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证券交易制度的七大发展趋势_衍生产品论文

论全球证券交易系统七大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发展论文,交易系统论文,趋势论文,证券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变革是全球证券交易系统永恒的主题。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证券市场交易系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主要包括暗池等另类交易系统的兴起、算法交易和电子直通交易的蓬勃发展、对“低延时性”和流动性的追求、交易系统的灵活性、场外衍生产品交易转向透明和标准化等。

一、“暗池”等另类交易系统发展迅速,交易所市场份额下降

过去两年来,ECN、“暗池”等交易系统发展迅速,传统交易所发展面临强劲的竞争,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据TABB Group统计,美国主要交易所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1月的38%下降到2009年6月的30%,新兴的暗池等另类交易系统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暗池”是美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所谓“暗池”就是撮合未公开显示订单(non-displayed orders)的交易平台。“暗池”交易最早源于券商(瑞银、高盛等)内部撮合自己客户订单的交易系统(cross networks),进入券商内部撮合系统的定单可以先与券商委托撮合,然后再外送到证交所。由于买卖订单完全通过券商的内部系统进行,暗池交易的买卖价和成交价格都不公开。正是由于这些交易系统不透明的特点,这些交易系统被称为“暗池”。就其实质而言,暗池是一个“非公开的流动池”(non-displayed liquidity pool)或非公开的订单薄,主要是为机构投资者大宗交易服务的匿名“批发市场”,其目的是防止机构投资者交易信息的泄露和减少订单的市场冲击。

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暗池交易处于发展最快的时期,许多券商和经纪商纷纷建立了暗池系统,交易所也加入了“暗池”队伍,国际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Instinet等交易所建有10个左右的暗池交易平台(Carrie,2006)。从表1美国股票市场交易系统演进中可以看出,在1997年以前,传统证券交易所一统天下,在1997-2000年间,电子交易系统(ECN)迅速发展,但在2000年以后,ECN或被传统交易所收购,或相互合并,数量大幅减少,但同期,“暗池”则抢占了ECN许多市场份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演进,暗池和公开流动性市场(lit liquidity)开始重叠,界限开始模糊。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许多暗池之间以及暗池和交易所公开交易平台之间订单都可以相互流动。此外,许多暗池的交易订单规模也开始下降,如瑞士信贷的CrossFinder,高盛的Sigma单笔交易的平均规模为几百股,和公开市场的交易规模相差无几,而传统的暗池如Liquidnet单笔交易的规模都在49000股以上。

图1 暗池的迅速发展

注:*号表示预测。

资料来源:TABB Group。

暗池诞生以来,由于其主要针对市场上非公开的流动性,美国证监会一直对其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但暗池和公开市场重叠,二者界限模糊,也带来了许多监管问题,美国证监会开始逐渐把其纳入监管视野,并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价格发现的效率。传统上,暗池只是吸引了市场上本来就是非公开的那一部分流动性,但目前美国证监会担心暗池开始分流了公开市场的流动性,损害了市场定价效率。美国证监会主席Mary Schapiro 2009年9月明确表示担忧,暗池“剥夺了”公开市场有价值的交易信息。其次,透明度。不同的暗池每月向监管机构汇报交易数据,但汇报的格式和数据不统一,没有提供有效的交易信息。美国证监会考虑对暗池的交易进行盘后披露,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第三,市场公平性。为了保证不同交易场所的公平性,美国证券交易法规定,任何另类交易系统,只要其所交易的某只股票的交易量在前面6个月中的4个月超过该只股票交易总量的5%,就必须保证所有参与者都能进入,并显示该股票交易订单。目前暗池交易量还没有大到触发“5%”的门槛而需披露订单信息和让所有参与者进入的程度,但是目前美国证监会正在考虑将“5%”的门槛降到“2%”或“1%”以促进暗池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如果新的监管条例实施,将会对暗池交易有所影响。

