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_中西部地区论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_中西部地区论文

关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地区协调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地区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中国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差异悬殊、源远流长、影响深广、布局错位、举步维艰。应当正视差异悬殊的事实,深刻分析其形成的综合因素,高度重视其深广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有两个突出特征,一个是经济起飞;一个是体制转轨。这两个特征同解决地区协调发展之间存在很多新的矛盾,面临两难选择。经济起飞、实行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十分重视效率和竞争。恰恰在这方面,中西部遇到很多、很大困难,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仅从比较经济利益考虑,多向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是必然选择;如果仅从缩小东中西部差距考虑,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是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将投资主要集中用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会牺牲等量投资用于现有生产重心区所能获得的利益,会付出较多的机会成本;如果将投资主要用于现有生产重心区,不仅会大规模地调集资源、输送产品,从而会加大交通运输的压力,并承担高昂的流通费用,而且难以改变现有生产力布局,难以直接推动中西部更快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处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关系时,不能不依据市场规律办事。尽管在增强向中西部倾斜力度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过多、过度地依据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应,甚至可能事与愿违、欲速不达。这是我国目前既要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又要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在采取实际步骤和举措时,不能不认真和慎重考虑和处理的难题。对东中西部发展相差悬殊问题,既要坚决切实解决,又不能不认识到其难度而草率从事。

中央、国务院关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指出了方向、方针和政策措施,这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纲要中有比较集中的反映。许多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也提出不少主张和建议。我想侧重从深化认识和寻求共识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确立“西进”战略

50年代曾掀起过西北和西南开发热潮;六七十年代曾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开展“三线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一直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如果说这是“东征”的话,那么,现在应当是开始“西进”的时候了。

所谓“西进”,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生产力布局由向东部倾斜转为向西部倾斜。这意味着中央在地区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利用外资政策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加大者中西部倾斜力度。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要支持、鼓励和引导本地区的投资向中西部投入,把本地区的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外部条件,做好迎接东部投入和产业转移的准备。

现在“西进”,无论是对中西部地区,还是对东部地区,都比过去更加有客观需要和充足条件。从需要方面来讲,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随着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也呈现拉大态势,伴之而来的是中西部地区压力的增大,更加要求以更快的发展速度赶上去,这就更加需要从东部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日趋提高、土地资源愈益紧缺、土地费用愈益昂贵等新的矛盾,资金、技术及某些产业需要面向中西部地区寻求新的拓展空间。从条件方面来讲,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比过去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过去取得更大成就,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比过去有了较大改善;东部地区“西进”的力量越来越增强了,“西进”的条件越来越具备了。现在“西进”,可以做到东中西部地区互补、互助、互利;也是地区间产业布局和分工调整的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需要;同时从根本和长远来讲,也有利于“两个根本性转变”。

应当认识到,解决地区协调发展,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调节的,因在这方面,“市场失败”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政府导向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政府应当明确提出“西进”战略,而且要组织实施“西进”战略。确立和实施“西进”战略时,有一个指导思想很重要,就是不应通过抑制东部发展的办法而应通过加速中西部发展的办法来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各级政府应在准确把握时机和预见未来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远景和统盘的区域发展规划,将产业政策与地区产业开发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二、基础建设开路,资源开发带动

“西进”从什么地方起步?或者说从哪里入手?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昭示人们: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一系列产业都发展不起来。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没有东部地区那么快,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之所以没有东部地区那么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交通、通信不畅。现在,中西部地区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西部穷,主要穷在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资源不能输出,原料不能就地转化,只有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基础设施改善了,客商才愿来,资金才能引进,其它产业才有机会发展。基础设施落后,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怎么能够开放搞活?所以,越穷越要抓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建设和扩展西北、西南对外运输的大通道,新建、扩建铁路干线、公路干线、通信干线、空运干线。

基础设施建设开路,主要是为开发利用中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创造前提条件。资源开发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中西部应以资源开发为中心,通过资源开发带动本地区发展,同时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致进而走向国际市场。新疆的油气、青海的钾盐、内蒙古的稀土、山西的煤等,都可将原材料就地加工,由初步加工到精深加工,使廉价的资源不断增值,这应成为中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即使是一般的农业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仍可寻求到广阔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一定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三、疏导生产要素西流

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投资和生产条件的首要因素。资金、劳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占有多少和利用状况,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运行态势。中西部地区总的来说,除了拥有较多数量的劳动力(素质不如东部地区)和土地资源之外,资金、技术、信息等都比较缺乏,很需要从东部地区引进。

虽然中西部要加快经济发展很需要增加资金投入,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资金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由于资金流向规则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的资金约占40%左右。这种投资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现象,可称之为“倒流效应”。这种“倒流效应”在经济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的国家普遍存在。待经济发展进到较高阶段时,投资会逐渐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这可称为“扩散效应”。中国从“九五”开始,应当呈现出“扩散效应”,并且将逐步加大这种效应。资金由东而西的地区流动,对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西部所以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带关键性因素。生产要素的流动要靠资本来牵引。应当提倡和引导东部地区的投资者以及境外的客商,把资金更多地投向中西部。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条件是改善中西部的投资环境,增强中西部的吸引力。中央政府要增加对中西部投资的份额、财政转移支付的份额,通过财政贴息、低息贷款等形式,引导更多的资金西流,同时要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招商引资。东部地区的投资者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原材料基地,进行补偿贸易。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可以在东部设立窗口,开办企业。东西部地区企业可以双向投资、双向参股、联合开发新产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互惠互利的形式,是可以使资金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东向西流动的。

