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心理学界召开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学界论文,十六届论文,座谈会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间:2006年11月22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承办:北京心理学会、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人员:张侃、杨玉芳、荆其城、林仲贤、陈永明、林崇德、乐国安、王登峰、傅小兰、许燕、周晓林、王二平、苏彦捷、崔耀、孙向红、高文斌、刘正奎、李扬
杨玉芳(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心理和谐”。今天研讨会的主题就是“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下面请大家围绕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探讨中国心理学怎样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作贡献。
张侃(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确定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我们心理学界感到非常振奋。因为在文件当中很明确指出“注重促进心理和谐”,而且还指出心理学工作者所要从事的一系列工作。讲得很细,包括要组织健全心理服务咨询,培养正确的人格,怎样对待社会,怎样对待自己,这个文件里讲得很多。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文件中这么明确地正式地表述心理学在建设国家当中的意义和地位,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心理学在国家科学发展当中是一个小的学科,但是却一贯注重国家的需要。比如说,素质教育始终是我们心理学界讨论的课题,在国家提出要抓素质教育以后,心理学界在北大召开了素质教育研讨会。对西部的大开发,心理学界也积极响应。到目前为止,已经开了5次西部大开发的会议。那么这次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和注重心理和谐,在这个大框架下,我们心理学界应该做更多的工作。我简要讲两点体会:第一,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核心。大家去看四书五经,从开始到现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和谐。我不是研究古文化的,也不能详细讲,大家可以去看。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追求,应该说两千多年一直在追求和谐。和谐的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现在全世界科学这么发达,但是搞得到处都不和谐。于是西方有很多有识之士转向东方文化,特别推崇文明中国的儒家文化。我们中华文化讲和谐,讲“天人合一”,这为整个社会整个地球的未来,指出了一线希望。如果在几千年内,人类还能够存在,地球还能够存在,那就要靠我们中国文化的和谐来做贡献。第二,我觉得和谐也是我们人类心理的本质,以前说“知行合一”,现在讲“马可夫过程”,这种问题很多。但是怎样达到人的心理和谐,自己跟自己和谐,自己跟他人和谐,人类群体之间和谐,人和环境和谐,这里面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构建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任务、目标和途径,并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的事情能不能办好,既定的任务能不能如期完成,关键在人。”《决定》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党建和基层工作、培养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而,仅仅从认识和能力水平、执行政策水平、廉洁自律能力方面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应该首先是心理和谐者,才能有效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责任。
领导干部除了会承受大家都会承受的生活、经济、情感等压力之外,还会承受与这一特殊职业相关的压力。什么是领导?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领”和“导”的解释都有引导和带领的含义。“导”同时还有传导的意思。因此,领导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引导、指引的意思,即组织、带领自己的团队,并协调各方面关系,以实现目标,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其次,领导还有传递的含义。也就是说领导担负着服务的职责和功能,领导干部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要向人民传递信息,提供服务。这层含义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具备能力,还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服务员。另外,衡量领导干部是否胜任的手段,主要是绩效考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领导干部是否合格,一是领导干部的引导水平,即他是否能够顺利引导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最基本的考核要件。二是领导干部的服务水平,作为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要加强和提高服务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服务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胜任的重要因素。
上述两方面的职能和考核标准,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行为和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要求。具体来说,领导干部是否胜任,或心理压力的来源,可以从工作绩效的评估、胜任能力的评估以及适当的行为风格或个性表现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加强个人修养不仅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为每个人素质的提高,近则安亲友,远则安众人。孔夫子尚云,“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强调君子当敬其身,加强修养,并在此基础上安天下百姓,而且即使尧舜等先贤圣哲也不过如此。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成员,既有与公众相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并间接影响到公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领导干部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既有个人适应的意义,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心理学在保障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这既是心理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和谐社会构建作贡献的体现。