二、算法交易在全球证券市场的蓬勃兴起

算法交易是将特定的计量模型运用在程序交易上,以达到交易成本最低、成交价格最好和对市场价格影响最小的目标。通过电脑能够不断和连续地分析、评估并即时回应复杂的市场事件,进行数量化交易、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为了满足上述目标,算法交易除了交易程序之外,至少必须有能根据市场走势进行动态调整的委托管理功能、具备直接下单到交易所、即时行情及新闻接收和分析能力以及风险评估和头寸管理的功能。因此,算法交易可以说是程序交易的一种类型,但反之则不成立。算法交易的优点包括匿名性、更低的交易成本、简单的委托自动化处理、减少市场冲击、便于使用、最优执行和便于监控。根据TABB Group的统计,在选择算法交易的投资者中,有18%是因为可以匿名交易,其次是为降低交易成本的占16%,减少市场冲击和获得最佳成交价量这两者分别占14%和9%。

根据功能差异,算法交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套利操作,即利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在市场上进行套利操作;二是委托执行算法,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就是将要执行的委托单分割成许多小额委托单,以尽量减少大额委托对价格的冲击,从而寻求最佳的流动性和成交价格;三是统计算法,即通过数量预测模型在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

借助于电脑飞速的计算速度,算法交易正在风靡全球金融市场。在美国算法交易已成为基金业界的主流,全美79%投资经理在建立投资组合时至少使用一次算法交易。到2009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90%。算法交易在欧洲投资界也被大量使用。英国是欧洲地区使用算法交易比例最高的国家,有50%的基金经理使用算法交易进行投资管理,预计2009年英国基金业使用算法交易者的比例将达到77%。

亚洲地区采用算法交易的主要市场是东京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印度市场最近也在迎头赶上,2008年8月4日,雷曼兄弟公司通过印度全国证券交易所提供的直接下单功能(DMA)执行了印度市场的第一笔算法交易委托。与欧美市场相比,亚洲市场的股票价差更大,流动性更差,更难成交,因此,算法交易的价值也更为突出。但由于算法交易需要搭配先进的信息平台及完善的运用程序设计,并且对交易网络和信息传输的速度有较高要求,因此亚洲地区在算法交易技术上的竞争不如欧美市场那么激烈。

算法交易可以将大额委托化整为零,从而导致市场总成交笔数增加,同时每笔委托数量大大降低,增加了交易系统容量和成本。算法交易的上述特点改变了交易所的信息管理模式。如果市场参与者传送大量没有市场价值的信息时,将会减缓交易系统功能,影响到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并增加交易系统容量和成本。为了鼓励市场参与者适当地进行交易及报价信息传送,对系统资源的使用能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许多交易所都对交易信息的传送施加了一些限制性规定。

图2 欧美投资管理公司中使用算法交易的比例

资料来源:TABB Group。

近来,算法交易的蓬勃兴起,引发了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一些担忧,其中焦点是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中的闪电指令交易(flash trading)。高频交易是指投资者利用比较聪明的算法,借助强大高速的计算机,寻求和利用市场的变动机会获利。“闪电指令”是在Direct Edges、BATS等交易市场上仅显示时间不超过500微秒的订单,这些订单所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只有那些拥有高速计算机的客户才能获得。具体而言,根据美国相关规定,交易所在接到订单后,可以有一秒的时间公开显示订单,一些交易所利用这一秒的间隔,在500微秒内首先向一些大客户(高频交易者)显示这些订单然后再公开这些信息,而交易所大客户在这500微秒内利用高速计算机处理,试探出市场动向,快人一步获得最有利的买卖价格。支持闪电交易的证券业人士认为,这类交易能增加市场效率。但美国证监会主席夏皮罗表示,闪电指令交易可能导致出现“两级市场”,破坏市场公平和透明性,美国证监会正试图平衡长线和短线投资者的利益。美国证监会2009年9月17日一致投票提议禁止“闪电交易”,以打击部分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不公平信息优势。

