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1世纪亚洲商务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上海论文,商务中心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潮流已经把上海推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推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结合的前沿,上海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再度崛起——
在人类社会迈向21世纪进程中,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一转移的大趋势为亚洲、为中国,也为上海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是上海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奠定基础,初步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主要标志是:
1.基本形成世界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
2.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心城市格局。到2010年,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5%,形成由主城——辅城——郊区城市组成的“多心、多层、组团式”的城市形态布局,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国内外广泛经济联系的开放格局。
上海要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连接点。
4.基本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到2010年,完成“企业、市场、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整体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上海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要形成沟通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现代大市场体系,发挥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功能。
5.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架。到2010年,建成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体的国际航空港,成为上海的现代化空中门户;建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深水港,并成为国际枢纽港;建成以信息资源网络化为主体的国际信息港;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6.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到2010年,上海要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九五”期间首先要努力把上海建成21世纪亚洲商务中心,并按照亚洲商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制订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功能定位
上海创建21世纪亚洲商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定位为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五大功能。
——以集散功能为先导,推动上海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以生产、管理功能为基础,增强综合实力,实现超越发展;
——以服务功能为条件,沟通世界与内地的联系;
——以创新功能为动力,增强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1.集散功能
在国内外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和扩散,成为国内外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五流”流动的中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资金循环的吞吐中心、资金运转的调度中枢、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出口贷物中转枢纽。
2.生产功能
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从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着重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加工制造功能: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功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出口率产品制造功能,形成产业规模大、产业关联性强、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支柱产业。
3.管理功能
成为一大批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以及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汇集地,通过这些企业的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套、生产组织功能。
4.服务功能
为国内外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所必需的交通运输服务、通讯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服务、会务展示服务、娱乐休闲服务。
5.创新功能
率先同国际通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接轨,成为新的城市管理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发祥地之一。
二、战略思路与重大举措
1.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坚持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有后劲的经济增长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调整完善教育结构,巩固科技、人才优势。2000年,上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力争由“八五”期末的30%提高到50%。
2.继续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初步完成阶段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到2000年,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5%左右;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初步探索出一条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的新路,逐步构筑集约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的农业体系。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还清历史旧欠的基础上构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在继续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旧区改造的同时,重点转向连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城市的枢纽型骨干工程建设。广泛运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城市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管理,重点建设以“三港两路”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为把上海建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基础。
4.调整和优先城市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初步形成现代国际城市新格局。加快郊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进程,形成若干个与新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并各有侧重的城市功能区。中心城内环线以内地区,实行“退二进三”战略,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形成以金融、贸易为主体的富有活力的城市功能区。中心城内环线两侧地区,实行“工业园区化”战略,重点调整改造工业街坊和工业区,形成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实力的城市功能区。中心城外环线以外地区,实行“中中外”战略,重点建设若干个制造业中心和六大农业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中心,基本建立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新机制。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营造都市文化氛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力办好重大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加强社区管理,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居民生活方面的作用。
6.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四位一体”配套改革。继续完成国有企业改制、改造和改组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现代化大市场建设,形成新的市场发育机制;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保险社会化、补充保险市场化、社会救助制度化的新机制;继续完善适应特大型城市的经济调控体系,建立新的城市管理机制、新的投资机制和新的财政补贴与转移支付机制。
7.努力形成辐射长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商品流通要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及内地商贸的共同发展;工业结构要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支持和推动长江沿岸城市及内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注重城市内部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具有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融通要在注重吸纳资金的同时,增强对长江流域及全国各地的融通;企业经营要在注重商品生产经营的同时,更多地从事跨地区的资产经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利用外资新渠道,推动上海利用外资再上新台阶。2000年,全市贷物进出口总额38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亿元。“九五”期间,协议利用外资3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到240亿美元。
8.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建设领域的资金需求。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度、结构的把握上,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支柱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上。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要注重提高技术含量,走技术进步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在资金筹措上,要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积极开拓新的内资筹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