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_职业素质论文

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_职业素质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体系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0)06-0076-05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对于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许绘萍、王磊提出理论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策略;李维维,从目标和内容、结构布局、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建构思路;[1]彭远威、陈国梁,从进行养成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方面提出职业素质训导实施途径;[2]李岚,周劲松提出构建开放性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内容、打造师资队伍、强化校企互动、推进“学生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实施途径。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分析职业素质教育内涵,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质量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已经被高职院校普遍接受,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面对如何适应社会选择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养成要求更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除了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技术本领以外,还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出现的高职学生“就业难”,企业单位“选人难”,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偏差,据调查,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排序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排在第一,后面依次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而院校往往只重视职业技能、知识水平的传授和培养。可见,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和养成,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是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单位用人要求问题的关键。

(二)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现代高职教育应该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并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面滞后于高职教育总体的改革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实践,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讲授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本位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市场要求不相符,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三是高职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企业需求脱节。实践证明,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紧密依托社会,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要素,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三)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掌握获得知识、信息、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三是要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心理状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育规律,改变传统的“理论型”“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养成,使高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目标思路和内容

对于素质的界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素质除与生俱来的一系列解剖生理特点外,还应当包括其后天习得的一系列品质。”[3]“素质教育的素质应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外化个体的行为表现”。[4]由此可知,素质的养成除了个体先天的因素,人与环境是素质养成的主要要素。然而,对于高职生而言,从事职业工作的素质又包括哪些要素呢?从职业教育理论分析,是指从业人员履行某类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要素组成。具体地说,笔者认为作为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主要是职业知识与技能整合的结果,而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对于能力的形成与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职业素质。所以,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应当涵盖知识、技能,道德与品质的迁移、整合与类化,这对职业素质的养成体系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职业素质体系构建的目标

1.首先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设定职业素质教育目标。认真领会16号文件提出的“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求,结合上述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的内涵分析,确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2.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多种途径和相当时间的学习和训导,才能逐步形成。高职院校要合理运用三个课堂三年时间,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日常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不仅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更强调职业素质的训导养成,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3.建立符合职业素质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树立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培养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从人格修养和行为习惯等职业基本素质入手,通过思想引导、教育管理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为支撑,运用工作任务引领、项目导向、案例认知、工学结合、环境熏陶、角色扮演、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岗位实践体验等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发日常养成训练项目、创新创业集中训练项目,结合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暑期实践活动和岗位实习实训等载体,做到三个课堂联动,逐步深入进行职业岗位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教育。

4.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培养道路,强化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紧密联系。依托行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课程项目开发和教学,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道路。在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要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体化的互为融通的,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与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相互促进和提高的。

(二)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的内容

1.职业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是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状况和水平;身心品质是指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品质,如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关心他人等。虽然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是个体在社会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学校教育对劳动者职业基本素质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职业岗位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就是从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时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术,主要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职业意识是指职业所要求的工作意识,包括团体意识、沟通意识、责任意识等。职业技能是指毕业生走上岗位所需的从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方法能力水平等。职业岗位素质是从业人员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

3.创新创业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职业素质,表现在学生对新事物和真知灼见的强烈追求欲望及科学精神、想象能力的结合而形成的勇于开拓的精神,它需要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创新创业往往经历多次失败才能成功,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形成职业素质的行为总称。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又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身心品质方面的教育与形成,是素质教育的统一体。所以在高职教育全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核心能力,才能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实施途径

职业素质形成的过程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品性修养及其迁移、整合与类化过程形成的。本文从知识、技能、道德与品质三个基本要素入手,研究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课程教学

1.素质教育课程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一是要注重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梳理与整合,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品质结构的三位一体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二是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途径,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把思想道德要求、人文教育、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纪律观念、诚信和敬业精神等融通在课程教学之中,课程的考核也要体现职业素质的要求,如平时遵守纪律情况,学习态度等。三是改革教学方式,借助企业网站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建设校园网,开展网络教学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素质环境。

2.职业指导与规划课程

通过开设职业指导与规划课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帮助高职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包括认识职业及其分类,理解职业对人生的意义,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法律法规,掌握就业动态等;另一方面使高职学生认识自我,对自身的职业素质状况进行测试分析自评,明确个性的发展应与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在职业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3.专业课程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是接受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要引入企业、车间的工作环境,鼓励采用模拟实践、案例教学、工作项目引导、情景熏陶、角色扮演等综合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双证书”制是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拓展。“双证书”制的内涵是高职学生毕业时,既取得毕业证书,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证书”制,可以促使学生重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学校可以将课程设置、技能培训和考证环节相融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素质养成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应采取“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高职教育路径模式。一般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1.校内实训

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为相关职业核心能力等课程提供真实情景或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操作技能训练和真实情景的熏陶。实训中要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训练,让学生毕业时能到企业“顶岗”“真刀真枪”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校内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和纪律观念,安全责任意识和生产质量意识,通过小组学习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意识。

高职院校要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借助于企业的师资、设备、企业文化等资源,逐步完善产学一体化,将企业的车间、分公司引入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按照真实的生产经营流程完成,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承揽业务,加工真实产品和提供服务。

2.校外见习实习

校外见习实习是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在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见习和实践学习活动。见习是先到相关企业岗位,听取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业务或经营流程的介绍,进行实地了解和观察,是实习前的准备活动。实习比较典型的是顶岗实习,在师傅的指导下,要求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活动。

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学生客观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行业和岗位作深入的考虑,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对社会的适应性。在实习的同时能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竞争意识,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三)校企文化活动

校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发展与成才。因此,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大学生“职业”视野,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征的活动,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格完善、文明修养的提高。

1.主题(社团)活动

主题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专业技能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寓教于乐,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各类主题活动建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要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主题(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步养成敬业、创新、合作等优良品质,使高职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在思想上实现向“企业人”的转变。

2.专题讲座交流

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经常邀请著名企业家、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条件许可,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举办座谈会和文化沙龙等,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介绍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主流文化等,传递企业文化真谛,讲授企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魅力。

3.暑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增长使命感的过程,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为人们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自我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

可以通过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综合实践平台;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四、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保障条件

1.建设职业素质教学团队

要建立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教师的行为规范、人文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要特别重视职业培养专家和企业家指导、参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通过校内选拔培训和面向社会企业聘请,建立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团队,保障职业素质养成体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明确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重视建设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确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条件的高职院校可成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机构,承担职业素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任务及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材的开发等。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支持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标签:;  ;  ;  ;  ;  ;  ;  ;  

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_职业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