三、电子直通交易(DMA)得到广泛使用

随着通讯技术和投资机构化的发展,投资者特别是对冲基金等买方机构,对交易自动化、交易速度、交易的匿名性、交易低成本和交易执行过程的主控权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便利投资者直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电子直通交易方式应运而生,并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电子直通交易指买方不需要卖方交易员或第三方介入,通过专有的线路直接下单至交易所的自动化高速电子交易方式。全球电子直通交易的模式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1)通过券商系统自动下单(automated order routing,AOR)。券商允许客户通过券商的电子系统直接向交易所下单,订单通过券商的席位自动成交。(2)券商担保的直通交易(sponsored access,SA)。券商允许客户使用券商的席位直接下单,但客户不使用券商的技术系统。(3)非券商中介的直通交易。一些非券商的投资机构,如对冲基金,不通过券商而使用自己的技术系统和独立席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

在上述三类电子直通交易安排中,AOR和SA都是以券商的席位进行交易,直通交易的权利由券商给予,可以归为“券商中介的市场直通交易”。在这种模式下,直通交易通常要求交易所批准。在不需要交易所批准的情况下,交易所要求会员应努力确保客户满足一定的标准(如资本金要求、熟悉市场规则和交易系统等)。AOR和SA电子直通交易各自对客户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券商通常只允许一些特定的机构投资者(如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SA直通交易。第三类电子直通交易,即独立席位的直通交易由交易所直接决定。交易所在决定授予电子直通交易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户的成熟度,包括具备相关市场交易知识和能力;二是客户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资本实力、内控机制、交易系统的能力等。

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电子直通交易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匿名性(anonymity)、交易执行的稳定性(stability)、速度(speed)、处理大单及复杂交易的效能(performance)、低延迟(latency)、易于使用(ease of use)等。电子直通交易对于执行复杂的交易策略尤其重要,因为这些交易策略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交易的速度。在成熟资本市场,对冲基金等买方机构大量运用电子直通交易系统执行算法交易和统计套利策略。在美国,到2010年,预计电子直通交易能占到股票交易总量的20%。交易所、券商和第三方的技术公司都顺应这个潮流,积极推进交易系统和机制的变革。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直接向对冲基金推销交易所交易权;欧洲Eurex对电子直通交易参与者提供手续费减免等诸多优惠措施;许多交易所正积极开发电子直通交易的交易接口。

电子直通交易的广泛使用给证券市场风险管理带来了重大挑战,交易所和券商应采取适当的手段和程序,确保电子直通交易客户不给市场和券商带来不必要的交易风险和信用风险。为此,在深入调研全球电子直通交易的基础上,国际证监会组织提出了对电子直通交易监管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电子直通交易的前提条件,包括买方的适当性原则;(2)信息流,包括充分的交易前后信息;(3)充分的系统和控制,包括交易前端检查等。

四、交易系统的“低延时性”成为各大交易所竞争焦点

近年来全球交易所对交易系统的“低延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延时”(latency)通常指一个买卖订单离开市场参与者交易服务器到被交易所撮合主机接受、拒绝或成交所需的时间。“低延时”之所以成为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是为了满足进行电子直通交易和算法交易的投资者的需要。这些投资者包括高频交易者、大型券商的电子交易部门,他们都希望交易能尽可能快地成交。纳斯达克交易服务部的高级副总裁Brian Hydman表示:“如果我们不能打造一个在低延时方面有竞争力的交易所,我们将无法在这个行业生存。”过去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收购电子交易系统(ECN)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获得先进的交易系统,降低交易延时。