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我觉得建立和谐社会,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和机构方面。现在很多的不和谐是因为社会结构、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或者过去没有相应的机制。所以建立和谐社会要从社会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另外一个跟心理学关系更大的就是个人层次。从个人层次上,刚才张理事长已经说到了,就是对儿童的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如果说儿童的教育从小就不强调他的社会性发展的话,他将来肯定有缺陷。这是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的事情。第二个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关于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家有一半的人都是集中在这两个领域。现在我们国内发展很快,社会需求也很大,我想这在社会和谐的构建中会起很大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才其实远远不够。社会有这个需求,而我们心理学界又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心理学界应该主动来做这个事情。我们有很多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来做这个工作,那我们有没有从心理学会的角度来组织这种比较高素质的培训呢?我们心理学界应该主动去做。
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教授):社会心理学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很广泛的。不过,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去进行。基于这种了解,我们就能够认识到,社会心理学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学科。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认知、态度和态度改变、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应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现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意味着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不能对环境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也就是说,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应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环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现代社会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过程,研究如何培养和保持保护环境的行为。这些成果可以直接用于改变人的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学和谐研究的条件
什么叫“和谐”,和谐指的是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我曾经就我国心理研究谈过十大关系。中国心理学在和谐社会发展,我认为自己以前的十大关系是心理学和谐研究的条件。今天换个方式,谈谈在我国心理学发展中如何处理另外六个关系,以科学研究与成果运用的关系为例。
中国的心理学要积极而迅速地发展并且与国际接轨,就得主持几项震撼学术界、与国际一流研究接轨的大项目,这就是所谓“顶天”。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实际,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以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则显示“立地”的特点。越具民族性的东西,也越显示国际性。中国人的心理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国际心理学界所期待的研究内容。
与此同时,我想到我国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推广问题。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同仁们承担各级各类的学术研究项目很多,但有多少在社会上获得推广,这值得我们反思。因此,我们还得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书斋、走出实验室,面向中国的实际,做到“有权之士(领导部门)”、“有识之士(心理学家)”、“有志之士(广大的实践工作者)”三结合,自然,也会在三结合的和谐关系中,使我们的科研成果获得推广。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且值得推广的课题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心理学家的科学研究,并且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宣传于大众,让广大教育界、医学界的人们积极而科学地理解,并配合我们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铺平和谐的路子。
荆其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学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什么?
1.中国具有和谐社会的优良哲学传统
儒家学说将人放置在其哲学的中心位置,而道家思想将自然视为中心。中国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和”表示万物和谐共存;“同”表示将性质相似的事物机械地结合。“和而不同”的哲学要求兼备多样化和平衡。也就是说,这种哲学提倡将不同性质的事物协调统一、平衡发展,以求达到多样化的统一。
儒学不同于西方的宗教,它是一种道德哲学观,规定了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准则,以及被认可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从生活哲学的角度看,我们一般将儒学与忍耐、和平、妥协、中庸、敬重祖先、老者和智者等美德联系在一起。纵观历史,儒家道德准则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安宁与和睦的政治工具。荀子与儒家的学习观一致,强调人们应该接受教育和遵守社会规范,并认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平有序。人是善良还是邪恶,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所选择的道路。中国古人非常强调道德的可陶冶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品德教育在中国始终被置于很重要的地位。以上一切,都为当今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哲学基础。
2.国际社会发展已经采用综合人文指标
1)由于国际上对人类发展的人文和社会因素的重视,对许多概念和指标进行了改革。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90年代初期把“健康”概念由单纯的“身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发展为“身心健康(psychophysical health)”。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行为问题。现在的发展观所强调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医学、家庭、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这也是发展心理学从机能模型(Piaget,Freud)、行为主义模型(Watson,Bandura)到整体发展观(holistic view of human development)的转变,包括生态观点和毕生发展观点。
2)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采取一个更有效的指标来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根据最近的报道,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有了很大提高。世界上,正在兴起人的幸福感(well being)的研究,其目的也是指向构建一个更理想的社会,使人们享有幸福。目前,中国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幸福指数”。在可预见的将来,必定要研究和制定“人类和谐指数”。心理学家将大有可为。
