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道路交通跨世纪发展展望_交通论文

上海城市道路交通跨世纪发展展望_交通论文

上海城市道路交通跨世纪发展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交通论文,上海论文,跨世纪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后三年至2010年,是上海“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发展阶段。根据塑造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形象的要求,继续推进道路交通建设、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是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上海跨世纪的道路交通发展,以80年代中期以来的建设成果为起点,以“初步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架”为目标,以“建设与管理并重”为指导方针,以人均GDP3000美元的经济水平为支撑,因而表现出与其他发展阶段所不同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完善道路网络体系,成为道路交通建设的重点任务

上海市域规划建设的道路网络由“三横三纵”与“三环十射”组成。其中,市中心“环加十字”的高架道路为其核心骨架。“七五”以来,道路交通建设的重点是核心骨架。到目前为止,内环高架,南北高架和延安高架路的西段、东段均已建成,中段也将于1999年国庆前建成通车。于是,从整个路网系统来解决城市交通矛盾,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的重点。路网系统的完善,分为三个层次实施。

一是建成“三横三纵”的所剩部分。其中“北横”部分包括天目路、海宁路、鸭绿江路、周家嘴路、长宁路(曹家渡——江苏路)的拓宽改建;“南横”主要有陆家浜路(中山南路——制造局路)、肇嘉浜路改建(徐家汇——瑞金二路);“西纵”有华山路(江苏路——漕溪北路)、江苏北路、曹杨路桥改建。上述项目,或已开工,或已进入前期准备,可望在2000年前全部完成。

二是配合公交网络建设一批非机动车道和区域性道路。其中非机动车道主要包括江西路、罗浮路、宝通路(宁波路——宝山路);山东路、九江路、南昌路、兴业路、崇德路、寿宁路(人民路——襄阳南路),同环线非机动车道等;区域性道路主要有河南路(延安路——陆家浜路),北外滩道路改建(北京东路——五角场),新闸路(石门路——西藏路)等。

三是加快“三环十射”的建设。其中,环线项目主要有外环线二期(东北段),郊区环线的南汇段(界河——惠南镇——大团)、同三国道高速段等;射身线项目主要有嘉浏一级公路二期,4号线西延伸段,蕴川路改建,10号线(外环线——浦东机场),204国道(沪宜公路)改建等。

结合路网系统的完善,将配套建设大连路、嫩江路、复兴东路、外环线等一批大工程。

如果说,构筑高架为解决市中心交通的突出矛盾创造了条件并取得初步成效;那么,完善网络将会有力推动全市道路交通综合功能的形成。完善网络,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成为贯彻“公交优先”方针的重要措施

解决上海城市的道路交通矛盾,不仅需要大规模的道路设施量及完善的网络,而且要有科学的交通政策及合理的交通结构。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城市以“公交优先”为政策导向、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做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有关资料显示,巴黎、纽约、伦敦、东京、大阪等世界主要大城市,公共交通约占整个城市交通量的60-70%左右,而轨道交通又承担了公共交通约70%的运量。借鉴上述城市的做法,上海从80年代开始发展轨道交通设施。80年代中期以来,又把发展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作为贯彻“公交优先”方针、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的重要措施。目前,上海发展轨道交通的工作正从三方面展开。

一是修订和完善网络规划。80年代所制定的“上海地铁总长176公里、由7条线组成”的规划,显然与上海城市的功能、地位及交通发展不相适应。1994年,根据市政府要求,市建委组织全市20多个单位的上百名专家开展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预可行性研究。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发展轨道交通的总体思路、建设规模和网络规划。其中,在规划网络方面,这项研究认为:参照国外同类城市公共交通所承担的比例,上海公共客运量宜占主城总乘车次数的75%,轨道交通宜占公共客运量的65%。据此,主城内轨道交通总长度约为560公里,其中,地铁380余公里、轻轨170余公里。整个网络由21条线路组成,其中地铁11条线,轻轨10条线。这为领导部门决策、进而由此贯彻“公交优先”方针,提供了导向、调控的依据。

二是优化工程项目的前期技术方案。在继续修订完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同时,一批项目的前期技术准备已经开展,主要包括城市电车C-C线、地铁11号线、莘闵轻轨、地铁2呈线东延伸段、浦东A-A线等。为使之达到经济与技术、当前与长远、建设与营运相统一的要求,市建委正积极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对技术方案进行优化:(1)优化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使线路既符合规划网络,又能在近期最大可能地吸引客流、解决居民出行问题;站点布置则充分考虑与公交站点、居住小区、商业网点的结合。(2)优化换乘方式。力争使轨道交通之间的立体换乘取得突破,既尝试本轮规划建设与已建成项目在同一立面进行换乘,又为与今后上马项目实施立体换乘留有余地。(3)优化资源共享的方案。属延伸、改造项目,近期充分利用原有车辆、设备及备品备件;属新建项目,则用好时间差,调剂使用其他线路车辆,并研究停车场、车辆段共享的方案。由此,为贯彻“公交优先”方针,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三是加快“骨架体系”的实施进程。当前上海轨道交通发展的重点是:建成“十字加环”组成的骨架体系。这一骨架体系基本覆盖了市中心人流最密集、市民出行频率最高的地区,对先期形成网络效应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这一“十字”中的“纵线”——地铁1号线已建成通车,并形成显著的投资效益。其“横线”——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进入施工高潮,计划在2000年10月全线试运营。“环”的西北段——轨道交通明珠线(3号线)一期工程经国务院原则批准,于今年5月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立项,预计该项目将在2000年10月前建成通车。此外,“环”的东南段——地段11号线的前期技术准备也已达到相当深度。上述“骨架体系”可望2005年基本建成,届时,上海轨道交通的总长度将达100余公里。与之相一致,全市公交出行比例可由目前的17%提高到30%以上,其中,市区的公交出行比例由目前的23%提高到40%以上,从而“公交优先”方针的贯彻开始收到明显效果。

第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成为塑造城市现代化交通功能的重要手段

加强建设,是形成城市现代化交通功能的前提条件;强化管理,则是把建设成果转化为综合效益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迈向新世纪过程中,上海的道路交通发展正贯彻“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并且把提高管理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在增加管理投入、提高市民公共交通素质的前提下,重点从三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提高城市道路的完好率。市域道路做到路面平整、桥梁安全、排水畅通,市政附属设施完善、规范、标准、整洁,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交通功能。为此,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管理“三年大变样”规划时提出:在强化道路的管理养护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一批规范化管理道路。三年内,城市道路完好率要达到87%左右,管养公路和干线公路好路率分别达到75%和90%。

二是大力改善静态交通的状况。上海机动车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城市道路,提高现有道路利用率的关键之一是改善静态交通管理状况。针对市中心、尤其是内环线内机动车停车泊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关部门规划结合新建广场、大型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以及交通枢纽,建设停车场,到2005年,中心城停车泊位由目前约2万余个增加到4万余个,从而使内环线内的占路停车减少一半左右。同时,继续开展清理占路,到2000年,市区基本没有占路菜场,集市占路减少80%以上。

三是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技术和装备。采取更为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在市中心“三横三纵”实施机动车专用道,其他干道逐步辟建机动车专用道,逐步扩大单向道路网络,市中心逐步做到机非分流,提高城市路网的运行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并通过这一系统为交通疏通、分流和处理突发事件提供良好服务,为优化交通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提供供据。此外,还要逐步实现养护、管理机械装备的现代化,提高施工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标签:;  ;  ;  

上海城市道路交通跨世纪发展展望_交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