纳斯达克OMX集团在2009年9月宣布将交易系统速度提高到250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以下,成为世界上最快的交易所。纳斯达克还将其交易网络速度从每秒10G升级到每秒40G。此外美国的其他四大交易所和加拿大一家交易所2009年6月宣布将采取措施降低交易处理时间。2009年9月Insitnet旗下的Chi-X加拿大交易所宣布Chi-X成为加拿大交易速度最快的交易所。该电子交易所处理速度从每秒30000条讯息提高到每秒17500条讯息,增长了近500%;订单的响应时间从原来的890毫秒(1毫秒等于千分之一秒)提高到350微秒。在低延时交易上领先的BATs交易所2009年6月将处理交易的速度降到395微秒。纽约证券交易集团旗下的NYSE Arca,将A类(tape A)和B类(tape B)证券交易响应时间降到1毫秒,C类证券(tape C)降到650微秒。纽交所则耗时18个月建立了超级显示订单薄(super display book),彻底更新了原来的下单和数据库系统,将执行订单的时间从105毫秒降到5毫秒,客户可以在2毫秒之内得到订单确认和取消订单。当然5毫秒的交易速度和纳斯达克的250微秒还是有很大差距。

Direct Edge电子交易所则采用了29 West公司的高速度技术,更换了其传递信息的中间软件,保证其客户订单响应时间(订单达到交易所交易系统后交易系统确认的时间)在300~500微秒之间,而以前的响应时间则在1.2~1.5毫秒之间。欧洲的德国交易所2009年5月采用IBM的通讯技术,将Eurex衍生产品的交易延时降到500微秒,8月改善其Xetra交易系统,将伦敦到法兰克福的交易网络延时降至5毫秒以内。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交易所公布的延时数据都是平均值或中值,即对交易者而言,不是在任何时候交易都能获得这样快的速度(kim,2009)。

为了降低交易系统延时性,交易所除了优化软件设计和升级硬件之外,还对一些大的机构推出了主机托管服务。该项服务可使交易机构能够将他们的交易主机放置在尽可能靠近交易所交易引擎的地方,从而使数据交换和订单处理延时最小。芝加哥交易所推出这项服务已经有4年了,近年来客户对此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证券交易所(ISE)最近推出交易所主机临近服务,将延时降低到200微妙之下。

五、全球交易所对交易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功能更加重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交易所行业,各大交易所除了致力于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延时之外,还对交易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功能更加重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交易系统,不仅要有高速的交易速度,还要有更多的功能和灵活性,提供更多商业模式和新产品交易服务。

对交易系统灵活性重视的表现之一是无缝交易多种资产交易平台(multi-asset-class trading platform)的兴起。在技术上整合各种资产交易平台成为趋势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如图3所示,不同类资产市场(股票、期权、外汇和债券)交易都日益电子化,在技术系统上越来越类似,从交易执行的角度来看,各种资产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其次,面对不同的资产市场,为了提高交易速度和同时执行复杂的交易策略,投资者希望在一个平台上交易不同的金融产品。无论是交易所还是券商,都有动力去适应投资者的需要,整合技术平台,扩大在所有资产市场交易的份额。因此,最后市场发展的结局可能是形成分散的跨资产交易平台,而某种产品在哪儿交易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2009年9月,纳斯达克计划推出一个名为Genium 的多资产交易平台(multi-asset-class trading platform),该平台将融合纳斯达克和其收购的OMX集团的技术,能在一个核心交易平台整合多种交易功能,和以前的交易系统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纽约证券交易所也有同样的打造灵活的多功能交易系统的计划。纽交所Euronext集团商用技术部的首席执行官Stanley Young表示,纽交所已经开始转向通用交易平台(universal trading platform)。纽交所Euronext集团已经使用该通用交易平台支持其在欧洲的现货市场和债券市场,并准备在2009年底用该系统替代Arca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2009年4月SIX瑞士交易所宣布采用了多资产的交易平台SWX交易系统,该系统的核心使用纳斯达克技术交易交易所的所有产品,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ETF和证券化的衍生产品。2009年3月,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交易所采用了纳斯达克OMX的交易系统,在一个平台上交易该市场所有的现货和衍生产品,并统一监管所有产品交易和统一传递交易信息。

