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东欧和中亚事件回顾_车臣论文

1995年东欧和中亚事件回顾_车臣论文

东欧中亚1995大事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东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的东欧中亚是个既不平静,又不平凡的年头。

代顿协议 头号大事

波黑停火和签订和平协议可说是1995年的头号大事。1995年5 月精心策划、准备已久的克罗地亚政府出动大批军队对塞族控制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而且连连得手,攻下了除东斯拉沃尼亚以外的几乎所有塞族领土。在克罗地亚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塞族不得不与克当局签署放弃与南斯拉夫合并而归顺克政府的东斯拉沃尼亚问题的协议。也是在5 月,波黑塞族在其首府帕莱附近的一个军火库遭到北约飞机轰炸后,先后俘虏了300 余名联合国维和部队人员并把他们作为人质拘押在北约飞机可能空袭的目标内。波黑局势急剧恶化。南斯拉夫领导人米洛舍维奇为摆脱国际制裁出面调停。7月, 波黑塞族攻占联合国宣布的安全区斯雷布雷尼察,北约再次出动飞机轰炸塞控区。与此同时穆克联军在克罗地亚军队支持下攻占了塞族的大片领土。波黑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逆转。控制波黑领土70%的塞族只剩下50%左右的版图。美国抓住波黑战场形势的转变及时提出了一个实现和平的新方案,另一方面在9 月份又通过北约再次对塞族进行空中打击,“以炸逼和”。这次空袭范围广,时间长,共出动飞机2000余架次,狂轰滥炸10余天并使用高新军事技术。塞族的防空力量、火炮、交通联络系统基本上被摧毁。军事上的失利和国际上的巨大压力迫使塞族走到谈判桌上来。10月波黑三方达成协议,自10日零点起停火60天。11月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 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被美国请到俄亥俄州的代顿,在美国代表霍尔布鲁克的主持下进行了20天讨价还价、艰巨复杂的谈判,终于在11月21日达成了实现和平的全面协议。其主要内容是:1.波黑由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占地51%,塞族控制49%;2.塞族继续控制斯雷布雷尼察、热帕和帕莱。穆克取得萨瓦河使用权;3.首都萨拉勒窝作为完整的城市由穆克联邦的行政管辖;4.连接东西部塞族控制区的陆地走廊将保持9英里宽, 走廊中的布尔奇科镇的地位通过仲裁解决;5.总统、议会将在国际监督下在波黑全国举行的自由民主选举产生。协议还规定部署由北约指挥的6万人的维和部队。 美国同意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暂停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和取消对波黑武器禁运的提案。两天后波黑塞族领导表示接受和平协议。12月14日代顿和平协议在巴黎正式签订。

25万生灵涂炭、200多万难民无家可归,你死我活血战了三年半, 几经调解均遭失败的欧洲大热点何以能在20天内终于签下了和平协议?其原因一是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波黑开战以来塞族一直控制着70%的领土,1995年在克罗地亚大军出击、北约狂轰滥炸和塞族屡屡失策的情况下,塞族丧失了大片所控领土。西方传媒认为,在塞族控制着70%土地时他们认为他们需要做的是坐等穆克作出让步。北约的空袭使塞族“尝到了真正战争的味道”,穆克又夺回塞族所控领土的三分之一,这就使塞族对停火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而穆克在塞族控制70%的土地时,对停火不感兴趣。现在夺到大片塞控领土,他们为了守住已占领土对停火也开始发生兴趣。二是美国抓住战场形势变化的时机夺过解决波黑问题的主导权,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软硬兼施逼三方就范。现在和平协议已经签订,饱经磨难的波黑各族人民终算过上了一个和平年。尽管协议并不为签约各方完全满意,而且还留下不少隐患,如萨拉勒窝塞族居民区问题、布尔奇科的仲裁问题、穆克两族在莫斯塔尔的联合问题等等。战争中各方结下的仇恨也非短期内可以消除。冲突和反复不可避免。然而战火毕竟已基本平熄,和平的曙光初现,外加6 万维和大军的进驻,重燃大规模战火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车臣问题可算1995年第二个热点。1994年冬俄联邦当局在阵阵反对声中出兵车臣。在与杜达耶夫几经交手后联邦军队于95年1月19 日攻占车臣总统府,叶利钦宣布车臣问题的军事阶段结束。但杜达耶夫并未缴械投降,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仍频频骚扰,制造事端。最严重的就是6月以恐怖分子巴萨耶夫为首的100名武装分子在布琼诺夫斯克市打死数十人并将数百平民作为人质扣押在一所医院里。切尔诺梅尔金亲自出马谈判才使人质获释。这一事件还导致杜马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为稳定局势联邦当局又采取怀柔政策,起用前车臣共产党领导人扎夫加耶夫为车臣政府首脑。12月俄总理、车臣政府首脑及俄驻车臣全权代表签署了俄车相互关系协议,给车臣以特殊地位。协议规定车臣可独立行使国家权力,包括可确定自己的国家权力机关体制及其组织和活动制度;组成自己的权力机关;编制预算;确定和征收税赋。车臣还可独立参加有关国防组织的活动和对外经济联系;可以在其他国家派驻代表。但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还有相当力量,他们不会善罢甘休,还会继续闹事。杜达耶夫就声言战争“远未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其他地区一些热点问题虽未彻底解决但呈冷却趋势,如阿布哈兹的地位问题、纳—卡的归属问题都未最终解决,塔吉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犹存, 内战隐患并未消除。 这些热点地区难免发生事端, 但总的来看1995年内这些地区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波兰形成“红三角”俄共杜马列前茅

