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美 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兰中学 266700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实施新课改以来,由于对新课标英语教学认识的偏差,致使相当多的老师们片面强调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口语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语法教学的研究,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由原来的“哑巴教学”向“文盲英语”发展的趋势。其实,新课标下英语交际法的深刻内涵是:在口语交际中尽量回避语法的机械性,而非排斥语法教学。在实际操作上,是离不开语法教学的。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要搞好语法教学首先必须认清语法教学的难点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1.英汉思维、英汉表达的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对问题的表述方法上确实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束缚了学生,成为他们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比如说,在地址表述中,英文是由小地点到大地点表达,而汉语则习惯于由大地点到小地点表达。再如,汉语表述“桌子上有几本书”,英语则表述为“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这种表达的差异性,在扭转过程中,因需要调整、适应而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困难。
2.语法项目纷繁复杂。每个单元都有新的语法项目,这些项目重现率低,运用机会少,也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生疏。例如,在英语教材的单元中,蕴涵着各种基本句型和名词、形容词、代词等各种词性,还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定语等句式结构,以及相关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方法等等,都对学习形成了压力。
3.语法教学单调乏味。语法教学由于理论性强,教师发挥性差,互动性少,使得教学内容枯燥而不具备生动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气氛也往往沉闷,学生易产生疲劳心理。这些都对语法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教师若不能正视这些客观性,把语法带到生活情境中讲解,就会陷入枯燥的教学境地。
二、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操练仅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中不应直接讲解语法,语法教学会减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味进行机械模仿操练,不引导学生观察语言结构、归纳语法规律,表面上学生通过操练能较流畅地表达,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语法知识,在实际交际中不能运用准确和得体的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也写不出几句完整的句子,难以实现语言高质量的输出。
2.直接讲解仍不时出现。有些教师在让学生模仿操练后,生怕学生不能记住语法知识,于是采取了“先操练后讲解”的方式,在学生操练之后,教师直接讲解语法知识,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虽然在较短时间内似乎掌握了目标语法,但没有经过思维、被动获得的知识难以内化为语言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虽经多次讲解的语法,学生仍不会准确运用的现象。
3.训练内容缺乏语境支撑。在模仿操练中,很多教师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所设计的操练形式和内容往往存在“为了训练而设计”的现象,忽略了运用语言时所需的语境。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学生表面顺利实现了语言的准确输出,但在具体语境中仍不会灵活运用。
三、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施
通过多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感到,要解决新教材语法项目多、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学生实际,教学生活化。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只要一提起“语法教学”,学生立刻就会想到“枯燥、单调和应试教育”。这使得在语法教学活动之初,学生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注意将枯燥的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好,特别要注意激活学生的元认知,通过日常对话,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将他们原有的知识调动起来,增添学习的动力。
2.注重能力培养,教学任务化。任务型教学中,任务都要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新课标对什么是“任务”进行了解释: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之中去理解语言、体验语言、运用语言。”例如,为了教学生学会表示“许可”的情态动词“can”(常用于朋友之间),笔者在课堂上的任务设计为——李平早晨上学前整理书包太匆忙,忘了带铅笔盒。课堂上要用各种文具,因而他得向同学借。笔者模仿李平对某一同学说: Can I borrow your pen?然后再跟同学们说:今天还有数学课、语文课、语言课等等,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李平还有可能用到什么文具? 假设自己是李平,请与周围的同学配合,完成借到文具的任务。接下来,学生回应四起: Can I borrow your ruler?Can I borrow your pencil?Can I borrow your rubber?……还有的同学不知道圆规、三角尺怎么表述,就指着圆规、三角尺说:Can I borrow this?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毫不费力地掌握了“Can I…?”结构。
将语法教学转化为“视、听、说”教学的形式,并置于适当的情境中,就可以向学生真实而立体地展现语法的运用背景和使用环境,从而克服教师所设计的情景非真实性以及例句简单化、公式化等遗憾,为学生创立一个“摆脱母语羁绊,充分调动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综合化的语言习得环境”。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便于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和渴望学会的热情。
论文作者:刘淑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1
标签:语法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英语论文; 教师论文; 枯燥论文; 教学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论文;