德国交易所集团于2009年开始建设新的交易基础系统,作为连接其旗下Eurex、国际证券交易所(ISE)和Xetra三大交易系统的核心技术平台。在该核心技术平台之上,德国交易所再开发个性化的应用软件来满足每个市场的独特需求。该系统考虑了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了不同的交易模块,为未来交易系统的新增功能和交易新的产品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个系统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能很快地进行技术升级,完成产品交易的技术开发,并扩展到新的市场、交易产品和服务,实现不同市场的“协同效应”,降低整体交易系统的维护成本。国际证券交易所将是德国交易所集团下第一家使用通用平台的交易所,该新系统定于2010年推出。

最后,多资产交易平台不仅在交易所层面发展,而且券商也日益需要在公司内部层面建立多资产的交易平台,这不仅是执行复杂交易策略、提高交易速度的需要,更是券商统一、科学地量度各个资产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券商而言,加强多资产交易统一平台建设在金融危机后显得更为迫切。

六、寻求流动性成为金融危机后股票交易系统设计的更为重要目标

流动性是交易系统设计永恒的追求,在金融危机前,寻求和增强流动性就对买方交易者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宗交易订单的平均笔数逐步下降,大单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加,寻求流动性对买方交易者更为关键。首先,券商提供的流动性在缩小。在危机前,券商资本充足,可以进行大量大宗交易,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但危机后,国外大投行损失惨重,被迫进行大重组,并开展去杠杆化进程,整体资产和资本规模大幅下降,资本成本提高,券商风险厌恶意识增加,投入的资本减少,整个市场流动性下降。其次,金融危机后的日内波动性加剧,在短期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交易者都不愿意下大单进行交易,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最后,算法交易的持续发展,使得订单的规模越来越小,大单流动性也在不断下降。

危机后流动性的急剧下降,寻求流动性需要的迫切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买方交易和卖方交易的关系。买方交易为了增加流动性,开始更多地求助券商执行订单,在执行订单和寻求流动性方面,券商经纪人有更多的专长和人脉。在另一方面,寻求和发现流动性也成为交易机制和系统的一个更加重要的目标。

首先,发现流动性的交易意向(indication of interest,IOI)工具再度兴起。IOI传统上指购买新股的交易意向,后来泛指购买所有股票,无论是新股还是目前市场上交易股票的买卖意向。IOI的好处是可以在寻求流动性的同时不暴露交易策略。例如,2006年美国证券交易平台Direct Edge推出流动性增强计划——ELP(enhanced liquidity provider)计划。这个计划中,如果订单不能在Direct Edge成交,则向经纪商或高频交易自营交易员等流动性提供者发送一个交易意向(IOI)。金融危机后,随着流动性下降,IOI的使用在交易中再度兴起。TABB Group的研究指出,目前最新的IOI已成为买方交易执行决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随着交易意向的重要性增加,对那些能代表真实流动性IOI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买方交易者需要那些能过滤掉“噪音”让交易者迅速发现真实交易机会的交易系统。最受欢迎的IOI是“可执行的IOI”(actionable IOI)或“流动性意向”(indication of liquidity,IOL),这些交易意向类似于订单,包括价格和数量。

其次,为了整合流动性,对沟通买卖双方信息的交易服务平台的需求上升。随着金融交易全球化,将全球交易群体连接起来的虚拟服务平台(community-based services)发展迅速。例如,纽交所下面的NYFIX Marketplace可以使买卖双方通过安全的、基于简单标准化协议的“一对多”(one-to-many)通讯服务接触成百上千的潜在交易对手。如图4所示,它为每一方都提供了简单的、集中的、一对多的通讯服务。目前该虚拟平台连接了全球700家交易对手方,共有7500个全球通讯频道供买卖双方传递信息。此外,该系统还和交易所以及另类交易系统暗池连接,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交易服务。在金融危机后,由于市场流动性下降,买方需要寻求更多的交易对手,以降低对单一公司的敞口风险和寻求更多真实的流动性,对这类虚拟服务平台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

