品逆差的不同变化来自于与其进出口变动方向和幅度的差异。与2004年相比,2005年对北美洲出口增加进口下降。2005年对北美洲出口比2004年增加6.3亿美元,占上年比例23.65%,从美洲进口,同比减少12.6亿美元、13.7%,进出口总额达112.4亿美元。2005年对大洋洲出口3.3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0.41亿美元,占上年13.9%,从大洋洲进口31.2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2.29,比率3.4%,进出口总额为34.6亿美元。2005年与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对南美洲出口为5.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从南美洲进口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进出口总额为80.9亿美元。
2005年我国对亚洲地区顺差升至124.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近20亿美元,顺差明显扩大,构成了我国2005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缩小的重要部分。2005年我国对亚洲进出口贸易双增长,与上年相比,出口增加21.9亿美元,进口增加1.4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3.7%、2.6%,进出口总额238.2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欧洲顺差增加了3.08亿美元,达到11.5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欧洲进出口双增长,出口45.4亿美元,同比增长32.9%,进口33.9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四、逆差缩小的贸易方式构成
2004年一般方式逆差29.8亿美元,出口176.7亿美元,进口206.5亿美元。其他贸易方式的逆差15.7亿美元,出口3.78,进口19.53。加工贸易方式出口49.10亿美元,进口51.99美元,逆差2.89亿美元。其中,进料加工方式出口38.4亿美元,进口38.8亿美元,逆差0.4亿美元。2004年只有边境小额贸易方式顺差2.1亿美元,出口4.1亿美元,进口2.0亿美元。
2005年我国农产品一般方式的贸易,出口增长进口下降。2005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09.4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进口202.0亿美元,同比下降2.2%。贸易平衡由上年的近30亿美元的逆差转为7.4亿美元的小额顺差,逆差约减少35亿美元。
2004年逆差较大的其他贸易方式的贸易逆差在2005年进一步扩大,由15.7亿美元增加到23.5亿美元,增幅为49.6%。加工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1.79亿美元。其中。2005年进料加工方式出口同比增长17.6%,进口同比增长9.6%,由上年0.4亿美元逆差转为2.6亿美元顺差。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进口2.0亿美元,同比下降09%,顺差3.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近1亿美元。
五、逆差缩小的逐月积累
考察2004、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月际波动情况,以揭示我国农产品逆差缩小的逐月积累过程。
(1)2004年农产品进口、出口波动。2004年1~7月进口在明显的波动中大量增加。其中1~4月持续进口持续增长,从20.8亿美元增加到26.9亿美元,5月回调至21.6亿美元,6月再次增加到4月份水平,7~12月稳定低速下滑。出口方面,1月农产品出口16.6亿美元,低于进口水平,2月稍降,3月以一年里最快速度增加(月增长29.8%),3~8月围绕17.5亿美元小幅波动,8月份以后则开始明显增加,11月份比上月增长21.7%,增速仅次于3月份。1~10月出口始终低于进口,即保持逆差,且前半年逆差较大,10月份出口开始快速上升,达到进口,年末高于进口实现顺差(详见图2)。
图2 2004年、2005年各月农产品进出口金额 单位:亿美元
(2)2005年农产品进口、出口波动。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1~8月进口波动较小但增势明显,2月比1月大幅下降,3~8月快速上升,8月份起明显下降,10月起开始快速回升。出口方面,1~4月出口与进口水平保持相当、变化同步,4~6月出口开始少量增加,6~8月微量减少,8月以后出口开始逐步上升,10月份增速更高。因此不难理解,8月份时逆差达6.8亿美元,为全年各月最高,8月之后逆差迅速减少,到10月出口超过进口。但由于10月之后进口比出口增速更大,到12月农产品进出口水平达到基本平衡。
(3)2005年比2004年逆差大幅缩小。两年波动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而此相似之处却更有利于说明2005年逆差的回落。2004、2005年1~8月进口在较大的波动中出现明显的增长,出口在较小的波动较少增长,8月开始进出口分别以相反趋势变动,即进口较快减少,出口较快增加,直到10月左右出口稍高于进口,两年该月均近似平衡在21亿美元。之后,进出口均增加,但进口增速更快,10~12月出口由高于进口直到与之水平相当,即到年末农产品贸易实现短暂平衡或低顺差,见图1下端面积图。但近似地看,两年波动同步不同幅。2005年第一季度出口与进口水平相当,为低水平逆差或顺差,而2004年同期月度一直是较大额逆差,因此,虽然两个年度进出口波动趋势相似,“逆差转顺”月份都在10月,出口增长速度相差无几,但2005年逆差明显减少。可以说,与2004年相比,2005年出口与进口“咬得”更紧,从而使该年逆差大幅度回落。
