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跨文化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跨文化心理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以两种以上文化资料为基础的心理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心理论。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开展跨文化研究是极其有意义的。

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aral Psychology)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两种以上的文化资料为基础的心理学”。它着重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不忽视人的生态环境与遗传因素。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西南、西北、东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不同民族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认知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与此同时和国外心理学家也开展了中外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新疆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与国内同行几乎同时起步,相比之下,发展较慢。而作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西部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更应重视跨文化研究,以加速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质,促进新疆更大的繁荣与进步。在此笔者略陈管见,借以抛砖引玉。

一、追朔历史 明确任务

西方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始于十九世纪。英国心理学家米尔( J.Mill 1806—1873)是跨文化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强调研究人的心理形成的文化环境,并按照一定规则研究文化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他主张建立一门专门研究人的性格的学科——习性学。他反对用实验法,主张用观察法和统计法。达尔文对跨文化心理学的贡献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社会科学领域要重视考虑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第二是建议对面部表情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接受了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应侧重于心理学角度。他通过分类列出约300种文化, 并首先用统计方法分析文化习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揭开了现代心理学的历史。1862年他著文呼吁:心理学要向人类学学习,去描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作用的社会影响力,他在廿世纪初陆续发表过10卷《民族心理学》,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大量资料做出了心理学的解释。他认为人类文化资料和实验内省一样,也是心理学的有效研究领域。

廿世纪3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人类文化研究所的成立,以及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建立,标志着美国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人类文化课题的开端。研究人员既要求助于心理学以便建立有机体如何同环境进行互动的原则,又要从人类学中找到有关环境性质的信息。他们深信,只有将人类学和心理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社会科学家们才能够对人类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西方跨文化心理学的主要目的,自其产生起,应该说就是较明确的,用美国跨文化心理学家西格尔等的一段论述,可以概括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宗旨:

“人类行为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富有秩序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行为可以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然而为了公平对待这一课题,就必须注意到人类赖以生活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1〕

尽管对跨文化心理学的定义有很多提法,但是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大家共同的认识。跨文化心理学家常把自己的领域看作是一种拓宽心理学视野,以更接近全人类普遍特性的方法。因此它不仅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心理上的差异,更要揭示或验证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心理特征的全人类性。或者说验证理论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因此,它以建立科学的心理学体系;对更深入探讨遗传、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实践应用,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不同民族工作人员的评价与录用,以及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心理学家称跨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心理学是很有道理的。

二、寻找规律 验证理论

现行的心理学理论,都是西方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而他们研究的样本来源也仅是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地方。这样的心理学是不可能在普遍意义上成为可靠的有效的科学,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966年在《发生心理学中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提出:“在我们这种以一定文化和一定语言为特点的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学,如果不以必要的跨文化材料加以参校,就基本上是一种猜想。”

对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我们中国的跨文化研究又是格外重要的,这一点西方心理学家也是赞同的。美国跨文化心理学家特里安底斯(Triandis.H.C)曾提出:“在得到中国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因为中国人口占人类的很大比例。对于跨文化心理学来说,中国能够从新的背景上重新审查心理学成果。在这样做时,中国的心理学家应该告诉西方的同行,哪些概念、量度、文化历史因素可以修改以前的心理学成果。”跨文化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跨越不同文化环境的人的心理的共同规律。他们试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去发现某种心理规律是否只在某些特殊文化环境中才存在,或者是对世界上许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民族都是普遍起作用的原理。心理学的根本问题之一是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对此争执不休。有的比较极端的认为是遗传决定儿童的发展,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都看成是遗传因素所引起的,他们把某些文化暂时不发达地区的儿童看成是智力低下者,并且是不可改变的。有的人甚至曾经以此作为种族歧视的理论根据。对遗传、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究竟有什么样作用的研究,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进行比较研究。笔者近年对新疆不同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各族儿童的数学概念的认知发展和人格特征,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水平与特点,但又都有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其中数学概念的认知发展趋势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而人格特征与龚氏常模相比,新疆各族儿童的P、E、N分普遍偏低,而L分则偏高,似乎可以表明新疆各族小学生的人格特征更具有新疆地区的特点。从研究结果还可以看出,由家庭环境,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所构成的具体的文化背景,对儿童的数学概念认知与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儿童间,也表现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儿童内。各种影响是交互作用的,对少数民族儿童来说,汉语水平似乎是影响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结果不仅较好地验证了国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理论,更能验证国内外同类研究所提出的文化背景对儿童认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它无疑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遗传、环境各自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跨文化的资料,同时也能具体地为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三、发挥优势 多方借鉴

如果说,在得到中国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那么,我国的心理学,如果没有得到各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新疆的资料也是不能成为一门有效的科学。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处于古丝道要冲,在约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等13个民族。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瑰宝。东西方的古代文明,包括一些已消失的古老文化,都在新疆留下了痕迹。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新疆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比较落后,各地区(城市、牧区、农区)和各民族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一方面有古老文明的积淀,一方面各民族中都有土著与移民共同生息的状况,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同民族又有着亲缘关系。在这片多元文化共生的土地上,为新疆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客观条件,或者说是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优势,也是新疆跨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责任。

虽然跨文化研究的益处很多,而且在已有的工作中也得到了证实。但是取得跨文化研究的进展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姑且不去考虑研究人员到自己所生疏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工作所带来的紧张与压力,最大的困难是方法论上的难题,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不同文化的可比性。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细致的工作。我们在理论上还不成熟,实践的经验也不够多,除了借鉴国外跨文化心理学的一些研究策略、方法外,还可以从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借鉴,经过跨学科的通力合作工作,在较深入地揭示了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及心理行为特点之后,自然会对新疆各族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民族团结的加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会有积极意义的。

注释:

〔1〕Segall,M.H,Human Behavior in Global Perspective:An Introduction to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Pergamon Press,1990,P15.

标签:;  ;  ;  ;  

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