第三,下单系统智能化。面对众多分散的市场流动性,为更快地以更好的价格成交,智能下单系统(smart router)迅速兴起。最早的智能下单系统始于2001年Lava系统,在此之前的下单速度不仅慢,成本也较高。Lava系统则同时扫描所有的电子交易系统(ECN)和交易所,以较低的成本将投资者订单迅速地传递到最佳价格的市场。现在主要的券商都有自己的智能下单系统,便利投资者寻求流动性。同时,随着暗池等另类交易系统的兴起和发展,各大券商还广泛采用将各个分散暗池整合起来的算法交易(dark aggregator),帮助投资者迅速地接触所有分散的市场流动性。

图4 NYFIX系统

七、场外衍生品市场转向自动化、标准化和透明化,场内场外交易界限模糊

早在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前,场外衍生品市场缺乏自动化的交易和清算平台就一直为人所诟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监管机构认为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不透明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场外衍生产品交易采取类似交易所场内交易的机制,做到更加自动化、标准化和透明。美国财政部国内金融部副部长Anthony Ryan 2008年声称,“就市场结构而言,我们鼓励场外衍生产品市场采取统一的运作架构,以确保交易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解决交易撮合的错误问题和整合交易的处理流程。我们呼吁市场参与者采用现货市场的结算规则,采用标准化的流程,同时一个中央清算对手对场外衍生产品交易进行担保的净额交收”。欧盟市场委员会委员Charlie Mc-Creevy表示,目前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是不可接受的,其电子化交易程度还处于20世纪20年代水平,为改变这种情况,应该为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自动化、标准化和透明化设定目标和最后期限。

如表3所示,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场外衍生产品市场开始逐步走向自动化、标准化和透明化。次贷危机后,华尔街主要的券商支持用一个电子化市场来交易场外衍生产品,高盛、摩根大通、瑞士信贷等9家银行计划用TradeWeb公司的网上交易平台与机构投资者交易信贷互换产品(CDS)。这9家银行斥资1.8亿美金购买了TradeWebb公司的少数股份。投资者可以利用TradeWebb看到CDS指数产品报价,CDS交易更加透明、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操作。2008年10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发布声明称,将与对冲基金Citadel公司启动首个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CDS)电子交易平台,针对CDS交易推出首个综合性中央清算机构,全球最大的衍生品清算所CME清算部门将成为该解决方案的中央对手方(Wall Street and Technology,2008)。

2009年,场外衍生产品自动化交易迎来新的转机。同年4月,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获美联储批准,成为美国第一家CDS的清算公司和中央交收对手方。9月1日,美国的存管公司(DTCC)和伦敦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Markit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MarkitSERV,将Markit前台和中端的交易处理服务、交易分析系统和美国存管公司后台的交易后确认、撮合服务以及集中的清算支付体系结合起来,为全球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提供一个单一的电子平台。该平台可以交易信用、利率、股票、商品等衍生产品。场外衍生产品买卖双方可以利用这个统一的平台确认交易并使用DTCC和Markit提供的其他服务。MarkitSERV是全球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场外衍生产品交易走向更加自动化、透明的阶段,该平台的诞生也为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如保证金管理提供了基础。目前快速发展的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市场规模达到了454万亿美元,但50%的交易还是通过纸面来确认。

2009年9月8日,全球15家最大的投资银行向全球监管机构联合申明,从10月开始将加快在全球场外衍生产品交易中使用透明化的中央结算。这15家银行表示,将努力提高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透明度,将更多的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纳入中央清算,以降低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系统性风险。从10月份开始,这15家银行将联合清算80%的合格的CDS产品,并且将增量的95%的交易进行中央清算。至于占据最大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份额的利率衍生产品,这些银行表示从12月份开始清算60%的新增交易和60%的历史交易。这些银行也将每月报告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展望未来,在竞争和科技进步的驱动下,全球证券市场交易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将不会停步,速度、流动性、灵活性、低成本仍将是交易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和任务。

标签:;  ;  ;  ;  ;  ;  ;  

论全球证券交易制度的七大发展趋势_衍生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