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还旧”与信贷资产质量的关系_新还论文

“借新还旧”与信贷资产质量的关系_新还论文

“借新还旧”与信贷资产质量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资产论文,关系论文,质量论文,借新还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借新还旧现象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信用社)内,无论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进行检查,还是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的信贷业务进行检查,关于借新还旧的理解都直接影响对贷款质量的判定并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对借新还旧应一分为二地看,即充分认识到借新还旧掩盖资产质量真实状况乃至隐藏经营风险的危害,但又不能将借新还旧全面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将其判定为“违规”行为。应将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贷资金的真实运行状况作为认定贷款质量的首要标准。

借新还旧,顾名思义,就是以贷还贷。狭义的理解,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企业无法依靠贷款回笼等来按时归还贷款时,由原贷款行再对该企业新发放一笔贷款用于归还前一笔贷款的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借新还旧。

广义的理解,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企业无法依靠贷款回笼等来按时归还贷款时,不是从原贷款行而是从其他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归还原贷款行贷款的行为,即所谓的“拆东墙补西墙”,也可称之为借新还旧。从企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当企业在按期归还贷款有困难时,有63%的企业将选择直接在原借款行申请贷款以归还贷款(即狭义借新还旧),16%的企业选择直接向其他银行申请贷款以归还贷款(即广义借新还旧),16%的企业表示在原借款行申请不到贷款时,他们将向其他银行申请贷款。问卷结果显示,申请狭义借新还旧贷款成功的占比70%,申请狭义借新还旧贷款不成功转而申请广义借新还旧贷款成功的占28%。

借新还旧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作为规范银行贷款行为的基本准则——《贷款通则》既没允许借新还旧,也未明确禁止借新还旧。在贷款用途上,以贷还贷不违反规定,而且,即便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只要做了贷款人认可的偿还计划,就可以借新还旧。其次,作为贷款基本要素之一的贷款期限,其确定的基本依据是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和还款能力,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大都不尽相同,而贷款期限的不同所包含的风险等不确定性也不同。由此产生的结果很可能是在贷款期限的确定上银行和企业不能找到很好的结合点,造成企业不能按时归还贷款。而贷款逾期后,不但影响企业的信用记录,而且加收罚息后加重还款负担,为避免如此,企业必然要求借新还旧,而银行为保持银企关系的稳定,一般也会同意借新还旧。再次,在企业经营已恶化,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情况下,银行迫于考核压力,或为掩盖真实经营情况、逃避责任,或为突出工作业绩,在内部管理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经营管理人员也偏好通过借新还旧来粉饰资产质量。

借新还旧之所以能使贷款质量变得“好看”,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对贷款实行“期限分类法”。即在贷款未到期时,无论借款企业如何差,贷款质量丝毫不受影响,均反映为正常形态;而无论企业实力如何强,哪怕贷款只拖欠一天,贷款质量均反映为不良。这样就为利用借新还旧,违背客观实际人为掩盖贷款真实质量提供了条件。虽然人民银行总行在布置的真实性检查实施方案中对借新还旧贷款质量认定做了专门规定,即在“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能按时支付利息;重新办理贷款手续;贷款抵押、担保有效;属于周转贷款”四项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借新还旧贷款为正常贷款,否则为不良贷款,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上述标准过于粗线条,缺乏具体指标,实际上是一种模棱两可性质的“软约束”。可见,在“期限分类法”,以贷款期限作为贷款质量判定的唯一标准来判断贷款质量显然是有失偏颇。

借新还旧是银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产物,也是掩盖真实贷款质量的工具,借新还旧具有双重性。借新还旧与贷款质量有相关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贷款质量的认定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的还款能力,还款能力在于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借新还旧仅仅是贷款发放过程中操作环节范畴,也就是说在贷款质量认定上过多地纠缠于借新还旧是毫无意义的。可喜的是,以贷款风险为核心,即以借款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为标准的贷款认定和分类方法已经逐步引入并逐步得到推广,今后在贷款质量认定上的主要任务将不再是借新还旧,而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无论是从国际惯例还是实际情况来看,期限分类法的弊端已显现无遗。作为贷款分类先进经验的总结,“五级分类法”适合当前经济条件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它比“期限分类法”要相对科学和完备。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型经济模式的逐步确立,强化和稳定金融基础已日益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为此,必须加强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实施进程。

在当前“期限分类法”仍居主流的情况下,应通过制度约束来防范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即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稽,人民银行也应在检查贷款质量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其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加大检查力度。而且,对非客观需要型借新还旧行为,一经发现,要追究责任,通过大幅度提高道德风险成本来制约和防范道德风险。

标签:;  ;  ;  ;  ;  ;  

“借新还旧”与信贷资产质量的关系_新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