疏导生产要素西流,这是就主导方向而言的,不排除东西间的互流,这一点对劳动力要素表现更为明显。中西部缺乏的主要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就一般的劳动力而言,西部地区可以对东部地区进行适当规模的劳务输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可以向中西部转移。就高级人才而言,中西部地区从眼前考虑要稳住现有的人才队伍,从长远考虑,应加强基础教育,培养一大批中高级人才,同时,要从东部地区吸引高级人才。

从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实物形式来看,是难以流动的。但从利用土地资源这一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比较丰裕,东部地区比较紧缺,象上海市几乎达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因此把占用土地较多的企业建到或转移到中西部,将某些资源密集型企业移向中西部,是可行的,对东西部都是有效的。

就技术、信息等这些生产要素而言,总的看技术是东高西低,信息是东富西贫,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疏导它们由东向西流动。

四、市场为舞台,企业唱主角,政府当导演

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配置不能不通过市场,不能不遵循市场法则。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能不发生占领欠发达地区市场的问题,也不能不发生剥夺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的问题。对此,应当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待,如果欠发达地区不肯让出市场,不肯被剥夺剩余劳动,发达地区感到无利可图,也就不肯涉足了,这样,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力也就消失了。为了使东西部能够密切协作,真正做到自愿、互利,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经济的组织,依靠经济工具,不能指望象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搞“无偿支援”、“行政手段迁厂”、刮“共产风”。从中西部本身来讲,要加快本身经济发展,也必须着力培育市场,加快东西部区域市场接轨步伐,通过东西部市场的接轨,进而扩及国际市场接轨,这才能突破保守封闭,真正走向开放,提高发展速度。

市场和企业是紧密联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没有企业,市场也将变成一个空壳,市场的一切运作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企业也离不开市场,如脱离市场也将一事无成、毫无作为。过去生产企业可以不管市场,能生产多少就卖出多少,今天市场可以对生产企业实行否决权。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在实施“西进”战略过程中决不能忽略的。一方面不能离开市场这一舞台演出“西进”这一大节目,另一方面不能不让企业来扮演主角。因为,这一次“西进”与过去几次生产要素大规模跨区流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70年代以前是政府强力干预行为,80年代是半政府半企业行为,这一次则基本上是企业行为。企业是市场经济基本单元,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参与者和后果的主要承担者,是生产要素流动的最终决策者。政府绕过企业、不尊重企业去搞“拉郎配”这类活动,往往会带来很多负效应。

由企业唱主角决不意味着政府无事可干或无足轻重。从国际范围观察,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关心和解决地区差别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不容忽视。政府在“西进”过程中,不仅要担任“导演”,而且还要编写“剧本”。要拟定地区发展规划;要多注意运用计划手段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制定、调整和组织实施有关各项政策;要制定有关法律、条例和规则;要组织和直接负责基础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要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当好“领航员”;要了解“西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好“服务员”;在东西合作方面,需要牵线搭桥的地方,可以充当“红娘”等。

五、注重“后发效应”

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发展方面落后于东部地区,但不能说注定永远落后下去,勿宁说“后来居上”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客观规律。我国已跃过国外第一、二、三代照排机,直接发明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机。仅用4年时间,一步跨过国外40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历程;跨过祖先500年印刷停滞不前的漫长岁月。

我国东西部差距主要在农村。农村面貌能否改变是关键。在这方面,也有原来很落后,经过艰辛努力创造出人间奇迹的事例,如四川黔江地区脱贫致富就是其中一例。后来者是可以居上的,因为后进者可以吸收先进者成功经验,避免失败教训,少走弯路,少付学费,还可跨过某些阶段实现跃进式发展。

当然不是所有后来者都可以居上,需要具备必要条件。其中有几点应加以强调:(1)正确地、积极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短。既要“扬长避短”,又积极“化短为长”。(2)要特别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这是中西部地区通过塑造体制上优势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应当认识到,经济落后不等于改革落后。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率先建立新体制来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机遇。要促进“西进”,关键在于加快模式转换,形成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并优化组合的经济机制。应当本着这样的原则:“什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就改革什么,什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什么就是改革的重点。”由于中西部地区老企业旧体制根基弱,改革难度相对小;新建企业的相对比重比较大,便于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3)“后来居上”所需要的条件,根本在人,在人的素质,在人的观念。人间奇迹归根结底靠人来创造。但不是靠一般的人,而是靠艰苦奋斗、勇于创造、具有适应新形势新观念的人。中西部地区在赶超东部地区的征途上,所走的路会很长,所遇到的艰难困苦会很多,这就更需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实践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破除禁锢着人们头脑的、错误的、陈旧的、僵化的理论和观念。这一点也许在中西部地区反映更突出。解决面临很多新的重大问题,必须“换脑筋”,尤其对需要大踏步赶上东部地区甚至争取“后来居上”的中西部地区的人们来说,“换脑筋”的任务更繁重、更迫切。

标签:;  ;  ;  ;  ;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