六、对逆差缩小轨迹的评析与思考
前文从品种结构、市场结构和月度变化等角度考察了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缩小轨迹、向零点收敛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逆差缩小在进出口的双增长中实现。根据月度进出口数据可知,2005年各月进口和出口平均高于2004年水平。2004年、2005年出口月平均值分别为19.26、22.66亿美元,进口分别为23.27、23.87亿美元。但是进口波动更大、出口增长较平稳。因为出口处于平稳的增长,因而可以与波动中增加的进口“咬紧”,而使逆差回落。
2.逆差缩小主要来源于少数几类产品的逆差缩小。2004年大额逆差产品的逆差大幅缩小是2004年总体逆差缩小的最主要部分。而这些产品逆差大幅缩小又通过出口大升和进口大降实现。前文分析可知,与2004年相比,2005年谷物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食用植物油出口大幅增加,但进口更大幅度减少,出口双增长使得净进口下降,使得这两类产品逆差下降额度都在10亿美元以上。
3.区域市场逆差波动与其贸易规模相关。2005与2004年相比,逆差缩小或顺差扩大前三位的北京、广东、山东,其在2004年进出口额分列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第3、2、1位。逆差扩大前三位的上海、江苏、天津的2004年净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第7、4、9位,而且上海、江苏、北京、广东,加上广西、河南农产品贸易连续两年逆差(2004年广西、河南进出口总和在全国排序也较靠前,分别为12、13位)。由此可见,随着贸易规模扩大贸易平衡波动性增强。
4.一般贸易方式对逆差回落影响最大。一般贸易方式逆差回落最为明显。2005年逆差比2004年减少了约35亿美元。加工贸易方式由上年逆差转为1.79亿美元的顺差。其他贸易方式的逆差扩大7.81亿美元、易货贸易方式等其余贸易方式顺差适当增长。
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逆差回落轨迹反映出不容忽视的客观情况:农产品逆差向低水平收敛的趋势并不坚挺。首先,农产品逆差缩小伴随着强劲的进口增势。从图2可直观看出,进口增长月份较多,而出口在更多月份内增速低于进口。相应的,两年均在1~8月呈逆差,逆差时间明显长于顺差月份,逆差保持及扩大势头较强。可以形象的理解为需要较长的时间“拉转”逆差。而不论部分产品还是市场都有显示着其进口的明显增长。从进出口的绝对变化量更好的明证这一点。仅以南美洲为例,2005年与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年均增长率出口远大于进口,分别为30.2%、14.3%,但看增长绝对量分别为1.2、9.5亿美元,出口明显不及进口。其次,中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将扩大进口增长的空间。我国正逐步兑现入世承诺,2005年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平均关税水平为15.3%,已比2000年的平均关税水平明显下降;农产品进口配额也逐步取消,到2006年我国仅对7种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进一步开放使得进入壁垒减少,受WTO原则限制可用于直接调控进口的手段减少。再加上国家进出口调控机制存在缺陷(进出口调控和生产管理分离)、调控效率低下,[5]农产品贸易额波动机会增大,尤其是出现逆差机会增大。再次,出口竞争力提高面临更多障碍。提升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是更主动的缩小逆差的途径。但贸易壁垒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出口竞争力提升面临诸多障碍,削弱了逆差收敛一股重要的助力。
综前所述,逆差向低水平收敛的过程中,进口增势强劲越来越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如何深化进出口调控机制改革,在WTO框架下有效、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手段调控进出口,尤其是进口,以更好应对高国际化水平下农产品贸易不平衡的常态,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2005年2月18日发布的《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2006年2月17日发布的《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4年1月~2005年1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5年2月~12月)》。经作者计算,本文农产品统计口径是“WTO协议所说定的农产品+水产品”。
②农业部发布年度进出口数据和商务部发布月度数据口径一致,但由小数点四舍五入,月度加总与年度数据存在很小的误差。本文在市场结构等结构分析时使用的是月度累加数据。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公布了31个省、直辖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