3)儿童发展的综合指标。200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根据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正在推行儿童早期发展计划(Early Child Development,ECD),并且制定一个衡量儿童发展的综合指标。ECD指0岁到8岁儿童的发展状况。ECD的目的是保护儿童的权利,充分开发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会和体能等各方面的潜力。ECD 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满足婴幼儿需要的社区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家庭和社区所提供的有关营养、饮水、免疫、卫生、健康、教育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儿童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权利。5岁以前的死亡率排名, 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衡量各国儿童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前的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都非常重要,他们在5岁以前就能体验到父母、家庭成员和其他成年人与他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体验对幼儿大脑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营养、洁净饮水和护理所产生的影响。自信心、好奇心、意向、自我控制、亲近、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情绪智力的关键内容。它们在婴幼儿身上的充分发展依赖于来自父母、幼儿园老师和护理者对幼儿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成人要帮助儿童在幼年时期便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潜力。幼儿在这个阶段里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他将来在青春期及成年以后各个方面的发展。
3.开展中国的人格研究
一个和谐社会,其社会成员必定要有健康的人格。世界上有各种人格理论,但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人格理论有待我们自己来发展。今天这个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用一个最好的人格理论,来说明中国人的人格发展。用这个人格理论来测量人的心理素质,再根据这个人格理论改善中国的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占有全世界1/5强的人口。这个理论适合中国人,也必定能推广到世界。这将是心理学家为促进和谐心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贡献。
4.心理学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从以上情况来看,为了促进和谐心理、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必须有:高度的经济发展;健康、全面的儿童发展;良好综合的人类发展;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保障了快速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心理学家对后几项都是行家里手,再和其他领域的人携手合作,是能够做出贡献的。因此,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是我们每一个心理学者的职责。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家庭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家庭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最先接触的环境,个人的生存、种族的绵延、社会的维系、国家的发展,都以家庭为根本。符合科学精神、人性关怀及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则会产生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近几年青少年使用网络有关的恶性案例不断出现,包括长时间上网诱发猝死、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人甚至杀人。这些日益增多的恶性案件有些直接由网络引起,有些已经超出网络应用范畴。也正是这些恶性案例引发了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吸引、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研究这一问题。中科院心理所青少年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儿童的亲子关系问题严重,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父亲功能”缺失或不足的现象。所谓“父亲功能”并非简单是父亲具体人,主要指在教养过程中通常需要的父亲角色与作用,如权威、规范和力量等。
从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看: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城乡问题,城乡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人口流动问题,而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人口流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十年后的主体人群——留守儿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是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实现城乡之间平衡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国14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290.45万人,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尊程度低,焦虑、抑郁程度高,容易偏离主流价值观,并且容易在校园产生人际冲突,成为攻击者或者被攻击对象。
家庭环境恶劣可以直接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据统计,每年全国大约有15万名青少年因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经法院审理成了少年犯。 这个数字占到了犯罪总人数的14%。而目前我国在押服刑人员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5%。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9780人,占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1%,比2002年上升了12.7%,同时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性增强和破坏性增加的特点,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极大危害。研究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犯罪青少年与父母亲关系比较疏离、相互不信任,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虐待的比例和程度远远高于正常儿童。
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都是传承文化、保证民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对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具有基石作用。
