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论文_李万正

浅谈小学科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论文_李万正

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小学 李万正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学习科学。实验教学应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发展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力争体现创新。特级教师于永正这样论述:有人用三个算式分别表示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叫“告诉” ,用“5×3=15”表示;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叫“启发” ,用“5×3=?”表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叫“唤醒”,用“5×3=14?”表示。是呀,5×3怎么能等于14呢?于是大家都会瞪大眼睛,去探讨,去思考。唤醒所有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境界。所以,凡不需要告诉的,则不告诉;非要告诉的,也不马上告诉;到了不得已,才告诉。

可见,作为教师,应该把发现留给学生,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教学观。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两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帮助者,老师的责任是唤起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专门选取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分离混合物》的教学环节中,有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将豆和沙或木屑和铁钉等固体混合后再把它们分离出来。”这个问题犹如一块巨石击起了三层浪,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随即向各组提出:比一比,看哪组想出的分离办法最多、最巧。各小组成员先是小声讨论,看样子他们是怕别的小组听到,其后便有的用手捡;有的把东西都倒进了水杯;有的用纸卷了两个小漏斗;有的三人一组,采用纸张拦截的办法;还有的用小筛子筛……谁也不甘示弱。等到展示分离结果时,每个小组都采用了多种分离方法。而且他们想到的办法比我预想的要多而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兴趣的驱使下,此环节轻松愉悦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固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不愿服输的劲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如果能真正调动学生的这种欲望,便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成功了一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其间,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电教手段形象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的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教师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教师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不同时期的图片制作成电子图片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在课堂上提升出来的理性认识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如《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样的课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心紧紧抓牢,让学生心甘情愿的静下心来探究个为什么,实验过后的结论是理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不常常利用这些学到的理性东西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小学生很容易把这些在实验课上获得的资源丢的一干二净。所以我们教师应对症下药,除了课堂上多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实验结论解释生活现象之外,更应注意实验教学的延展性实验教学的延展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习目标。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专门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进行探究的实验方法,才能让学生把实验探究当作一种乐趣。

论文作者:李万正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5月总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科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论文_李万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