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论文_王林峰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论文_王林峰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建筑的施工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居民的生活需求了,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设施工方法却显得尤为重要、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本文将从装配式建筑的各个方面来阐述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传统建筑;发展情况

建筑行业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一方面,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GDP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高资源消耗、低劳动生产率、少技术创新、多质量缺陷、建设生产周期长、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优化建筑行业的结构、加强技术研究、推进建筑节能减排,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国近年来通过加大扶持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建造来达到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目的。

1、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装配式建筑,就是指房屋构件在生产车间加工成型后,在施工现场将房屋构件进行可靠连接而成的建筑。与传统现浇方式建造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

1.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装配式建筑在国外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在建成建筑中的比例较高。在外国,装配式住宅的施工有相应的安全法案以及相应的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为标准,房屋构件的标准化、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程度很高,并且性能很好、有很大通用性,便于用户通过产品来选择购买,完成个性化建筑的拼装建造,也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而德国的装配式建筑通过二战后多年的发展,形成强大的预制装配式产业链,生产过程中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工种协作配套,施工企业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密切,并且有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摆脱了固定模数尺寸限制,形成与节能标准充分融合的发展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对于处于地震带的日本国来说,装配式建筑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的特点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日本在政府相关部门强有力的干预和支持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约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创造性的将减震技术应用到地震区高层装配式建筑中,经过多次地震后其抗震性能仍然能满足设计要求,证明采用合理的设计及规范的施工工艺建造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是十分良好的。

1.2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与国外成熟的装配式技术及产业链相比较,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比较坎坷。50年代,我国建筑业开始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使用预制构件,但此时预制构件的作业生产仍然被划为施工企业的一部分。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政府大力提倡下,生产大型构件的混凝土大板厂、框架轻板厂发展快速,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发展的高潮。80年代中期,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那达到顶峰,但由于管理不到位,预制构件场泛滥、产能过剩、三无构件充斥市场,并且装配式建筑是否具有合格的抗震性能也是当时备受争议的问题,导致装配式建筑逐渐退出我国建筑历史舞台。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因其建造速度快、材料节能环保、劳动力利用率高、强度高、自重轻、隔热性能好等优点再次受到青睐,一些高瞻远瞩的建筑企业如万科、远大住工、宝业集团等,针对适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技术进行科研发展,在各地进行装配式建筑的试点建设,先后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宝贵经验。但从整体来说,我国的装配建筑行业还存在以下制约发展的问题。

①装配式建筑行业标准不完善

建筑行业内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国家级标准规范和图集屈指可数,并且也没有有效地覆盖装配式建筑的全部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但在装配式建筑的验收阶段缺少针对性规范,在仅有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中,单依靠一些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性文件无法有效约束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产品质量等,并且有很多企业也没有严格的按照要求执行。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有关装配式的技术规程,但基本是一个地方一个做法,没有统一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的来说,现行的行业标准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②装配式产业链不完善

由于完整的预制装配技术体系没有形成,导致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环节都缺乏标准,并且也没有适用于装配式施工的定额可供参考。

在构件生产阶段,在没有原材料质量统一的标准情况下,难以保证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质量,目前生产的构件通用性差,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间接导致成本升高,装配式建筑大量需要的配套材料质量管理体系不成熟,供应有限也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③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专业人才无法满足需求

一方面,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比如墙体、楼梯、阳台等构件在工厂已经制作完成,施工现场仅仅需要工人进行定位、安装或少量现场制作的工作,导致传统建筑行业中常见的工种,比如,木工、泥工、焊工、钢筋功能个等需求在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中需求急剧下降,但是具备相应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工人又比较稀缺。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需求大量使用BIM技术、3D打印、VR技术等新技术,掌握相关技术的设计人员存在严重不足。

2、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策略

2.1 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

装配式建筑标准编制时,应以创新驱动引领升级为核心。其实就是在构建现代装配式建筑工业中建造集成体系的顶层设计。在装配式建造标准编制过程中,要建立完善覆盖包含,设计、生产、施工、使用和维护全过程的规范体系,明确在不同生产环节中,装配式建筑相应工作也需要达到质量标准。通过完善规范体系,约束参与装配式各生产环节的企业,确保从设计、生产、施工到使用的统一标准,为建筑工业化奠定基础。

2.2 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建设

装配式的产业链建设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装配式建筑系统集成,统筹考虑装配式建筑的各个生产环节,比如,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推行一体化的集成设计,推广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的设计方式,强调采用建筑信息化管理,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建造特点,重点解决以往单强调结构单专业,参与施工各专业间的衔接较差,重结构、轻建筑、轻机电设计等问题。并且应推动预制构件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确保产品质量。建立属于我国的预制件产品目录,同一收录符合要求的不同生产单位的预制构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制件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归类,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个性化的要求。

2.3 积极培养具有过硬业务能力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专业人才

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已经是行业发展的趋势,高等院校应该顺应对专业人员的需求,研究产业的结构,统筹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结合实际工程实践,并利用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建筑的模式培养人才。政府、学校、企业应多方联动,合力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人才的培养。①针对师资进行培训,可以由学校、企业联合培训师资,产教互动,定期培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还可以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统筹安排学校内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企业实际生产操作、顶岗实习等教学资源,构建与现代学徒培养机制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际操作的培养,为企业输送一线技术人员。

3、小结

以上所述,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施工方法,其很多优点都是传统建筑无法超越的,但是装配式建筑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在现代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和思路,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和发展转配式建筑,使其成为现代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为现代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舒适安全、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促进现代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锟.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J].低碳世界,2017(26):155-156.

[2]徐雨濛.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3]李海建,冀志江,孙义永.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3):72-75.

论文作者:王林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论文_王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