在政治领域波兰的总统大选,俄罗斯的国家杜马选举应是本年度的两件大事。这两次大选的结果都是左派力量获胜。克瓦希涅夫斯基当选为波兰总统使瓦文萨所担心的“红三角”成为现实,即总统、议会和政府为左派力量所控制。西方传媒惊呼“波兰出现历史性的向左转。这个国家的所有权力今后掌握在前共产党人手里。”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俄共在450个席位中获得157个席位,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这几年左派力量在东欧重新崛起又造成新一轮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匈、保、罗、立陶宛、斯洛伐克等现在都是左派力量执政,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关注。左派力量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派”上台后政绩不佳。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怀旧情绪上升。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组织痪散。而左派力量则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提出了符合选民意愿的竞选纲领。然而左派执政并不意味着走回头路。首先,执政的左派虽是前共产党人,但他们与过去已“划清界线”,其价值取向已完全改变。其次,东欧各国都已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市场经济的框架也已基本建立,私有化进展较快,转轨进程已不可逆转。克瓦希涅夫斯基就明白表示他当选后只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些“修改”,决不会“恢复老式的共产主义。”俄共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东欧的左派力量有所不同,这次在杜马选举中虽遥遥领先,但并不占绝对优势。杜马的权力有限,对大政方针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且俄共赞成多党制,以和平方式进行合法斗争,主张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等等,因此它也将按既定的“游戏规则”行事。

经济回升 困难尚多

在经济领域,1995年这一地区除前南的民族冲突地区、独联体大部分国家外,总的来看呈上升趋势。据欧洲经济委员会估算,1995年东欧经济平均增长率约为4.5%(1994年为4%)。其中波兰表现最佳,其增长率可达6.5%,为欧洲最高。捷克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增长4.2%,阿尔巴尼亚也可能达到6%。罗、匈、保等国也都有成长, 罗马尼亚国内生产总值可望增长5.4%,匈牙利经济形势较严峻, 但国内生产总值也可望增长1%。保加利亚95年头10个月比上年同期增长3%。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波兰从1994年的32%下降到1995年23%,捷克95年已降到一位数,为9—9.3%。罗马尼亚从94年的69%降到30%,保加利亚94年通胀高达120%,95年前10个月已降至35%。同时,外汇储备增加, 如波兰外汇储备已达140亿美元,捷克为103亿美元。东欧1995年粮食丰收,比上年增产110万吨。特别是波兰和罗马尼亚获得特大丰收。

但经济领域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失业率居高不下。波兰有300 万失业大军,匈牙利有50万、捷克也有16万失业者。其次,债台高筑。匈牙利欠外债320亿美元,人均达3000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内债4万亿福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四。波兰欠外债470多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以上。保加利亚也负有100 多亿美元的外债。1995年上半年东欧地区的赤字总额已从上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49亿美元。第三,两极分化扩大。捷克6%的家庭拥有200万克朗(25克朗合1美元)家财,而全国平均月工资仅6896克朗。在保加利亚, 少数人发财,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1995年俄罗斯经济虽然仍约下降4%, 但降幅比前几年大大缩小(1994年下降达15%),5月份的工业生产甚至高于去年同期的1%。通货膨胀率明显减缓,11月份仅为4.5%。卢布汇率也趋于稳定, 出口增加。一些政府人士和专家认为,经济下降已到达谷底。第一副总理丘拜斯甚至认为未来10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但也有不少人士认为俄罗斯经济仍不容乐观。问题不少。如投资潜力丧失、财政困难、企业三角债拖欠严重,资金外流,负债累累,能源、钢铁、化工、军工等支柱产业严重衰退,农业总产值连年下降,1995年的粮食产量将是30年来的最低点。为此一些人士认为俄经济即使走出谷底也会有一段徘徊期。俄总理也认为俄罗斯摆脱经济危机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治安恶化 暴力恐怖活动频仍

1995年这一地区,特别是独联体暴力等各种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年初俄罗斯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科斯季耶夫被暗杀,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有资料称,俄罗斯有5000多个犯罪团伙在活动,骨干分子10余万,一般党羽300万,结成150多人帮会。85%的商业机构控制在犯罪集团手里。叶利钦说犯罪活动猖獗危及俄罗斯的安全并下令改组内务部。

1995年恐怖活动也频频发生。布惊诺夫斯克人质事件震惊俄罗斯,而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车臣首脑、马其顿领导人都曾遭暗算,伤了些皮肉,幸免于难。

展望1996年东欧中亚在政治上可望日趋稳定。热点问题或冻结或冷却,即使有反复,但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减小。街头政治、暴力冲突基本上已成为过去,各派政治力量也逐渐为共同的“游戏规则”所规范。1996年6月俄罗斯将进行总统选举, 这次选举将决定俄罗斯今后的走向,因此斗争将十分激烈,值得关注。在经济上东欧将继续呈上升趋势,欧洲经济委员会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预计平均经济增长率将增长5%。而独联体地区的经济要走出低谷,恢复增长则尚需时日。

标签:;  ;  

1995年东欧和中亚事件回顾_车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