王二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社会风险因素的辨识与预警
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大家的认识可能不容易一致,但说到和谐的反面,什么是不和谐、哪些属于不和谐或威胁社会和谐的因素等,会比较一致。我就谈谈心理学研究对一些不和谐的社会因素的认识。心理学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心理和谐,还可以辨识和监测那些不和谐因素,同样也能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2003年以来,“非典”、重大工业的交通事故等震惊了国家领导人和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行政部门在总结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出多套应急预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发布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形势蓝皮书》报告,群体冲突事件自1993年的1万起,持续飙升,到2005年已超过6万起。而且,群体冲突事件不仅有破坏性,还有一定的正当性。我们的调查还表明,在上万名被调查者中,通过恰当途径和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诉求是首先的选择,那些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只是在恰当途径和方式不能奏效后的第二、第三选择。
由此我想起两个成语——亡羊补牢和曲突徙薪。应急就像亡羊补牢,属于事后补救的做法,虽然控制住了更大损失,但总是有了损失。能不能不要到造成损失的事件发生就能察觉到,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应该能!曲突徙薪就是预警,就是在火灾发生前发现可能造成火灾的风险因素。消除了这些风险因素,就不会发生火灾损失。可见,亡羊补牢和曲突徙薪,哪一种更能有效地避免损失,成本—效益比更高,是很显然的。当然,应急和预警,两种机制都是必要的,不能互相替代。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指出,许多人的行为及本意是造福人类和社会,也可能对人类和社会产生新的、不可意料的损害(如刀枪、汽车等)。各项体制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公众的可接受性,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风险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最大缺陷,就是缺少对不同社群的态度了解,结果对公共问题很不敏感,判断很不准确,实施成效的反馈也很不灵敏。这样的公共政策,社会风险就会更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矛盾的现实——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也可能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面对这种形势,建立社会预警系统就成为我国的重大国家需求。
要关注社会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学家首先应当有社会责任感。有了社会责任感,才会有意识地发现社会水平的问题。1968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探讨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政府处理公共事务问题。该委员会决定建立一种应对公共事务的机制。该系统包括3个成分:1.尽早觉察出突发问题迹象的报告机制;2.处理相关信息和选择行动的决策机制;3.执行决策的效应机制。之后不久,该委员会专门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为国家公共政策服务的问题。可见,美国心理学家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我们应当向美国同行学习。
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人计交互中情感计算,构建电子时代的和谐社会
从人类传递信息媒介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口语社会阶段,主要是用口语传递信息;二是文字社会阶段,主要是用文字传递信息;三是电子社会阶段,主要是用电子传递信息。自20世纪50年代起,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到90年代,因特网也开始进入家庭。毋庸置疑,当今世界已步入电子社会的时代。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学校、电子图书、电子签名、电子战争、电子竞技、电子游戏、电子垃圾……应接不暇的电子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网吧、网游、网迷、网瘾、网虫、网恋……光怪陆离的网络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开始翘首以盼,计算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并且能像人一样具有情感,从而可以与人进行自然和谐、亲切生动的智能交互。
人随时随地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起伏变化。在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计算机是否也能体会人的喜怒哀乐,并见机行事呢?所谓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就是试图赋予计算机像人一样的观察、 理解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情感计算研究的内容包括三维空间中动态情感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建模,基于多模态和动态时序特征的情感识别与理解及其信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情感的自动生成理论及面向多模态的情感表达,以及基于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大规模动态情感数据资源库的建立等。
情感计算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通过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进而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并有效减轻人们使用电脑的挫败感,甚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计算机的情感化设计能帮助我们增加使用设备的安全性,使经验人性化,使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的功能达到最佳化。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情感计算小组研制的情感计算系统,通过记录人面部表情的摄像机和连接在人身体上的生物传感器来收集数据,然后由一个“情感助理”来调节程序以识别人的情感。如果你对电视讲座的一段内容表现出困惑,情感助理会重放该片段或者给予解释。在信息检索中,通过情感分析的概念解析功能,可以提高智能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在电子商务领域,在设计购物网站和股票交易网站等时充分利用人的情感因素的作用,以改变客流量。多模式的情感交互技术能构筑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智能空间或虚拟场景,而机器人、智能玩具、游戏等产业则能构筑出更加拟人化的风格和更加逼真的场景。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人与计算机的交互,都存在和谐的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方法来研究电子社会中的情感计算,不仅有助于构建电子时代的和谐社会,而且有益于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进程,让已经到来的电子社会和蓬勃发展的心理科学相得益彰。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理枯竭和心理和谐
