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与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4)12-0082-04 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这项教育活动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曾在北京大学座谈时对青年们提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期待;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明确提出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央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具有战略眼光,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也不遗余力地推进,但是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明显不足,仍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较大空间。这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工作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获得青少年的广泛认同。但是,近年来少数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严重异化,甚至出现为追流行卖肾献初夜、郭美美网络炫富等极端现象,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虽然这是个别事件,但背后折射出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一些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倾向性问题。 一是应试教育观念始终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分数至上的倾向压倒一切。共青团重庆市委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对“到底为了什么学习”问题的回答,67.69%的中学生选择“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上好大学”;12.87%的中学生选择“提升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9.23%和9.31%的中学生则分别选择“应付老师和父母”以及“将来能找到工作”。[1]这就说明很多学生考虑个人利益比较多,而未能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是中小学生面临着价值观的挑战,极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官本位、道德焦虑等问题多发,对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冲击巨大。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我国恢复高考37年来,经济学专业成为状元最爱,“500多位高考状元扎堆就读经济管理专业,多看重的是自身的‘钱途’,较忽视国家民族的‘命运’,令人担忧。”上海市对小学生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对成功因素的认识,六成以上学生认为真才实干是成功因素,27%的学生认为成功需要依靠社会关系,3%的学生认为金钱可以促使成功。“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假疫苗事件、违规排污事件,层出不穷的公共食品和环境安全问题,说到底是有关当事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着当前我国社会严重的价值失序和价值危机”。[2]而这样一些道德滑坡的事件,的确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是网络媒体对中小学生价值观影响巨大,父母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当今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小学生网民和利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日益增多,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大有取代传统互联网的趋势。网络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浙江青年舆情监测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有59%的青少年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且年龄呈现低龄化。一份对14~17周岁未成年人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2.4%的青少年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暴力信息。[3]厦门市对影响中小学价值观的最主要因素的排序依次为:家长思想的熏陶占29.1%,教师教育的影响占22.6%,社会风气的影响占13.3%,先进榜样的感染占8.1%。中小学生最崇拜或最欣赏的3种对象依次为英雄人物(23%)、父母亲属(16.5%)、影艺明星和科学家(10.2%),无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影响排名靠前,可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和深远。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缺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涵养作用不足。来自厦门市的一份调研报告值得我们深思,仅有4.1%和4.5%的中小学生认为“团队组织的影响”和“政治课教育的影响”是影响自己价值观的主要因素。而刚刚发布的上海影响小学生价值观相关因素调查显示,有81%的学生选择学校德育课程,19%的学生没有印象。海南儋州市的调查显示,21.2%的中学生和25.3%的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表示“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上课纯粹是应付考试”。[4]学校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功能严重缺场,的确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二、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制度之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基本遵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已经经历较长时期的探索发展过程。但是,具体实践过程的成效不是很理想,主要有这样一些具体原因。 第一,社会对个人成功的目标定位有失偏颇。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将个人的成功和他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等同起来。一些新闻媒体大肆渲染所谓的“成功人士”,将一些通过自主创业而致富的企业家定义为成功的典型,而忽视了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物,这对中小学生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一个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而最根本的价值还在于其社会价值,即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一个人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只要对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就都是成功的。 第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宣传与学校德育之间缺少积极互动。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分散生活在相对独立封闭的家庭世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尽管社会上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的报道很成功,也很接地气,但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积极报道的那些充满社会正能量的先进人物,也往往因为代沟和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形成当年学雷锋、学赖宁等那样轰轰烈烈的效果,更无法像当年的雷锋同志那样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与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法与中小学生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 第三,中小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普遍存在单调与呆板问题。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德育工作因此也就无法放到应有的位置,从而导致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模式陈旧,强调灌输,推行说教,违背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当前中小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大多由“85后”甚至“90后”的年轻教师担当。尽管这支队伍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但是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其德育修养和知识储备等方面都还有待提升。他们对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流行文化如数家珍,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身边的最美人物等却往往知之甚少,这就大大降低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第四,从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原因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字数相对较多,中小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不少成年人记忆和理解起来尚有一定困难,更不要说中小学生这些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的未成年人了。海南省儋州市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够了解。有5.8%的中学生、6.3%的小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词,3.2%的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不太了解”,表示“很了解”“比较了解”的只有61.3%,能将“三个倡导”完整复述出来的也只有41.8%。[4]如何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使其更容易被广大中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是今后一段时期提升价值观教育有效性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三、寻求有效开展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工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他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后,进一步提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方针”,强调“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具体说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增强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改变中小学生被动灌输状况,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而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之中,中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主要靠教师来进行灌输,这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和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必须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和活动空间,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让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在确保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开拓更多的领域,为其搭建主体角色的平台。学校的社团活动就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它与课堂教育活动一样,是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单单是学生展现个人才华、激发个人潜力、完善个人人格的地方,也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阔舞台。”[5]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坚持由易到难和由近及远的原则,帮助他们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广大中小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搭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阵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强调“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中小学生普遍心智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易受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积极作用,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健康的互联网新媒体公共领域,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牢固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对中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舆论引导。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向中小学生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要充分发挥网络流行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6]要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进而达到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有效凝聚共识的目的,为中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创新德育考评体系,发挥杠杆导向作用 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工作不受重视的局面,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中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人们常常感慨目前的中小学德育现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基础教育就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到底,还是德育工作不受重视,根源在于德育没有纳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没有形成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没有发挥政策杠杆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社会上对学校升学取消奥赛、体育特长生加分形成共识。呼吁给德育加分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表明全社会强烈的德育价值诉求。近期,教育部党组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的会议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同时,提出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2014年江西省宜春市“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见义勇为,因伤被特批参加单独高考,分别被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录取,社会上好评如潮。可以预见,将学生德育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其杠杆导向作用,会使广大家长和师生真正重视起来。 (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隐性课程”,具有渗透性与感染性特征。它是中小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来进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为核心,以美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学风和清新的校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人文知识和道德知识,又要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德育环境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社会媒介的一大特征是营利性目的过于突出,而德育宣传则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特殊行业的监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确立正确导向。与此同时,“在社会环境上,我国政府应加大投资,对学校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氛围、道德风貌、法律法规、交往和沟通习惯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治理,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中接受无形的道德教育”[7]。此外,还需要引入“社区”这一全新理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模式,推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的社区服务计划,占领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阵地。社区在美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的中小学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与社区进行合作:一种是推行社区组织教育,另一种则是实行社区服务计划。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小学生对此还比较陌生。要通过社区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要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