中央提出心理和谐,给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带来更广泛的思考。一让我们思考怎样走出象牙塔,走到大众层面,特别是进入服务层面;让我们思考更多一些社会上比较受欢迎的让心理学提供的服务主题,或者需要我们去研究的一些主题。心理枯竭这个主题,涉及很多心理和谐的问题,包括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心理失衡的状态,身心的状态等。我本来没有研究心理枯竭,只是想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后来整个课题由学生转向老师了,开始关注职业枯竭。再后来发现还有很多群体都需要我们来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职业枯竭是最轻的,最严重的是警察,其次是医护人员,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理枯竭本来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跟心理组织联系在一起,都来自高压力。心理失衡导致两个极端,一个是心理枯竭,一个是过于心理投入。心理投入就是快乐的工作狂。有报道说华为的一个很年轻的职员死了,他是非常快乐的工作者,但是这种工作的快乐导致生理上的枯竭,最后过劳死。过劳死其实是心理和生理在抢夺能量,最后导致心理的过于投入,把生理资源抢夺了。他没有注意自己身体当中的一些信号,最后导致身体的全面崩溃。失衡会导致许许多多的问题。以前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个人的问题,比如说职业枯竭,就是工作领域当中出现问题了。职业枯竭的外部冲击力非常强,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冲击。它具有传染性的特征。一个人职业枯竭会影响到周围同事的情绪,因为他的情绪的攻击性和爆发力都非常强。不单单是个人问题,他个人的自我不和谐会导致整个外部环境的不和谐。我们讲资源分配,你的资源不断向外掏而不去注入的时候,就会出现失衡。很多产生职业枯竭的人最初都是一些很优秀的人,他不注意资源的保护,只是向外掏,最后就掏光了。我们也发现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他们把休息视为犯罪,就有一种负罪感。我们建议他们进行调整,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要去浓缩自己的生命,付出一定要适度,不能过度。他的枯竭就是因为过度。给他们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普及性的知识,可以提高心理学的影响力,对大众提高他们生命的质量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做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同时我们还要找一些结合点,做一些应用性的研究,这样对我们心理学的发展会更有帮助。
张侃:
我们中国心理学要做的工作还是比较多的。如家庭心理学到底怎么样,这里面有很多的机制值得研究。中国自古以来,从《大学》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讲家庭。家庭做好了,社会就会好。但是西方的研究,说一个人如果跟家庭很亲近,他一定跟社会不亲近。因为时间总量有限,成反比。一个人在家里交往的程度,和他的社会化成反比。这是东西方的巨大差异,与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组织方式、家庭内部的信息沟通和外部的信息沟通有关系,显然这里面有学问要做。
我们现在研究心理和谐,必须面对现实。这个现实就是社会在和谐方面还是有欠缺的。我个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和谐度欠佳的根源是忽略了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去年在广州,市委宣传部请我去演讲,请了记者采访,我当时说现在各地提出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评价的标准,但是发现很不好,有污染,就提出了绿色GDP,我说这个还不行,应该要用和谐GDP,你虽然是很绿色,但是你这个地方搞得很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谐中就包含了绿色了,但是内涵比绿色要丰富得多,也确实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和谐的根源是忽略了中国人的心理。我们心理学有很多的证明,人种不同,受的文化环境影响不同,他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改革开放非常必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阶段,盲目地把国外的东西搬到中国来。在外国可能是很好的方法和制度,搬到中国来为什么就不灵了呢?因为忽略了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外国媒体奢谈人权,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在中国谈人权,生存权是第一位的。我们又是多民族的,这样使得我们在两千年以来,产生了很突出的几个心理状态,值得引起党中央和我们心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第一,求平均的心理。自古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什么,就是为了生存。在过去那个时代,均是从整体上保持人口的唯一的策略。当然,我们不认为在今天这个也是好的,因为这不有利于发展。但是你制定个东西,不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也是不行的。公众的接收程度,就受到他心理的影响,甚至是由其心理决定的。我们中国人的心理状态的形成,包括人格的几个维度,都是受到几千年的影响。这个求均的心理要怎么来应对,我觉得以前考虑得比较少。
第二,因为生存的压力很痛苦,所以我们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翻身发财的心理。孙中山讲,在中国讲自由平等博爱,没有什么人来响应,干革命靠这个不行。因为中国人很自由,天高皇帝远,就是极大的自由。平等呢,因为吃得都很差,对于多数人来说,平等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博爱,更搞不清楚。所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自由民主博爱这种口号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想干什么呢?孙中山的经验是中国人都想当皇帝,所以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人人都当皇帝,第一条就是让你舒服发财。以上这些是孙中山书里面讲的。从今天看,因为历史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很强烈的发财心理,一旦有机会,不顾一切地发财,也不知道发财是为了什么。
第三,盲目自大的心理。这个跟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很有关系。多年来就是中国无所不有,不用和外面交流,一直到清朝。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有葡萄牙、西班牙。这时候朝廷有大臣还给皇帝写奏折,讲这个完全是洋鬼子来骗我们中国的,他其实就是一个国家。他为什么要说葡萄牙西班牙冒充两个国家呢?这样好跟我们定两个条约。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葡萄能长牙,西班能长牙,能有这样的国家吗?他的结论,显然是骗子。大家今天看到觉得很可笑,当时可是给皇帝的奏折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知识界给中央一个咨询报告,是要影响决策的。我们这个大国这么多年来盲目自大,而且我们个人也盲目自大,因为官本位的影响,自秦以降,以吏为师,越念书越盲目自大。过去的影响不可避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为将,入为相,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结果是产生过高要求的人很多,甚至是非分之念。
第四,盲目、绝对的权威崇拜心理。因为是农业大国,人是要和天斗的,必须有大规模的组织,什么事情最后都是中央来解决。因此自然而然形成了盲目的权威崇拜。他就是要找一些权威,有的时候根本不是权威,来崇拜。我们忽略了这些方面的问题。
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应该给国家做贡献。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追求决定了社会的状态和个人心理和谐状态。《大学》里讲得很明确,就是以利为义,一定会导致混乱。搞GDP,用这个来评干部,就是以利为义。现在搞幸福指数, 用这个来评价,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进入幸福。在这些过程当中,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工作,配合教育系统,从小改变人生的基本追求。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在心理健康( 个体),健康的组织,和谐的社会方面做工作。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可以为区域间的和谐,比如说我们给西部大开发做的工作,也是试图为区域间的和谐做点工作。当然作为心理学会,我们的工作应该有更多的开放性,还要注重科学性和主动性。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就要有这个责任。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今后在心理和谐方面的工作不仅要从各个方面展开,而且和谐指数的本身有什么内容?有什么结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对这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怎样进行干预?这些问题都需要重视和研究。我觉得我们心理学界都要努力形成一系列的工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结合起来。American Psychologist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美国人用核磁共振研究做气功的时候,心理和谐的状态,结果发现前额叶管幸福的地方在做气功的时候表现特别活跃。他们建议把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结合起来研究心理和谐的机制。
我们不仅要在科学上有所贡献,而且要使我们的心理学应用于社会。我们要在教育系统推动毕业生去做应用研究,或者干脆做应用。调查很奇怪,美国心理学界90%的人都说不做研究,人家为社会服务,服务得很好。在我们中国做调查,75%的人搞研究,结果忽略了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应用研究应该加强,服务应该加强。总之,我们应该多做研究,通过研究来提出建议。
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刚才各位老师都讲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后又提到了一个人与机器,尤其是计算机。我感觉到不止是这一点,还有很大一块。由计算机扩开一点,工程心理学主要探讨的是人机环。人无论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总是跟一定的劳动工具打交道的。那么在人与劳动工具之间总会有一个接口,我们就把它叫做人机界面。在这个界面上,有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大量的工作可做,肯定也会影响到和谐的各个层面。这个层面可能没有社会这么大,但是它也关系到人每天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关系到人的安全。前面曾经讲过驾驶安全,如果能有一套监测系统,随时告诉你这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疲劳状况和情绪状况,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系数。另外一方面,除了驾驶安全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安全,像飞行安全。我们国家计划做大飞机。但启动这个大飞机项目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我们心理学工作者能够为这件事情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还有我们08年马上要开奥运会,奥运会那些大型场馆的建设必然会带来一些心理学问题,比方说疏散与逃生。这些都是我们心理学能够介入,而且有很大能力能够介入的方向。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时候,如果我们想到了社会的层面、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层面、人与人的层面之后,还应该有一个人与劳动工具之间的界面的和谐,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共建未来城乡和谐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在向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过程中,由于环境和现行制度的限制,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农村,托给老人、亲戚或他人来照顾和教养。据调查,全国14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290.45万人。在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不得不与父母长期分离,这使得他们的成长中缺乏正常的亲子关系。而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使得亲子关系缺失所带来的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放大。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长期承受着物质条件匮乏和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成长过程更容易面临各种情绪的问题,内心缺乏满足感和归宿感。因而在遇到个人问题时,会较多地采用较为极端的或较简单方式来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能发展为用这种较极端或简单的方式来看待社会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很大部分将在未来城市化过程中走向城市,本身成长的问题加之进入城市的适应新问题,将使儿童时期的内心不满足感和无归宿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极有可能被城市主流社会边缘化,从而自然形成一股暗流或脱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由于这股暗流是以一种群体情绪化方式较隐蔽地存在,而且潜在人数规模较大,因而,引起矛盾的导火索往往不是因为自身利益直接受损,而只是感觉到社会不公平。一些看上去非常小的事件,也可能会在这股暗流的作用下,演变成为一场大的社会动荡。实际上,法国巴黎的移民二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事件已可见一斑。
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是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实现城乡之间平衡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杨玉芳:
今天我们的会开得非常的好。围绕着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主题,大家谈了自己的认识。更可贵的是,谈了很多自己的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看法。大家已经从个体的层面,从家庭的层面、学校的层面、社会的层面,为我们的国家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做着各种各样的贡献。而且我觉得大家的视野也非常开阔,工作也都做得很深入,我觉得今天的会应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最后,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